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和谐社会量化评价体系初探

来源: 时间: 2006-10-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决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到2020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们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终使整个社会实现了公正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达到了人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它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是摆在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统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监测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发挥着什么作用,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是我们统计部门和全体统计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项崭新内容。为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和谐社会的量化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和谐社会的统计指标。

    一、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其与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对探讨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和实现途径包括:动力支持、制度保证和价值取向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1、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

    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2、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其一,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贫穷落后的社会不能算和谐社会,有很多和谐社会实现过程中的矛盾和利益关系的处理只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和消化。其二,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并使三者统一起来。其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建设精神文明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持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可以说,正确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4、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和公正

    公平和公正涉及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而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在我国利益分配上遵循公平与公正的规则,谋求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所以说,公平与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5、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是秩序、法律和道德

    在文明社会里,社会系统各要素都按照一定秩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有序地运转。维系和谐社会的秩序包括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制定的,人的尊严和价值都体现于对法律的遵循。当然维持秩序的不仅有法律,还有道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和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两者现实起点相同,未来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中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标志性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据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十六大文献中讲“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所以本文在探讨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把小康社会的部分重要内容纳入一起研究和分析。

    (三)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是统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的指导思想,它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内涵,也就是和谐发展。因此,讲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内容是相互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据此,我们在研究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指标的设置要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设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要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设置人和自然的和谐指标内容;用满足人民最根本的日益完善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作为和谐社会指标评估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四)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也是逐步的分阶段的,必然要经过许多的量变而引起质变,必然要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步的发展,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说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和谐社会内涵,小康社会阶段有和谐社会的指标评估体系,发达社会阶段要发达社会阶段的和谐社会指标评估体系,小康社会阶段的各个层次的评估标准也应该各有不同。因此,从动态意义上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设置“和谐社会”的目标及评估指标,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使一个社会结构从不和谐走向基本和谐,从低层次和谐走向高层次和谐,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估指标也要与其相适应。

     二、全面把握和谐社会的量化评价体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探讨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根据这六个方面的特征,和谐社会总的目标在民主法治方面,就是要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真正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公平正义方面,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其它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诚信友爱方面,就是要达到全社会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在充满活力方面,就是要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安定有序方面,就是要使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我们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要深入认识和探讨和谐社会的特征,基本要求和目标,以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我们评估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可以量化评估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和三个方面的关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和总的目标要求。但是不管是从三个方面的和谐关系,还是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它们都是一种社会现象,都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任何一种质的社会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有一种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过程。和谐社会就是要求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由不太和谐,逐步构建到比较和谐,千百种社会现象关系都由不太和谐达到比较和谐的时候,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就到来了。因此本文认为和谐社会的各种单个现象是可以也应当可以用分类目标标准进行指标量化,同样也可以进行动态比较或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现象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内容要求,用一个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和谐社会现象总体评估。

    (三)探索和谐社会的分类目标评估指标

    1、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目标及评估指标

    人与社会的关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有人的民主权利发挥和保障,有人的生存安全权利的保障,有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的保障,有人的信任方面的内容,有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和认同等等。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只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也是可以用一些统计指标来分类量化,进行逐项评估监测的。像人的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发挥,可以用民主选举投票率,法律制定或修改的公民参与率,重大政策法令的公民认同率,居民对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

    对人的生存安全权利的保障可以用社会安全指数、廉政指数、恶性案件发生率、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率来进行评估。

    对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要求的保障,可以用居民幸福指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和农村低保面、医疗保险覆盖面)、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农村公路通村率、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来进行评价监测。

    对人的才能发挥和肯定方面的支持可以用人口流动率、万人专利申报率、万人注册商标数、万人技术创新项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六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来衡量。

    反映诚信有序方面的指标可以用合同违约率、消费者投诉率、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合同纠纷率、社会信用度等考核。

