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邵阳市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1-7月全市规模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攀升。
一、 工业经济总体情况
(一) 工业生产运行良好,增长速度连续6个月在全省位居第一。
1-7月,全市规模工业生产持续保持在高位平台上运行,累计完成增加值31.43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到7月底止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已经达到55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9家,新增企业给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5.9个百分点。1-7月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28亿元,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23.9%。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25%和57.7%。
从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减弱。1-7月,邵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07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仅为19.3%。
从所有制看:国有、集体企业增加值仅增长1%,而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强劲增长,分别为26.6%及38.2%。股份制企业到7月止实现增加值18.29亿元,已经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58.2%,成为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长约1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我市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总量较小,仅完成工业增加值0.86亿元,虽然对总体贡献不大,但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还大有潜力可挖。
从规模工业的外向度来看:1-7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42亿元,同比增长74.1%。外向型规模企业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也朝着多样化发展。
从民营经济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立足实际,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工业发展的路子,民营工业日益壮大。1-7月,民营工业经济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32.6%,约占规模工业总量的八成,增速远远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企业前三强均为民营企业,分别为湖南亚华股份公司南山绿色食品分公司完成增加值10827万元、邵东县铝业公司10298万元、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8576万元,分别增长28.8%、18.5%及21.7%。民营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增长最具活力的发展力量。
从县域工业来看:1-7月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2.4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1.4%,同比增长29.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0.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8%。其中增长最快的前三名是绥宁县、洞口县和武冈市,增速分别为46.3%、36.5%和36.4%。
(二)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产销衔接良好
1-7月,全市5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5.31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税总额5.6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实现利润1.87亿元,同比增长73%,利润总额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其次,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较快,亏损面缩小。1-7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2%;企业亏损面为14.6%,比上年同期缩小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45%,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三)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上升
1-7月,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6%,比1-6月提高2.3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0.94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相比,七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及下降: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9.26%,比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6.2%,上升12.7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7次,加快0.6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8942元/人,增长25.8%;成本费用利润为2.05%,增加0.5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5.68%,下降6.01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运行态势
1、冶金行业盈利增强,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
近年来,全球有色金属产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铜、铝、铅、锌、镍及氧化铝等价格快速上涨,其中铜、锌、铅价格突破了历史最高点,铜价格一度飙升到8600美元/吨。冶金行业产值在全市规模工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它约占全市的总产值16%。1-7月,全市冶金行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6.07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加值4.67亿元,同比增长2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9489吨,同比增长116.6%。冶金行业实现利润5968万元,同比增长19.2%;冶金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56.4%。如:新邵辰州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分别增长了66.2%和66.6%。
2、食品加工行业优势显现,效益可观。
邵阳市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企业,应是我市"兴工强市"捷径之一。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本地优势,食品加工企业红红火火。 1-7月,全市食品加工行业实现总产值14.79亿元,同比增长37.9%;完成利润5905万元,增长72.1%。今年来,洞口县三可食品有限公司肉猪加工产品国内外销售供市场供不应求,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8.2%。北塔区的果的食品(湖南)有限公司产值增长141.3%,总体看食品加工行业较为乐观。
3、机械行业挖潜创新,再现雄风。
