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4元.

来源: 时间: 2007-03-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广大农村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增长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贯彻落实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从政策上扶持农业,从资金上倾斜农村,使农民增收落到实处。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比2005年的2521元增加154元,增长6.10%。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随着国家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营造了宽松的环境。2006年,邵阳市农村居民实现工资性收入人均1083元,同比增加94元,增长9.48%,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干部、教师等在非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91元,同比增加26元,增长39.86%;二是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447元,同比增加29元,增长7.04%;三是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46元,同比增加39元,增长7.60%。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平均工资水平上涨引起的。现在农村临时雇工工资每天达40—50元,同比增长近1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发展,形成增长亮点。

    2006年邵阳市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408元,同比增加52元,增长3.86%。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邵阳市农村建设试点等各项工作的逐步实施及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全面放活,价格提速加快。2006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1408元,同比增长3.86%。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人均1146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81.39%,比去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2.55%。来自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89元,占家庭经济纯收入6.3%,比去年同期增加11元,增长13.50%,来自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17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29%,比去年同期增加13元,增长8.34%,值得一提的是受上半年肉禽价格下降的影响,牧业收入人均634元,同比减少34元,下降5.13%。说明农民“靠天吃饭”的实质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民收入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看到了农民家庭经营理念起了明显的变化,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在不断加大,家庭经营项目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农民转移性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

    国家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粮食直补”、“良种直补”等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的落实,较大地促进了农民转移性纯收入的增加,2006年邵阳市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64元,同比增加14元,增长9.03%。原因之一是2006年邵阳市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兑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原因之二是退求耕还林还草收入的增加;三是子女支付父母的赡养费也普遍增加。

    四、问题显现不容忽视,建立增收长效机制任重道远

    2006年邵阳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出现了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任重道远。

    1、农民之间收入的不平衡性。农户之间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高低相差近千元,而且各县市区之间的收入也相差较大。高低相差3000多元。低收入县及低收入户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限于单一的农业。

    2、农业生产服务水平较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劲乏力。

    3、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化肥、农药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业生产、致使农民增收乏力。

    5、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加工带动能力较差。

    6、传统的种植观念仍然束缚着种植业生产、质量意识、商品意识不够强。

    五、措施得当,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

    1、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一是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转移途径,提高城镇吸纳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工就业市场,提高劳务输出的指导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向省外、向大中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三是建立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打工经济由体力型向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的转变。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平合理的就业政策,加强对本地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着力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等突出问题,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落实好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三农”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应把农民增收当做一项大工程来抓,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让老百姓真真正正看得见实惠。要将写在纸上的,说在嘴上的增收措施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过快上涨,加大农资打假治劣的力度,并针对失地农民的扶持等问题妥善安排生产生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3、坚持兴农,拓展增收渠道。积极同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县所、县校、县院合作,搞好开发,增加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树立典型,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发展。实施良种工程,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现有品种质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结合桑蚕、中药材、板栗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4、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邵阳市统计局 张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