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邵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认真抓好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全年实现现价总产值191.7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118.34亿元,增长5%。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1、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党中央连续发布了“中央1号”文件,邵阳市政府及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布署,认真贯彻落实,继续抓好取消农业税、发放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在连续两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60.35千公顷,同比减0.24千公顷,减0.04%,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202.29千公顷,同比增3.48千公顷,增1.75%。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9.71%。总产量为326.32万吨,同比增7.2万吨,增2.26%,其中,谷物产量299.42万吨,增加5.31吨,增1.81%,豆类产量6.91吨,增加0.45吨,增6.91%,薯类产量20吨,增加1.44吨,增7.78%。
2、主要经济作物总产量增加
2006年,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总产量增加。油料播种面积为68.87千公顷,同比减1.2千公顷,减1.71%,总产量12万吨,增产0.15万吨,增1.23%。棉花播种面积0.57千公顷,增0.03千公顷,增5.56%,总产量536吨,增40吨,增8.06%,烟叶播种面积3.9千公顷,增0.61千公顷,增18.54%,总产量为7246吨,增产801吨,增12.43%。药材播种面积31.56千公顷,减2.16千公顷,减6.41%,总产量16.78万吨,增0.21万吨,增1.27%,疏菜播种面积90.54千公顷,增8.16千公顷,增9.91%,总产量173.01万吨,增产14.60万吨,增9.22%。
3、水果生产喜获丰收
2006年,全市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的栽培,水果产量喜获丰收。全市水果总产量为57.96万吨,比上年增产2.82万吨,增5.1%。其中:园林水果产量30.42万吨,增产2.53万吨,增9.1%。瓜果类水果产量27.54万吨,增产0.28万吨,增1%。园林水果中,柑桔橙产量25.17万吨,比上年增1.91万吨,增8.2%。葡萄产量0.4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增43.6%。
4、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增长幅度趋缓
畜牧业在全市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畜牧生产在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趋缓。今年上半年,受猪链球病菌疫情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生猪价格一路走低,邵阳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下半年生猪价格恢复上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提高,保证了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年出栏肉猪823.06万头,同比增27.53万头,增3.5%,比去年下降1.1百分点,牛出栏37.62万头,同比增1.39万头,增3.8%,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羊出栏44.26万头,同比增1.35万头,增3.1%,比去年下降3.6个百分点,猪、牛、羊肉产量59万吨,同比增1.9万吨,增3.32%,家禽出笼4903.59万羽,同比增188.41万羽,增4%,禽蛋产量1.67万吨,同比增3.2%。奶牛生产仍然是邵阳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2006年,邵阳牛奶产量45521吨,同比增25.2吨,其中:城步南山牛奶产量达44422吨,占全市牛奶产量的97.59%,居全市牛奶生产的首位。
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36元,同比增6.1%,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407.97元,同比增3.86%,工资性收入1083.08元,同比增9.48%。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拉动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今年全市继续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外出务工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103.33万人,同比增13.33%,外出务工收入36.92亿元,同比增9.88%。
三、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难以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
2、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较突出。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不够,信贷部门存贷款比例失调,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农业生产管理粗放,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力中的主力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效益低下,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下降,.农村留下来务农的大多是妇女及劳弱病残劳动力,体力差,科技文化素质低,致使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科学种田水平下降。据调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中,36岁及以上的占64.3%,35岁及以下的占35.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务农人员的83.56%。
4、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难度大。由于邵阳市农业部门经费短缺,科技人员少,特别是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断线、网破、人散”的问题。造成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很难得到好的农技服务。许多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普及、应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5、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缺乏相应的龙头企业拉动,大量的农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竟争力弱,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幅射能力不强,在本地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四、几点建议
1、稳定、完善和强化扶农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从加强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革命四方面着手,制定稳定和完善的政策,增加各项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建设,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求和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经营效益。
2、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新朔造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流动构造机制,疏通渠道。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
3、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加大对留守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能力培训。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能力的培训。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增加培训资金的投入,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留守农村劳动力基本技能、政策、法规、和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引导一部分有文化、有技术的有志青年回邵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4、加大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围绕提高效益,改善品质,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竟争力,改善邵阳农村环境等重点任务,选择引进近期对农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要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上实现重点突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重大突破。
5、培植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邵阳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牛奶、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对邵阳已经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
[邵阳市统计局 谢成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