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邵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来源: 时间: 2007-07-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上半年以来,邵阳市各级各部门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狠抓各项惠农富民政策的落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0.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4%,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 %。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1、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在连续几年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中,邵阳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发展粮食生产从单一依靠增加播种面积转移到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上,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在连续多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2007年上半年全市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549.6万亩,比上年增加1.05万亩,增长0.2%,其中,早 稻播种面积222.18万亩,减3.23万亩,下降1.4%。预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维持在830万亩,粮食总产316万吨左右。粮食生产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上半年,优质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17.20万亩,占早稻总播种面积的52.75%。
    
    2、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 427.49万头,比上年增加 2.28万头,增长0.5 %,存栏434.54万头,减10.86万头,减2.4%;牛出栏20.3 万头,增0.53万头,增2.7%,存栏93.18万头,减0.88万头,减0.9%;家禽出笼2563.11万羽,增67.08 万羽,增2.7 %,存笼2795.87万羽,增14.53万羽,增0.5 %。 
  
    3、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升。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1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元,增长12.1%,农民现金支出1361元,增191元,增16.3%。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2836元,增6.0%。
2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加。2007年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 24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 元,增5.6 % 。预计全年外出务工的总人数达到120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29.6%,实现劳务纯收入 60亿元 
  
    3 、收入结构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各项惠民富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525元,占期内现金收入收入的39.86%。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是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疾重难返,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未解决。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多年停止不前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回归的增收效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最低阶层。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主要表现有,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4、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2006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9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标准比较,邵阳市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与城市居民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的水平比较,收入比值为3.38:1, 收入差距基数大, 并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据调查,有60%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如小煤窑、小砖窑、建筑工地等,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而且绝大多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6、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2006年末,邵阳市拥有农村劳动力 400万人,其中:65.0 %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仅耕种1.6亩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35.0%。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邵阳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把握时机和找准着力点。 
  
    1、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改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利资源和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是减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意义就越是重要,越需要从农业科技研究、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工作重点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06年,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 0.7亩,劳动力人口已达到 400万人,其中 80%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农村在基础教育上大大落后于城镇,导致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农村最基础的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收到创造农村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良好效果。 

    3、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狠抓落实。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邵阳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筛选确定了100个不同类型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但在近一年的落实中,未见成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还不了解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种种政策,或因农民收入太低,村级经济太差,无力配套资金,而那些已经了解政策的人,似乎并不完全了解农民究竟需要什么。因此,适合于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具体措施要加快落实。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人口越少,农业越发达,即农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民,劳务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就是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因此,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劳务输出的积极性,努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5、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牛奶、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落实优惠政策,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打造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航空母舰。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

[邵阳市统计局 梁赛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