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农村公路大发展 农民走上希望路

来源: 时间: 2007-09-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邵阳市委、市政府为全面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安排的8件实事,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实施目标管理,成效显著。 

    一、农村公路快速发展。

    2006年是邵阳交通发展史上成就极为辉煌的一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32.79亿元,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亮点纷呈,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7.67亿元,其中国家、省投入资金7172万元,县市区投入资金992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54328.1万元。建成农村公路2964.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89.4公里,为省定任务的157.83%;通畅工程2288.4公里,为省定任务的326.91%;通达工程487公里,为省定任务的116%。全市有982个村通了水泥路或油路。到现在,邵阳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7705公里,其中:通乡公路达3657公里,通村公路达14048公里。全市县、乡、村公路形成了畅通无阻的网络。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邵阳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良好,发展平衡。农村公路建设的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主要做法和措施是:

    一是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确保领导力量到位。邵阳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高度重视,统一认识。首先,层层宣传发动,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层层签订责任状,增强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三,出台了农村公路的奖惩办法,调动部门工作积极性。第四,加强检查督促的力度,提高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

    二是严把“五关”,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确保工程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严把五关,确保公路建设质量。一是严把项目设计关。坚持做到通乡公路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按规范程序报批。对所有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坚持必须由县交通部门进行简易设计,做到路面宽度、路面厚度、路面基层的厚度等都坚持按省市规定的标准设计,并严格报批程序。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准入关。坚持对施工队伍的资质、信誉、能力等情况事前进行严格的审查,择优选择施工企业参加投标。三是严把开工许可关。做到工程开工前,必须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同时向市质监分站或县质量监督组办理质监手续,填报《工程质量监督申请书》,由质监组审核后填写《工程质量监督通知书》方可开工。所有通乡公路和通畅工程必须进行路基改造。路面施工前,必须经质监站或质监小组对路基进行检测验收合格后,凭路面施工许可方可进行路面施工。四是严把原材料质量关。邵阳市境内水泥、砂石、钢材等建筑材料大幅涨价,防止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建设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各县市区一方面想方设法协调购入合格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加强检测监督,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几项关键建筑材料实行严格的检测。五是严把检测监督关。市质监分站坚持风雨无阻,全方位对通乡公路、通畅工程实行巡回检查监督。做到通乡公路在建项目每月不少于一次质量抽查,有些项目一月检查2—3次;县质量监督组对通畅通达工程项目每周不少于一次质量检查。特别是注意把好关键环节、关键材料的质量,建设项目所用的原材料,如水泥、钢材均送市两个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如水泥混凝土、砂浆、沥青碎石的配合比等都由检测中心试配出具试验报告。路基工程和路面基层完工后,须经市质监站委托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各县市区质量监督小组克服人员少、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坚持在各施工工地进行现场监督把关。

    三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配套资金到位。邵阳市各级财政十分困难,有5个国家和省贫困县,加之近年建筑材料价格猛涨,落实自筹资金确实是一件难事,但是各级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甘愿眼前吃苦,不愿长期苦熬”的艰苦创业精神,广开筹资渠道。各县市区及乡镇、村组采取财政安排一点,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一点,发动社会各界募捐一点等办法筹措配套资金。据统计,2006年全市共筹措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4147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安排9920.5万元。邵东县委、人大专门出台农村公路资金筹措方案,财政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达3260万元。武冈、城步、洞口、新宁、绥宁等在其它重点工程需筹措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仍然从财政挤出资金投入。在省补助资金下拨较晚,建筑材料、民工工资等急需经费,有的项目面临停工待料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动转,各县市区、沿线乡镇,采取财政投入、向银行贷款、向单位借资、发动干部群众捐资等多种办法,筹集资金。邵阳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总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达到1500万元。武冈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每公里补助2万元,对乡道改造每公里补助8万元,对县道改造每公里补助12万元。其它各县市区也都从财政中安排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过各级的广泛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私营个体企业、各界人士对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潮,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家乡的公路建设。邵东县充分发挥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感情的“四有”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动员他们为家乡的公路建设捐款。全县全年个人捐资在10万元以上的“四有”知名人士达200人次以上。界岭乡政府在怀化召开老乡联谊会,一资现场筹资180万元。武冈市邓家铺镇其林村出让村道冠名权,在广东经商致富的村民戴宝山个人捐资130万元获得“宝发公路”冠各权,其捐资支持沿线四个村修建了一条9.5公里的通畅工程,受益群众达7000多人。新宁县组织发动群众、个体老板损资达743.5万元。该县飞仙桥乡罗源村村民人均捐资金达1000元,户平均捐资达4000元。
 
    三、公路畅通  农民走上希望路。

    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办成了各级政府多年来想办而无力办成的大事,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迫切的心愿。不仅完善了农村公路的路网结构,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农民走上了快速致富的希望路。

    一是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过去,一些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通而不畅,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市原共有县乡公路、村级公路总里程17166公里,其中高级和次高级路面仅3337公里,占总数的19.4%。2006年全市农村高级和次级路面增加2861公里,增长16。6%,行政村的通畅率由“十五”未的17.24%增长到33.3%,增长了16个百分点。

    二是打通了城乡人流物流的通道,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村公路的畅通,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特别偏远山区农民群众的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难题,呈现了公路通畅到哪里、经济就兴旺到哪里繁荣景象。城步苗族县长安营乡横坡村由于独特的山区气候,具有种植延季蔬菜的优势,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产品销售不出,种植一直未形成规模,如今6公里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后,产品旺销,家家户户种植西红柿、茄子等延季蔬菜累计800亩,年销量达200万公斤,全村人均增收200余元。新宁县黄龙、新田和月汉村,年产优质柑桔、脐橙5000吨,未修通路前,运输要绕道30公里,现在仅运输成本每公斤降低0.15元。客商纷纷来购买,单价每公斤上涨0.2元。一降一涨,水果收入增加100余万元。绥宁县麻塘乡麻塘村有该县最大的楠竹低改基地,面积8000亩,但原公路属等外路,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公路晴通雨阻,严重影响基地的生产发展。该县优先安排实施产业公路项目,一条长4.3公里的四级公路建成通车。路通货畅,麻塘楠竹销售、加工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黄桑的西红柿基地、水口乡田鸡养殖场、李熙的种猪养殖场等一大批种养殖基地公路均已建改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2006年该县农民现金收入1780元,同比增长12.3%。近两年在新改建的农村公路旁新增农副产品、木材和楠竹加工、延季蔬菜种植等乡镇企业20多家,形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胶合板生产基地和年产值3亿元的马尾松加工基地。农村公路建设给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富民政策暖民心,社会效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把修好农村公路作为一件爱民富民的实事,努力把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实事办好。设计时做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耕地,尽量方便群众出行。严格控制造价,降低成本。建设时尽管各级财政十分困难,但坚持不搞摊派,不搞集资。严格质量管理。把一条条富民大道修到农村群众的家门口,深受各级领导和农民朋友的高度赞誉。省市领导在检查验收农村公路时,村民自发燃放鞭炮,交口称赞,农民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会效益明显。

[邵阳市统计局赵景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