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邵阳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更新改造投入规模不断加大,全市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2.59亿元,完成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1618个,投产项目1308个,累计新增固定资产31.77亿元,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环境,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全市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但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低,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一、“十五”以来更新改造投资概况
1、增速加快。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2.59亿元,年均增长18.63 %;从速度上看,2002-2005年更新改造投资一直呈上升态势,并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2002年以后更新改造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2和2005年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但在全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一直较低,总是在10%左右徘徊。“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
2、地方更改投资唱主角。从隶属关系看,“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地方更新改造投资33.57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78.8%;近五年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主要依靠地方项目拉动。中央更改投资的主要投向是邮电通信业和电力工业,投向较为单一,对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有限。
3、项目个数多投资规模小。从项目个数看,除2004年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个数比2003年减少217个,其他年度更新改造项目个数增减变化不大,“十五”期间全市共有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1618个,投产项目1308个,新增固定资产31.77亿元,项目多规模小,国家重点扶持的大项目少。
二、更新改造投资的结构分析
1.国有投资略高于民间投资,外资介入程度偏低。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在2001、2002年占主体地位后,由于民间投资和外资介入,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齐头并进。“十五”期间,更新改造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20.7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48.6%;民间投资19.74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46.4%,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投资2.15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5%,2003、2004年国有单位投资比重有所降低。但与近年来非国有投资主体较为集中、发展较快的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领域相比,邵阳市民间投资和外资投资主体在更新改造领域的潜力尚未发挥。
2.资金到位与投资总体平衡,到位资金以自筹资金为主。2001年至2005年,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当年到位资金42.59亿元,同期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2.59亿元,资金到位与投资量总体上基本平衡。在“十五“期间当年到位资金累计中,自筹资金23.52亿元,占56.1%;国内贷款7.08亿元,占16.7%;国家预算内资金1.57亿元,占3.7%;利用外资3.63亿元,占8.7 %;其他资金占14.8%。从比重看,邵阳市自筹资金占主导地位,是全市更新改造资金来源的主体,占到位资金比重由2001年的48.2%上升到2005年的70.3%,比2001年高出22.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于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上升,也说明“十五“期间其他资金渠道对项目支持不足。随着贷款利率多次调整,企业利用贷款的筹资成本大大降低,国内贷款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为降低风险,银行对于更改项目的选择较为谨慎,依据企业信用和经营情况以及该项目的盈利预期来发放贷款,运作比较规范,客观上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和周期,2001-2005年国内贷款比重为16.7%,国内贷款比重低,说明银行对全市技术改造扶持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 更新改造投资投向以工业投资为主。“十五”以来更新改造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达12.32亿元和24.74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8.56%和58.1%。受城市功能定位影响,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更新改造投资的相当部分,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以邮电通信业、公共设施服务业为主。“十五”以来期间,全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6.22亿元,占1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1.28亿元,占3%;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4.23亿元,占9.8%;
三、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情况
1、工业更改投资取得较大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累计达24.74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占全市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58.1%,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战略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更有加大趋势,2003、2004年已高达71.4%和76.5%,高出“十五”期间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全市集中资金和力量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包括一些重点技改项目。如年产1万吨曲酒生产基地、粘胶纤维工程、绝缘纸板工程和傻牛奶糖生产线扩建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增强了其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同时,也拉动了全市工业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全市工业布局调整、推进了城市建设。
2、工业更改投资总量偏低。尽管取得明显成效,但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低。2001年邵阳市工业更改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4.3%,而2005年该比重仍为4.4%,仅提高0.1个百分点。
3、投向偏重于传统行业。从工业更新改造投资主要行业分布看,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作为与经济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基础设施行业,在更新投资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以化学原料及化学产品制造业、农付产品加工、食品和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投资占工业更新改造投资的主要部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发展较慢,因此在工业更改投资中的比重却不高。
四、改善更新改造投资的对策及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邵阳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中部崛起和大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邵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优一批能支撑邵阳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依托核心企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迅速形成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支柱工业行业。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工业
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导向、现实基础和智谋超前的总要求,对全市工业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科学管理,不断滚动开发新一批技改项目,抓紧实施企业重组项目和发展新兴产业项目;注重建立“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工业项目长效机制。重点就是抓好机冶、食品两大产业集群,提升造纸、建材、纺织、医药化工、能源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精细化工、电子材料三大新兴产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
2、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争更多企业建设省级技术中心;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引进智力和技术项目,为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支撑平台;三是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保持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国内领先水平;四是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和中介服务信息化,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发展的金融环境。
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建立为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主体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投资风险基金;支持和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方式直接融资;缓解企业在技改资金上的困境。2005年邵阳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77亿元,人均4392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全市社会中还蕴藏着极大的创业潜能,关键在于做好服务、激活和引导工作。各部门要切实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和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鼓励有本事、有本钱的本地人领办创办企业,为民间投资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服务。
4、建立政府搭桥的投资专家决策机制和银企定期交流机制。
通过更新改造项目专家决策机制,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含量。通过政府搭桥的银企交流机制,使符合产业政策、具备一定条件、预期收益较好的更新改造项目尽快上马,提高银企对接的成功率。
[邵阳市统计局 苏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