我市机械行业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一些老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机械行业的复苏,一些行业基础好的老企业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对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活动,企业再次焕发生机。1-7月,机械行业实现产值11.47亿元,同比增长27.8%;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1042万元到今年7月的盈利2605万元。以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邵阳神风动力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再现昔日雄风。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染整机、合成纤维设备打进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市场,企业利润在去年的增效的基础上再增24.3%。邵阳神风动力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生产设备技术改造,并与广西玉柴股份公司配套生产,产品全部由玉柴包销。1-7月完成产值10258万元,同比增长48%,企业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301万元到今年7月止盈利577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4、造纸行业形势喜人,企业利润成倍增长。
造纸行业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迷,现在形势趋于好转,一些技术含量低,生产污染大的老企业经过优胜劣汰出局,剩下的企业通过改制、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显著提高。1-7月,全市造纸行业实现产值9.93亿元,同比增长31.7%;创利润1447万元,同比增长2.4倍。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企业。如:邵阳第一纸板厂生产的铜版纸、新邵县广信有公司的绝缘纸,湘丰特种纸业的高级过滤纸等许多独特产品的造纸企业。
5、竹木加工行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产业。
邵阳市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企业,已成为西部县域的支柱产业。我市西部的绥宁县是全省、全国的重要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3.6%,活立木蓄积量为1156万立方米,林业资源丰富,杉、松原木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楠竹、马尾松已成为产业化的重要树种。邵阳市50家竹木加工企业,1-7月实现产值9.16亿元,同比增长49.5%,累计利润达到1237万元,同比增长20.2%;在这50家规模企业中,其中绥宁县竹木加工企业就占了23家,实现产值6.45亿元,同比增长53.6%,完成利润950万元。由此可见,绥宁县竹木加工产值已经占据了全市竹木加工行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6、纺织行业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行业效益难有起色。
国际上中美、中欧在纺织品出口问题上摩擦不断,对国内的纺织企业打击较大,全行业处在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之中,面对国内外行业竞争的压力,我市的纺织行业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1-7月,全市纺织行业实现产值4.40亿元,同比增长41.4%,但全行业却亏损1987万元,比去年增亏10%。我市亏损大户,湖南合力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企业就亏损了1946万元,所以说邵阳的纺织行业景气不景气,关键看合力化纤。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业企业规模小,难以达到规模效益。
放眼全局,邵阳规模工业突出问题是"工业腿短",工业总量还不足,存量不活,没有形成新的优势、新的增长点,骨干龙头企业少之又少,没有大的项目。预计全年产值上亿元的规模企业,不超过20家,产值上5亿元的,估计也就2家,利税上亿元,估计也只有1家。对于一个739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来说,大型企业实在是太少了。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
邵阳工业经济仍处于外延和粗放型阶段。工业企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自动化装备率低。从生产的环境来看,花园式的现代企业环境很难看到;从企业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来看,更是远远低于沿海和沪、京、津地区水平,与国外的先进企业比差距更大。从企业投入的资金来看,都是规模偏小,连续性差。从生产的产品来看,初加工的多,精细加工的少;简单劳动的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少;从产品科技含量来看,低附加值的多,高附加值的少;另外市场销售稳定性差,产品缺乏竞争力。
3、企业资金不足,筹集渠道窄。
企业资金不足, 不仅体现在流动资金方面,而且技改资金严重的不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过去那种"要政策,找政府;要资金,找银行"办法,现在行使起来难度加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瓶颈。
4、企业科技人才匮乏,管理落后。
我市许多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技术的滞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匮乏,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快发展规模工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工强市"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使邵阳是顺利实现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邵阳市区域比较优势的特点,依托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造纸工业、纺织工业以及能源工业等7大传统产业在邵阳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优势产业。兴办一大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速度、高自动化、高产量、高质量、高附加值和创新技术的企业。把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邵阳涌现出一批产值过5亿元上10亿元的大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的重大转变,提高邵阳工业的竞争能力。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导入涉外资本和民间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治投资环境思路,一方面,抓好硬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使外商、外地老板乐于到邵阳投资。另一方面,加大软环境的整治力度,把强化服务,提升功能作为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以其辐射带动的功能促进规模工业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探索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适时调整工业发展战略。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更好地利用内资。邵阳市财力有限,"兴工强市"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利益分享办法,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园区转移,提升工业园区的集聚能力,要下决心把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布局到园区,切实加大城市功能调整、企业搬迁和土地置换等政策落实力度,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要发挥好工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大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邵阳来工作,加大应届大学生的招入力度,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发展,为邵阳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密切银企关系,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在盘活企业现有闲置资产的基础上,银行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技改资金上给予大力扶助,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壮大邵阳工业经济。
[邵阳市统计局罗向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