    2、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目标及评估指标

    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主要有诚信关系、友爱关系、收入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诚信友爱、互相关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民族和谐、共同富裕。我们可以用比基尼系数反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程度,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别;用出生儿童性别比、用中学学生性别比与中学阶段学龄儿童性别比反映男女生存和发展权利;用万人社会福利机构个数、养老院福利院个数、每万人拥有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城镇残疾人口就业率,慈善救灾捐款占GDP比,反映尊老帮困扶残状况;用民事纠纷发案率和每10万人民事纠纷次数来反映居民不信任状况;用居民诚信满意度,反映居民对社会诚信的评价。

    3、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目标及评估指标

    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向自然索取过程中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指数是综合反映保护自然环境的综合指标;用人均耕地保有量、万元GDP综合能耗,反映向自然索取的程度;用每平方公里国土创造GDP指数来综合反映国土利用状况;用环境质量指数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面积次数占国土总面积比重来反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和谐关系。

    (四)寻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前所述都可以用一些指标来进行评估其不同时期的好坏、优劣。但是在部分评估指标往不和谐的方向倒退,要综合评估一个大的方面的和谐关系时,就必须要有一套反映各方面的综合的评估方法,同理如果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指标评估起来是和谐的,而另一个或几个方面指标评估为不和谐,或者说每个方面的指标和谐进展不一样,要对一个地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状况,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或监测指标体系。

    本文认为,可以将每一方面的和谐统计指标按其影响程度确定权数,通过加权平均数,进行加权,可计算出总的社会和谐程度。也可以把每一个指标按目标值确定计分标准。如:森林覆盖率标准值为52%,实际达到55%,提高5.8%,该指标占和谐社会总指数系数为1.75,该指标(正指标)实际得分为:0.55(当年实际数)÷0.52(标准值)×1.75(系数)=1.8510分,又如:万元GDP综合能耗(逆指标)实际得分为:2.1(标准值) ÷2.2(当年实际数) ×2.6250(系数)=2.5057分,由此类推,最后用58个指标得分相加,得出和谐目标总分数,即和谐总指数。在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两点:一是权数(系数)的确定它是根据该项指标占小类的比重、小类占中类比重、中类占大类比重、大类占总指数的比重层层计算而来的;二是标准值的确定,每一个地区在自己与自己比较和谐程度时,既可以用上年度的实际达到值作为标准值,也可以通过专家评审测定一个标准值,这样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和谐总指数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及程度,用和谐总分数减去一定地区一个时期的和谐总指数的差值,就是这个地区、这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差距。还可以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要求改变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目标值,并且还可以根据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轻重程度不同,改变其所占权数。就一个地区对所辖各区域的考核,也可以用这个地区当年实际达到的水平做标准值,用以比较所辖各区域之间和谐社会构建的程度上差异。

    三、准确计算和谐社会的统计指标(见表)

制表机关:

序号

        

权数

系数

计量单位

标准值

当年实际

和谐指数

 

大类

中类

小类

 

 

和谐社会总指数(59个)

100

 

 

 

%

100.38 

 

一、

社会和谐(36个)

60

100

 

 

 

 

 

60.31

 

1

民主权利和社会治安(10个)

 

20

100

 

 

 

 

12.28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0

1.2000

%

88

86 

1.1727

 

 

法律制定或修改公民参与率

 

 

10

1.2000

%

90

90 

1.200 

 

 

重大政策法令的公民认同率

 

 

10

1.2000

%

85

86 

1.2141 

 

 

居民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满意度

 

 

10

1.2000

%

85

84 

1.1859 

 

 

民主选举投票率

 

 

10

1.2000

%

88

92 

1.2546 

 

 

社会安全指数

 

 

10

1.2000

%

82

83 

1.2146 

 

 

廉政指数

 

 

10

1.2000

%

88

88 

1.200 

 

 

万人恶性案件发生次数(逆指标)

 

 

10

1.2000

2

1.8 

1.3333

 

 

万人刑事犯罪案件发生次数(逆指标)

 

 

10

1.2000

5

 4.8

  1.2500 

 

 

万人民事纠纷发案次数(逆指标)

 

 

10

1.2000

15

14.3 

 1.2587 

 

2

公民物质和文化生活(8个)

 

35

100

 

 

 

 

20.92 

 

 

居民幸福指数(居民生活满意度)

 

 

10

2.1000

%

80

81.5 

2.1394 

 

 

人均GDP增长率

 

