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邵阳市劳动科技情况

来源: 时间: 2007-07-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劳动报酬情况

    2007年上半年,邵阳市劳动工资总体态势良好,从业人员有所增加,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各行业工资稳步上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一)劳动工资运行特点

    1、全部从业人员略有增加。上半年,全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有31221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217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25655人,增加4994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6843人,减少2228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59717人,增加3451人。 

    2、工资水平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依然严重。上半年,全市共发放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7796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596万元,增长16.97%,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75232万元,增长19.76%。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5648.5万元,减少7.9%。其它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6744.9万元, 增长16.5%。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较好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月收入均超过1600元。垄断部门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如烟草、石化、电力、通讯、证券等部门。最低的部门是粮食、供销、商业等部门。国有集体单位之间工资差距较大。2006年全市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889元,比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高1328元,比集体单位高1662元。

    (二)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

    邵阳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政策性增资和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2007年上半年公务员补贴工资到位。第二,企事业单位改制。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方面部分企业改制重组后,实行定岗定员,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相应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没有经营前途和效益很差的企业逐渐被淘汰或转型,使低收入在岗职工减少。

    (三)建议与对策

    1、全面认识工资增长幅度,建立科学的增资机制。尽管近几年邵阳市职工工资有所增长,但工资水平仍然很低。这主要因为邵阳工资在全省处于下游位置,因此,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结合邵阳的实际增资机制,以保证循序渐进地、逐年地缩小邵阳市与全省工资水平的差距。

    2、加大工资政策执行的力度,努力缩小工资收入差距。要加大执行国家对垄断性行业工资增长实行严格控制这一政策力度,缩小垄断性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之间工资差距;加大对工资分配低收入企业的检查和监督,保证企业职工享受合理的工资标准并得到兑现。

    3、继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特困、下岗职工待遇。一是规范各单位的社会保险办法,解决在岗和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规范失业救济金,下岗职工生活费,特困职工基金的管理和发放,对这些基金进行统筹管理,尽量做到让每个失业人员、下岗人员、特困职工都能有最基本的生活费,切实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的问题。

    二、就业和再就业情况

    2007年1-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998人,完成年计划的68.88%,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1577户,完成年计划的98.56%,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158人,完成年计划的58.05%。

    (一)主要措施

    1、实行目标管理。一是实行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规模企业,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每人缴纳风险抵押金 ,在双文明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促进保险扩面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地税、工商、交通、交警、公安、法院、银行等部门紧密配合,对拒不参保和缴纳保费的企业不予办理登记、年检、年审等手续,法院依法实施强制征缴,银行协助代扣代缴。

    2、突出培训重点。一是将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及劳动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实行统一培训计划,统一学员组织,统一实施培训,统一推荐就业,提高培训实效。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巩固发展劳动就业培训和职中培训的同时,积极推动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三是以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技术技能,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今年来,就业再就业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数占全部培训人数的比例提高到了95%以上。

    3、打造输出亮点。按照免费培训--免费输出--跟踪管理服务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加强政府性组织输出,努力在技能型和知识型输出上加大力度。一是加强乡镇劳务输出网络建设,在广东、北京等地开辟了劳务输出窗口。 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全市共投资1800万元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的软硬件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在职业介绍、就业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维权服务上发挥了作用。三是积极加强政府组织性输出力度。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积极开展免费培训、免费输送,今年共组织输送8万人。

    4、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通过社区建设、城区公共事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等工作,大力开辟就业岗位 。积极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活动,认真开展了零就业和残疾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调查 。通过开发社区保安、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人员再就业。按照国家和省里规定,做到了各项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并完善了再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工商、税务部门严格执行优惠政策,按规定为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减免工商管理费、证照费、税收等税费达2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两个确保任务艰巨,基金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相当薄弱。 

    2、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压力大。主要是大龄就业群体难以达到就业愿望。

    3、社会保险扩面任务依然繁重。由于部分责任单位认识不高,纳保意识不强,难以形成依法纳保的长效机制。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一是采取"促青、扶中、保老"措施,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积极实施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和农村有务工能力和外出愿望的"零转移农户"就业援助,努力实施帮助培训1人、力争转移1人的1+1工程。三是积极开展创建充分社区活动,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和适龄人员的就业率。四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对外劳务窗口,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维权服务。五是积极加强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培训"三大工程"。 

    2、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社会保险征缴手段。进一步加大劳动法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及时足额发放,促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三、科技情况

    今年以来,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上半年,邵阳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4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利税总额2.1 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25%、11% ;按可比口径测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7%。由此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带动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现状

    1、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三大领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其中,新材料领域占主导地位。 新材料产业单位为9家,占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总数的18%,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22 %。其次,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5家,上半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2亿多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 10 %;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有8家, 上半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4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 21%。

    2、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牵引作用渐趋强化。上半年高新产值过5千万元而利税保持正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  家,分别是邵东铝业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亚华种业股份公司。上半年,累计完成产值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 47%;完成利税总额0.55 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同期完成总量的26 %。正是这些重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二)问题

    1、发展速度减缓。上半年,尽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平衡发展,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发展速度趋缓,上半年的高新技术总产值发展速度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增加值发展速度也下降了24个百分点。

    2、科技前沿产品偏少。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0.32亿元,占全市高新产值比重仅为1.7%;全市新能源、高效节能产业完成产值0.3亿元,占全市高新产值比重仅为1.6%。显然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占份额严重偏少,弱化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带动力度,冲淡了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辐射效应,也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财政贡献份额。    

    3、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在邵阳市4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大中型企业11家,只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22%,40家大中型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只占了27%。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相对不雄厚,这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机械设备的老化和工作人员科技专业知识的缺乏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议 

    1、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适当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采矿、制造两大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水平。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改造传统制造加工业的步伐。目前,邵阳市高新技术产品中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绝大部分属小型,受此限制,难以带来可观效益;同时也弱化了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渗透或并购传统制造业的力度。

    2、进一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一是融资,一直束缚着众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手脚。各主管部门和金融系统应加强沟通,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为中小企业贷款创造宽松环境。二是人才。首先,引进人才难,特别是引进高尖端人才难。截至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工程技术人员仅 1 名。其次,留住人才难。好多企业把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娃"招收进来,通过几年的培养,羽翼丰满之日,就是"孔雀"东南飞之时,本地企业其实仅成为他们实习锻炼基地。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缺少资金是制约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首先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其次是积极探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在确保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外,应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倡导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参股投资。三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强化自主投入意识,提高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               

 

[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