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构是指工业内部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是紧密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可以说,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作用的结果,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由发展决定的,同时结构调整会促进经济发展,为发展服务,因此优化工业结构是加快邵阳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邵阳市规模工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到2005年总产值达到159.12亿元的规模,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也在不断发展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工业结构不合理这一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和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一、工业结构现状
1、轻重工业结构
从企业数量来看,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共计535户,轻工业196户,重工业339户,轻重工业之比为1:1.73;从资产状况看,全市共计141.57亿元,轻工业47.36亿元,重工业94.21亿元,轻重工业之比为1:1.98;从负债情况看,全市共计93.45亿元,轻工业25.45亿元,重工业68亿元,轻重工业之比为1:2.67;从从业人员看,全市共计97591人,轻工业33952人,重工业63639人,轻重工业之比为1:1.87;从工业增加值看,全市共计48.63亿元,轻工业19.95亿元,重工业28.68亿元,轻重工业之比1:1.44;从销售收入看,全市共计154.49亿元,轻工业61.22亿元,重工业93.27亿元,轻重工业之比为1:1.52;从利税总额看,全市共计8.20亿元,轻工业3.19亿元,重工业5.01亿元,轻重工业之比为1:1.57。
2、工业所有制结构
在535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89户,占16.6%;集体企业26户,占4.8%;股份合作企业16户,占3%;有限责任公司58户,占10.8%;股份有限公司14户,占2.6%,私营企业321户,占60%;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6户,占1.1%;港澳台商独资企业4户,占0.7%;中外合资经营企业4户,占0.7%;外商投资企业7户,占1.3%;外资企业3户,占0.6%。
3、工业规模结构
依据国家新的大中企业划分标准,全市大型工业企业1户,占企业总数的0.2%;中型工业企业34户,占企业总数的6.3%;小型工业企业500户,占企业总数的93.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6户,占企业总数的3%。
4、工业分布结构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535户。其中:市直47户,占总数的8.7%;双清区51户,占9.5%;大祥区28户,占5.2%;北塔区15户,占2.8%;邵东县81户,占15.1%;新邵县48户,占9%;邵阳县46户,占8.6%;隆回县40户,占7.5%;洞口县47户,占总数的8.8%;绥宁县42户,占7.9% ;新宁县32户,占6%;城步县14户,占2.6%;武冈市44户,占8.2%。
5、工业行业结构
按照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业行业大类共有39个,邵阳市现有规模以上行业大类34个。
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比重较大,企业达410户,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6.6%。
从邵阳市现有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及造纸及纸制品业共计148户,占整过规模工业的27.7%。
下表为行业经济总量及经济效益,按工业行业大类分组排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工业比重偏大
重工业中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偏重,而重型机械制及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工业偏低甚至空白;轻工业中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和造纸工业为主,以轻型机械、家用电子产品工业比重很小,在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159.12亿元总产值中,轻工业62.72亿元,占39.4%,重工业96.40亿元,占60.6%;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约占轻工业的24.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工业占轻工业的20%,家电设备、现代办公设备制造工业多为空白。重工业以煤炭开采、冶金工业为主,而以石油、航天、重型机械、通信和电子计算机制造工业没有涉及。
2、国有企业亏损较多
2005年全市535户规模工业企业,其中亏损企业83户。国有及控股企业89户,亏损45家,占全部亏损企业的51.6%,亏损额达16651万元。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冗员较多,资金困难,很多国有企业早已资不抵债,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而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国企,多属于改制成本太高,改制难度较大的企业。
3、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在535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1户,中型企业34户,而小型企业有500户。在34户中型企业中,属垄断行业的供电企业占有较大比重,有5户,占中型企业的14.7%。全市规模工业户均从业人员182.4人,户均销售收入2888万元,户均资产总额2646万元,其中:小型企业户均从业人员131.6人,户均销售收入2100万元,户均资产总额1435万元。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以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4、县(市区)差距明显,县域优势企业不强
邵阳市现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邵东县和绥宁县。市直及三区企业数占全市的26.4%、邵东为15.1%、绥宁为7.9%,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31.5%、19.2%和10.2%;从县域企业来看,城步县、新宁县企业个数相对较少,分别占全市的2.6%和6%;从县域企业完成的规模工业总产值来看,隆回县、武冈市、新宁县三县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要低些,分别为5%、4.4%和4.1%。从规模工业实现的利润来看,邵东县、新邵县和绥宁县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6%、27.1%和24.9%,相对较低的县是城步县、新宁县、洞口县,分别为7.9%、7%及6%。市区主要以纺织、化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优势不强,本地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国内行业之间的竞争,根本谈不上在国际市场的行业竞争。县域规模工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和竹木加工为主,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偏小,标志性企业型希少。
5、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