 

15

3.1500

%

10

10.5

3.3075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15

3.1500

%

15

14 

2.94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5

3.1500

%

10

9.3 

2.9295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

 

 

15

3.1500

%

6

6.2 

3.2550 

 

 

农村公路通村率

 

 

10

2.1000

%

90

92 

2.1467 

 

 

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

 

 

10

2.1000

%

75

75 

2.1000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

 

 

10

2.1000

%

90

90 

2.1000 

 

3

社会保障(6)

 

20

100

 

 

 

 

12.21 

 

 

城镇劳动力失业率(逆指标)

 

 

15

1.8000

%

4.2

4.1 

1.8439 

 

 

城镇低保覆盖率

 

 

15

1.8000

%

70

72 

 1.8514

 

 

农村低保覆盖率

 

 

15

1.8000

%

50

52 

1.8720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

 

 

20

2.4000

%

75

77 

2.4640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20

2.4000

%

78

80 

2.4615 

 

 

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逆指标)

 

 

15

1.8000

2

2.1 

1.7143 

 

 

  

 

 和谐社会总指数计算表()

 

 

序号

        

权数

系数

计量单位

标准值

当年实际

和谐指数

 

大类

中类

小类

 

4

社会诚信(5个)

 

10

100

 

 

 

 

5.86 

 

 

社会诚信满意度

 

 

20

1.2000

%

80

81 

1.2150 

 

 

合同违约率(逆指标)

 

 

20

1.2000

%

20

22 

1.0909 

 

 

合同纠纷率(逆指标)

 

 

20

1.2000

%

15

16 

1.1250 

 

 

万人消费者投诉次数(逆指标)

 

 

20

1.2000

25

27 

1.1111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逆指标)

 

 

20

1.2000

%

11

10 

1.3200 

 

5

人的才能和社会活力(7个)

 

15

100

 

 

 

 

9.04

 

 

初中生辍学率(逆指标)

 

 

15

1.3500

%

1.1

1.12 

1.3259 

 

 

6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5

1.3500

7.92

7.93 

1.3517 

 

 

万人专利申报数

 

 

15

1.3500

2

2 

1.3500 

 

 

万人注册商标数

 

 

15

1.3500

2

2 

1.3500 

 

 

万人技术创新项数

 

 

15

1.3500

3

3 

1.3500 

 

 

人口流动率

 

 

15

1.3500

%

50

52 

1.4040 

 

 

工业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10

0.9000

%

35 

35.2 

0.9051 

 

二、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9个)

15

100

 

 

 

 

 

14.40 

 

6

公平(6)

 

60

100

 

 

 

 

8.07 

 

 

恩格尔系数(逆指标)

 

 

15

1.3500

%

52.4

52.3 

1.3526 

 

 

基尼系数

 

 

15

1.3500

%

42 

41 

1.3179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以乡村为100、逆指标)

 

 

15

1.3500

%

281

280 

1.3548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指数(以乡村为100、逆指标)

 

 

15

1.3500

%

322

320 

1.3584 

 

 

6岁以下儿童性别比(以女性为100、逆指标)

 

 

15

1.3500

%

142

143 

1.3406 

 

 

中学学生性别比(以女性为100、逆指标)

 

 

15

1.3500

%

110

110 

1.3500 

 

7

关爱(3)

 

40

100

 

 

 

 

6.33 

 

 

万人社会福利机构个数

 

 

30

1.8000

1

1 

1.8000 

 

 

万人养老院、福利院从业人数

 

 

30

1.8000

4

4.2 

1.8900 

 

 

人平救灾慈善捐款数

 

 

40

2.4000

1

1.1 

2.6400 

 

 

 
 

和谐社会总指数计算表()

 

 

序号

        

权数

系数

计量单位

标准值

当年实际

和谐指数

 

大类

中类

小类

 

三、

人与自然和谐(14)

25

100

 

 

 

 

 

25.67 

 

8

环境保护(6)

 

35

100

 

 

 

 

8.99 

 

 

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

 

 

20

1.7500

8

7.63 

1.8349 

 

 

山塘、水库维护率(能蓄水50%以上水库比重)

