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思路清晰,发展目标明确,突出兴工强市和项目立市两大战略,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7年上半年实现GDP210.3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呈现稳步增长逐渐拉升的发展势头。
一、上半年邵阳市GDP运行的主要特点
1、一产业稳步推进。
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撑下,邵阳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80.21亿元,增长3.4 %,完成增加值47.23亿元,增长3.3 %,其中农业完成13.76亿元,增长3.0 %,贡献0.96个百分点,畜牧业完成27.59亿元,增4.1%,贡献 2.25 个百分点。
2、二产业快速发展。
上半年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8.39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工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完成增加值59.79亿元,增长17%,对二产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9.2%,对整体经济贡献率为38.78 %,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60亿元,增长13.7%。
3、三产业增速加快
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4.77亿元,增长12.8 %,增速相比同期大大加快,提高 2.0个百分点。三产业的增速加快主要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和意愿的提高,消费品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日趋活跃,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6亿元,同比增长15.5%(现价),增速比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当然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商品涨价因素带来的。批发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7.0 %,拉动三产业增长1.0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重现生机,上半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7.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03%。由于湘西开发战略的实施,邵阳市金融业呈现存贷较为活跃的局面,上半年存贷余额合计724.86亿元,增长16.7%,完成增加值2.97亿元,增长7.5 %, 增长步伐比同期明显加快。
二、推动GDP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
1、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在邵阳市GDP总量迈上新台阶、增速突破低位平台的过程中,工业经济发挥着强大的牵引作用。由于近几年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卓有成效,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金,工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轨迹,全市不断涌现出新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企业,如洞口的糖果业和绥宁的竹胶板行业,规模工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位于全省前列。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72亿元,增长26.5%,其中规模工业117.04亿元,增长34.9%,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5.46亿元,增长25.1%,在整个工业经济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向前发展,凸现较大的后发追赶优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移和升级,邵阳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将迎来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
邵阳市投资自从2004年突破100亿元,增速接近50%(丛2003年的69.76亿元跳跃到103.56亿元),一举摆脱前期需求不足、徘徊难前的局面,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在高位有效地构筑起稳定的增长平台,对邵阳市整体经济的较快发展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2006年)。我们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随着湘西地区大开发的有效实施,邵阳市投资仍然具备较长期的快速增长基础,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各方积极性调动充分,突破目前高位增长平台(前进过程中的整理平台)、继续向上寻求更高支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必将持续拉升邵阳市整体经济的增长空间和活力。上半年完成全社会投资64.67亿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城镇投资45.20亿元,增44.38%,房地产投资5.06亿元,增40.6%。
3、消费市场呈现较大发展活力
成熟经济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主要来自消费需求,邵阳市作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生产方面的发展潜力远没有达到饱和之前,扩大生产规模、挖掘投资需求空间是目前的首要选择。随着邵阳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的消费观念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消费品市场不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和速度稳步提高,规模由2002年的75.86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135.99亿元,增幅由8.4%提高到15%,消费需求对经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日益凸现,必将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助推作用。
三、制约经济更快发展的不利条件
1、作为农业大市,一产业低位增长局面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邵阳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一产业比重大,2006年一产业占比为28.9%,比全省高出11.1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名列第一,极大地制约了邵阳市GDP的增长步伐。传统的农业由于生产资料的限制(土地资源有限)以及比较效益较低,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降低,有文化、有技能、年轻力强的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导致一产业的增长空间受到很大压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削弱。尽管国家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助农业的发展,但现阶段能起的作用也仅仅是稳定农业的发展,短期内很难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增长速度高达2位数的局面难以重现。邵阳市一产业在1983年达到增幅的顶点,比上年增长21.5%,近几年基本徘徊在低位平台整理,2004年由于支农政策的激励出现局部高点,增幅达到6.6%,但缺乏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2006年增幅回落到3.7%,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仅比郴州市高(特殊原因),比同为农业大市的永州低了2.1个百分点,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2、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将长时期制约邵阳市经济起飞的步伐
GDP衡量的是一个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和规模,它的发展是多方面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比如近几年邵阳市规模工业呈现较充沛的发展活力,增幅一直名列全省前茅,投资增幅也跃进全省中等行列,但是,邵阳市GDP增幅尽管纵向比有很大提高,在全省排位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其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产业结构深深影响邵阳市GDP的增长步伐。
产业结构可以分两大层面来看,一是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邵阳市呈现一产业高、二产业低、三产业中竞争性强的行业发展慢的特征,尽管二产业发展速度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比重小,2006年占GDP的比重为29.9%,全省为41.7%,仅略高于永州(28.3%)和张家界(24.2%),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力度远远不够。二是从二产业内部看,主要是观察工业经济中规模工业和非规模工业的构成。近几年在各市兴工强市战略的带动下,全省工业经济主要是规模工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的势头,邵阳市规模工业增长势头尤其强劲,2006年增长25.3%,在各市州中仅略低于衡阳市(25.9%),比全省增幅高5.2个百分点。邵阳市规模工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整个工业经济产生强大的牵引力和带动力,但由于规模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偏低,2006年的比重为58.9%,比全省低16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排名倒数第一,拉动力度大打折扣。
3、现代服务业落后的发展局面大大影响整体服务业水平的持续提高。
邵阳市属典型的经济弱市,由于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和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全省倒数第二),导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高,但并不能说明邵阳市三产业发达,因为三产业占比呈现较为典型的“哑铃状”,经济发展初期和后期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而中期占比低。2006年邵阳市三产业占比41.2%,比全省比重40.5%还高出0.7个百分点。邵阳市服务业带有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征,公共性、财政支出型服务业等非营利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面临弹性不足而停滞不前。相反,那些需求弹性大、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体服务业体系中影响力明显不够,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度较弱。如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行业,邵阳市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2006年实现增加值5.3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只有3.2%,基本可以忽略。交通运输仓储业基本上以传统的运输为主体,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而公共服务型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据三产业较大份额,2006年完成增加值56.2亿元,占整个三产业的三分之一,增速也明显高出整个服务业,拉动邵阳市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这种不对称的结构所产生的拉动力不具有持续性和扩张性,不利于邵阳市服务业的长远和良性发展。
四、对促进邵阳市GDP长远更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速扩容规模工业
工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的主战场,更是邵阳市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主攻方向,邵阳市上下应该紧紧围绕兴工强市战略,抓住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契机,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不断巩固和壮大原有支柱产业,逐步培植新兴行业和产业。邵阳市规模工业总量小,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比不到6成,尽管今年来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拉动力度受到一定削弱,所以各地要加速扩容规模工业,充分发挥规模工业对工业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牵引力。
2、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邵阳市是农业大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在GDP的增长格局中起着基础性和不可忽略的作用,过低的增长速度将极大地制约GDP的增长空间。我们并不期望一产业短期内超常规发展,但必须维持一定幅度的稳步增长势头,才能支撑经济总量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属于“政策市”,内在的增长潜力已基本上得到阶段性的释放,能不能迎来第二次发展浪潮,就看我们怎么理解和执行上级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强化支农措施,开辟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3、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具体的生产活动环节中分离出来、为生产活动提供专业性服务的市场性活动,它的发展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因为它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它所服务对象发展潜能地释放。邵阳市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很多服务领域还处于萌芽或空白状态,如商务服务业中的会展业、企业管理服务业(企业总部经济),已有的一些专业性服务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明显不强,如仓储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围绕实体经济抓服务业,围绕工业抓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和物流业,促进邵阳市服务业的不断升级和向更高层次推进。
[邵阳市统计局 舒振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