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产业结构松散。现有的5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于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只有16户,占规模工业的3.7%。这种松散的行业结构造成了整体工业的产业关联度低、依承度小、产业链短。二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档次低。全市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现代新型工业所占比重很小,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8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2.5%,在开发的新产品中也缺少高质量、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三是资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重大。邵阳市是资源大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资源消耗型工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有的县(市、区)的企业主要依赖资源生存,这种“掠夺”性的工业,严重影响了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工业发展的外向度低。邵阳市工业不仅实际利用外资少,而且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很小。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7.38亿元,只占销售产值的4.7%,工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资,产品也主要销往内地市场。五是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偏多。邵阳市有冶金企业64户、造纸企业多达36户、化工企业32户,这些企业一般能耗高,污染大,给邵阳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利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1、理清调整思路,制订并落实有关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矛盾较多,牵动面广,涉及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体制保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兴工强市”战略规划,将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竹木加工、纺织服装工业、造纸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七大行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制订分行业、分地区的分类规划,针对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综合配套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促进七大支柱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收缩工业中的国有经济战线,要突破国有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通过兼并、破产、拍卖,对一部分没有改制的国有小企业进行产权调整,使之关、停或转为民有;通过参股、联合、融合其他所有制,形成混合制经济;通过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将一部分企业转制为国有民营;通过发行股票,将一部分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等等形式,将国有经济在工业中的过高比重逐步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3、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以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组建一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工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目前邵阳市企业小、散、弱,资源利用不合理,产品层次低,缺乏规模效益,竞争力及发展后劲不足的不利局面。要充分发挥中央、省属大企业在邵阳的优势,积极依托“亚华南山、邵阳纺机、神风动力、邵东铝业”等大中型骨干企业,鼓励小企业“傍大款”,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支柱工业“领头羊”,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4、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要打破各自为战的“诸侯经济”,注重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各地要按其自身的情况,规划工业布局,理清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明确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避免各地产业结构的趋同和生产要素的恶性竞争,要结合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建立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产业的整合。在保持工业强县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和支持工业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促进工业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招商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市外资金发展市域经济,要以招商引资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引进一批低耗能、高产出、前景优、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依承度高、产业链长,有利于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工业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要提高入园企业的准入门槛,切实把好入园企业准入关。制订单位土地最低投资限额,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工业的规模、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使之真正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地,成为邵阳市工业做大、企业做强、结构做优的“高产田”。
6、积极稳妥、稳步推进
工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旧的结构矛盾解决了,必然又产生新的结构矛盾,它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分阶段、分步骤稳步进行。现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工强市”战略规划总体要求,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放在: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向股份、民营、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调整;组织结构由分散的小型工业向适当集约的规模工业调整;产品结构由低档次、一般化产品向高档、品牌、高科技含量产品调整;产业结构由资源消耗、初加工型向资源节约、深加工、高附加值调整;从高耗能、重污染产品和工艺向节能型产品、先进型工艺调整;布局结构由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向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协调发展调整;技术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知识技术密集相结合调整;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调整。通过调整,使邵阳市工业形式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优化、布局比较合理、效益比较突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
[邵阳市统计局 罗向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