 

 

15

1.5000

%

60

60.5 

1.5125 

 

 

荒漠、荒沙、荒石治理率

 

 

15

1.5000

%

73

74 

1.5205 

 

 

耕地面积指数

 

 

15

1.5000

%

19.02

19 

1.4984 

 

 

城市绿化率

 

 

15

1.5000

%

30

32 

1.6000 

 

 

河流治理率

 

 

10

1.0000

%

50

51 

1.0200 

 

9

资源保护利用(4)

 

35

100

 

 

 

 

8.72 

 

 

森林覆盖率

 

 

20

1.7500

%

52

55

1.8510

 

 

人均耕地保有量

 

 

30

2.6250

0.84

0.83

2.5938

 

 

每平方公里国土创造GDP指数

 

 

20

1.7500

万元

172.9

175.2

1.7733

 

 

万元GDP综合能耗(逆指标)

 

 

30

2.6250

吨标准煤

2.1

2.2

2.5057

 

10

自然破坏(4)

 

30

100

 

 

 

 

7.95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面 次/平方公里(逆指标)

 

 

25

1.8750

0.2

0.17 

2.2059 

 

 

荒漠化、石沙化面积率(逆指标)

 

 

25

1.8750

%

11

6 

1.8750 

 

 

污水处理率

 

 

25

1.8750

%

80

76 

1.9000 

 

 

空气污染天数(逆指标)

 

 

25

1.8750

20

19 

1.9737 

 


    (一)评价指标分类评析

    1、社会和谐方面共36个指标,它们相互作用,反映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其中有主观方面的指标6个,即公民民主权利满意度、重大政策公民认同率、居民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居民幸福指数、社会诚信满意度,这6个指标都是通过对居民的调查,由公民主观判断而决定指数的高低。其余30个指标均为客观指标,即实际发生的客观反映。这样就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评估,社会的和谐状况。因为社会的和谐,是一种主观的认同和感觉。自然也可以通过有充分代表性调查,用公民对民主感、安全感、幸福感、诚信感的认同来总体判断社会和谐指数。

    对公民民主权利和社会法治方面的评估,本文用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公民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满意度、法律制定和修改公民参与率、重大政策法令公民认同率、民主选举投票率、社会安全指数、廉政指数、万人恶性案件发生次数,万人刑事犯罪案件发生次数、万人民事纠分发案次数等10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每项指标都有它的作用。法律制定和修改公民认真参与,民主选举公民认真投票,重大政策法令公民认同,那么公民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社会法治程度也很高,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就会满意,公民民主权利就会得到较好保障。前7项指标要通过调查得到,都是正面指标,指标值越高越好。

    反面设置的指标是3个,万人恶性案件发生次数,万人刑事犯罪案件发生次数,万人民事纠分发案次数。这个指标是逆指标,指标值接近0为最好,特别恶性案件,主要是指的恐怖犯罪、社会暴乱犯罪、流氓杀人等都是对社会造成动乱,对公民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且无法控制的犯罪最好不要发生。这三项指标通过政法部门的统计年报可以计算取得。

    对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指标,设置8个指标,这8个指标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的群体的收入来考核居民生活状况,可能有人会认为和谐指标体系中人的物质内容指标设置过多。本人认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物质贫困,什么社会和谐都无从谈起。历朝历代都是居民特别贫困,民不聊生的时期,政局就动乱,人民就造反,社会就很不和谐,偷、扒、抢盛行,犯罪案件显着增多,并且一切社会不和谐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迎刃而解。这8个指标有7个可以从各种统计年报中取得,农村住户安全用水覆盖率可以从农村住户调查中收取资料,只有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需要调查而来。都为正面指标。

    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设置了6个,包含了城乡低保覆盖面和城镇职工的医疗和养老两大保险覆盖面等4大正指标,也涵盖了城镇失业率和重大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等两个逆指标。

    对社会诚信方面指标设置5个,社会诚信满意度为正向指标,需要专门调查用专项调查的总人数除调查中回答比较满意以上的人数之比求得。其余4项指标都为逆指标,都可以从部门取得,指标值越少,说明社会诚信程度越高,社会就趋向和谐。

