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6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统计评估报告

来源: 时间: 2007-07-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邵阳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妇女儿童保护各项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严厉打击对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促进了邵阳市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两纲"实施情况

    (一)经济与人口

    2006年,邵阳市人均生产总值6106元,比上年增长1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比上年增长10.49%,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比上年增长6.1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电话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进一步增多,图书、报刊、杂志人均消费量逐年提高。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投入大幅增长。邵阳市财政经费支出中,教育经费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8.99%;卫生经费19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妇幼卫生经费512万元,防治防疫经费1907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367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5.1‰,优生优育成效明显。

    (二)卫生保健

    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10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8‰、20‰以下)。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层层建立妇幼保健机构,强化对妇幼卫生人员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的培训,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已实现目标基础上,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进一步下降。邵阳市婴儿死亡率为18.42‰,比上年下降了1.1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2.1‰,比上年下降了0.28个千分点。

    2、孕产妇死亡率(到2010年,在上年基础上下降1/4)。

    邵阳市继续全面实施"母亲安全工程",成立高危孕产妇急救中心,强化市、县、乡三级产科建设和人员培训,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同时针对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重点对产后出血、妊高症、羊水栓塞三个危重症抢救及转诊制订一套严格的措施,使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2006年邵阳市孕产妇死亡率26.26/10万,比2005年的47.21/10万下降了44.38%。

    3、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93%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体重不足、生长迟缓、消瘦等营养不良现象得到根除,但越来越多的孩子偏食、挑食和爱吃零食,饮食不均衡导致 "胖墩儿"越来越多。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体结实,不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儿童营养问题上,既存在营养不良,也存在营养过剩,也就是说由饮食不均衡所造成的瘦弱和肥胖都属营养不良。瘦弱和肥胖这两种倾向不仅直接危害孩子的健康,而且也增加了成年后患肥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2006年邵阳市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4.71%,未实现目标。

    4、计划免疫覆盖率(到2010年,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
90年代以来,邵阳市"四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的高水平。2006年邵阳市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6%,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8.7%;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6.1%;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为95.9%;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3.6%。但值得注意的:一是由于一些边远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差,部分防疫网已名存实亡;二是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口还存在免疫空白;三是部分农户家庭经济困难,无力顾及儿童的计划免疫。三方面的原因对接种效果和接种覆盖率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5、妇女婚前、产前医学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婚前医学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60%、75%以上)。

    近年来,邵阳市克服重重困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市妇幼保健站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乡乡配备了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妇幼专干,乡卫生院基本能够开展住院分娩,每个村配备了经过专业训练的妇幼保健员,邵阳市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全面形成。同时,由于宣传力度到位,孕产妇的生产健康意识大大加强,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习惯基本形成。但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尚未开展。2006年,邵阳市住院分娩率81.1%,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农村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达99.92%,非住院分娩中消毒接生率98.41%,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90.8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9.42%。但在农村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传统的生产观念仍然存在,孕产妇生产健康意识尚不太强,有必要全面提高妇女健康意识,尤其要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提高妇女身体素质。

    (三)教育

    1、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等(到2010年,初中学生毛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达98%、98%、99%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邵阳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同时,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助学工程,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儿童就学,从而使得小学适龄儿童普遍有机会获得基础教育。2006年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21.68%,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小学6年巩固率为98.4%,小学学生辍学率减少到零,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6%,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1.4%。

    2、成人识字率(到2010年,成人识字率、青壮年识字率分别达90%、98%以上)。
为全面提高邵阳市成人素质,各乡镇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尤其是女性青壮年文盲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知识和识字教育,使成人识字率迅速提高,2006年,邵阳市成人识字率达到了93.4%,青壮年识字率达到99.1%。

    (四)就业与社会保障(到2010年,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40%以上)。

    为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大力推进女性素质工程,在农村继续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积极实施"中国科技致富工程"、"女性素质工程"。2006年,举办药材种植、椪柑栽培、良种猪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班626期,培训妇女36500人,培养女科技示范户113户。同时依托"阳光工程"、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等组织广大妇女学习科学技术。在城镇,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加快推进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全面促进妇女就业和发展。2006年全社会就业人员434.33万人,其中女性195.45万人,占4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已经达到目标。

    (五)妇女参政议政(到2010年,干部中女性比重、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分别达15%、10%、10%以上)

    邵阳市进一步加大对女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积极推动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市人大代表中女性100人,市政协委员中女性79人,分别占19.26%、19.75%,市级政府、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为100%。公务员女性4.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村民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重达27%,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达43%,均已实现目标。

    (六)生存环境

    1、逐步普及卫生厕所(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卫生状况是妇女儿童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邵阳市各级党政职能部门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当作"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将改水改厕工作与环境卫生、疾病控制相结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3.42%,逐年提高。

    2、普及农村自来水(到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

    水是生命之源,邵阳市在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提高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6年,邵阳市农村改水受益率94.6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4.31%,接近目标。

    二、"两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邵阳市妇女儿童发展事业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部分监测指标波动性大,必须防止其回落;3项没有实现,1项未开展的指标,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快实现目标。

    1. 尽快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工作。自2003年10月1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婚前医学检查从"必须"变为"自愿",不再是结婚登记当事人必须执行的婚前程序,而是由未婚夫妇自主选择、自愿实行。这是社会进步、法治人性化的体现。这也使得邵阳市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增加前所未有的难度。但是,不强制婚检并不等于不用婚检,更不意味着婚前检查不重要。婚前医学检查可给予婚育人群科学的婚育咨询和指导,减少一些隐性遗传疾病的产生,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有效措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邵阳市一直未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工作,这样势必影响邵阳市《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建议政府尽快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对婚前医学检查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努力使婚检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深入到城市、农村的千家万户,使公众了解和认识婚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个人重视、家庭关心、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掀起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积极参与的热潮。引导婚育新人自觉接受婚前卫生指导,自愿进行婚前医学检查。二是将婚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免费或低费婚检政策。三是为婚育新人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需求,提高婚检率。

    2. 完善膳食营养均衡理念。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大幅度提高,大多数家庭在就餐问题上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盛",同时,蛋、奶、肉等食物在饭桌上越来越多,维生素、高纤维等相对丰富的谷物、薯类等却越来越少,其结果是从单纯的营养不良转变为营养失衡。建议倡导膳食营养均衡理念,提倡以多样、平衡、适度的膳食结构取代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三高"膳食结构,并经常开展一些如公众营养调查与检测、膳食结构调整、营养教育与宣传咨询等工作,提高人们的营养保健知识,从而确保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发病率,全面实现两纲《规划》目标。

    3、进一步改善卫生状况。尽管几年来政府就如何改善卫生状况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年提高,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长期以来传统卫生习俗的影响,仍与目标相差一段距离,2006年与目标还相差27个百分点。为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要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宣传攻势,弘扬正确卫生观念,彻底改变传统卫生习俗,在资金上实行奖励扶助政策,全面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4、进一步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一是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就业政策,要切实用足用好再就业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创业和再就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妇女广泛平等充分就业。同时提高失业女性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运用政策创业、再就业的能力。二是加大女性的免费培训力度,强化培训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的就业培训和"订单式"的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提高女性的劳动技能,使她们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三是要完善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妇女就业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妇女就业提供全面、充分、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四是要不断创新就业模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鼓励扶持更多女性自主创业。 

 

[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