    对人的才能和活力方面,指标设置7个,其中初中生辍学率为逆指标,反映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情况,其余6项都为正向指标。6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人的潜在才能人数多少。万人专利申报数、万人注册商标数、万人技术创新项数,反映人的创新才能的发挥程度和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率反映一个地方的活力,人总是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流动,城市流动人口比重高,说明这个城市有魅力,有活力,有发展潜力。工业高新技术产量比重,反映创新的成果得到应用,同时也反映工业企业的发展潜力。将这7个指标综合起来可以计算一个社会活力指数,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期社会创新和潜在活力状况。

    2、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从正义、公平、友爱方面来评价,也要承认差异,正确认识和判断差距对和谐关系的影响。

    对公平或差异方面,设置6个指标来反映人与人之间是否达到公平,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反映收入阶层的差异是否适应,能否会造成各阶层因收入差异太大而形成对立矛盾,城乡经济差异,城乡收入差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一样。反映资源收入是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阶层中得到比较和谐的分配,当然如果没有差异或差别太少也不是理想的公平或和谐关系。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中学学生性别比,用来反映儿童和学生的男女差别,是否达到男女平等,本来打算设置各级各阶层女性比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但考虑到或是对民主选举,或是各级各阶层中对选拔对象具体要求,或是以男女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判别而没有设置指标。

    对关爱、友爱方面设置3个指标。即万人社会福利机构个数、万人养老院、福利院从业人数,反映社会对老人对弱势残疾群众的关爱。设置人平救灾、慈善捐款数,反映人们对受灾遇患群体的爱心程度。

    关于人与人之间诚信关系,已经在社会诚信方面有一定的指标反映,就不再重复设置指标。但如果要单独评价人的和谐指数,就应该将社会诚信方面的指标纳入进来一同评价。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对自然的保护、对环境的爱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造成自然界对人们的反抗。本文就从这3个方面入手设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评估指标,共3个方面14个指标。

    对自然环境保护指标设置6个指标,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绿化率、山塘水库维护率——能蓄水50%以上的山塘、水库比重、河流治理率、荒漠荒沙荒石治理率、耕地面积指数。这6项指标除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逆指标外,其余都是正面指标,综合反映人们对人口有计划的控制,自然资源的山、水、地的保护和治理,实现山青水秀、河随人流、环境优雅的理想心愿。

    对自然资源利用方面,设置4个指标。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保有量、国土创造GDP指数为正向指标,每平方公里创造的财富越多越好,万元GDP综合能耗为逆指标,越少越好,占用的耕地过多,能耗过大,说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对反自然破坏方面的指标,设置4个,其中污水处理率为正指标,其余3项都为逆指标,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面,是指每平方公里国土中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的面积所占比重,如果一年之间某地发生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则重复计算。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面积率是用荒石、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水污染面积率是指水质超过国家规定污染标准的水面占水面的百分率,空气污染天数是指一年内,严重空气污染的天数。一个地区如果重大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物质生活再富有、文化生活再丰富、居民谈不上幸福,社会算不上和谐,设置这些指标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消灭或减少重大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生活的侵袭,消除各种污染,达到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共59个,分三个大类10个中类,每个大类和中类都可以计算出该大类和中类的分类和谐指数。如第一大类,社会和谐指标,分五个中类,36个评估指标,1类10个指标,可以计算民主法治满意指数和安全指数。2类8个指标,可以计算人们的物质生活指数和文化享受指数。3类6个指标,可以计算社会保障指数。4类5个指标, 可以计算社会诚信指数。5类有7个指标, 可以计算社会活力等指数。第二大类人和人之间和谐指标,分两个中类9个指标。6类6个指标,可以计算公平指数。7类3个指标,可以计算关爱指数,将6、7中类加上第一大类的5中类,可以计算出人的和谐指标,第三大类人与自然和谐指标,共3个中类,14个指标,8类6个指标,相互反映自然环境保护指标,9中类4个指标,可以计算自然利用指标,10中类4个指标,可以计算自然损害指数或灾害好转指数。将三大类,十中类综合起来就是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计算社会和谐总指数。

    (三)和谐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

    本文列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计评估指标共有59个。这59个统计指标综合反映和谐社会的构建状态及构建进程。如前所述每个指标应该都有一定的目标值,和具体的评估计算办法,鉴于目前这些具体的目标值不完善的情况,我们可以用2005年实际值作为标准进行评估。假如森林覆盖率2005年实际为52%,就是这个52%作为来衡量以后年份的标准,又如2006年是55%,那么说森林覆盖率指数提高,环境保护状况在好转,若按这个指标通过加权后标准分为1.75分,此项指标2006年比标准值提高了6.15%,该项指标实际得分1.851分。58项逐项相加,得出和谐社会总分值。又假如,2006年总分为97.332分,因为用2005年的实际值为标准值(也就是基数),说明2006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比2005年有所退步,反之如果和谐总指数为100以上,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成效,有所提高。当然如果有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和谐理想值,假如为60%,那么2006年该项计分为1.6042分,用各项指标的理想值标准逐项计分相加,得出的和谐指数就是理想和和谐社会总指数,总指数大于或等于,说明已经达到理想的和谐社会,小于100,则是尚未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用100减去实际计算出的总指数,说明该计算期与理想的和谐社会的差距。

    分项来看也是一样。像人与自然和谐总计分25分,计算出来的分数25.66分,用25.66÷25=1.0264,说明自然和谐状况在好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程较快,自然环境得到显着改善,又如用理想的自然环境作标准计算,自然和谐指数超过100,达到115,说明已经实现了理想的自然和谐标准。其它的人与人的和谐指数也是一样。

    (四)和谐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

    计算和谐总指数的59个统计指标,有一部分指标是我们各级统计年鉴上有现成的,有些指标可以从相关部门的年报中取得,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指标要进行重新调查,还有极少数指标目前尚难以取得。因此,对构建和谐社会统计监测评估,也只是逐步完善,不要急于求成。可以用现成的指标和从部门取得到的指标,加上少量的调查的指标首先进行粗放型的评估,等时期成熟再进行完全的评估。

    (五)关于权数和标准值的确定

    权数与标准值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和谐社会结果的客观公正,因此,在评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标确定以后,权数的确定、标准值的选择,就成为能否客观公正地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的关键,必须经过专家和实际工作者根据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要求和实现的难易进行认真的研究。在这里本人认为,首先是权数的确定,如上表所示:我们把构建和谐社会的59个指标分为三大类,10个中类。其中第一大类社会和谐36个指标,设定权数为60,即占和谐社会总指数的60%;第二大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9个指标,权数为15; 第三大类人与自然和谐14个指标,权数为25。在第一大类中设了5个中类,即民主权利和社会治安(10个)、公民物质和文化生活(8个)、社会保障(6个) 、社会诚信(5个)、人的才能和社会活力(7个),并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实现目标的难易,确定它们分别占第一大类的20%、35%、20%、10%和15%(即中类指数)。同时在中类指数中,每个中类指数又分为若干个指标指数,如第2中类公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占大类指数的35%,即权数为35,它又设了8个指标,并根据这8个指标实现的难易分别设定每个指标占该中类指标的比重,即权数。由此类推,分别确定每个指标、每个中类、大类的权数。其次是标准值的确定,如表中所示,指标确定了,每个指标的层层权数也设定了,标准值的确定就要根据评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时期和范围来科学确定,上表中标准值的确定,它是用该地区上一年度的实际实现值作为标准值, 是针对一个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而确定的,其结果反映了该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程度。就一个地区而言,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由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研究讨论确定和谐社会的一个理想(目标)标准值,该地区可以根据目标,狠抓和谐社会的创建,用当年的实际达到值与目标值进行对比,通过加权计算出和谐社会实际实现总指数,用以反映该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与程度。如果一个地区要对所辖各县构建和谐社会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既可以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研究讨论确定和谐社会的一个理想(目标)标准值作基数,加权后计算该县构建和谐社会总指数,反映该县构建和谐社会的程度,也可以用该地区当年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作为评价各县的标准值,其结果可以反映各县之间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便于县与县之间比较,更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邵阳市统计局 肖曼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