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立足资源优势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嬗变

来源: 时间: 2007-10-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阳地处湘西南一隅,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正日益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邵阳市支柱产业之一。
 
    一、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
    
    2006年,邵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32亿元,工业增加值23.09亿元,与2000年相比,企业个数增加120家,总产值增长6.35倍,工业增加值增7.45倍;拥有资产36.37亿元,实现利税3.95亿元,从业人员24183人,比2000年分别增2.58倍、4.49倍和1.23倍。基本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竹木加工、粮食、糖酒、肉食加工等多种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二)资源优势有效发挥,区域特色逐渐形成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县,被称为南方的“呼伦贝尔”的南山牧场,是邵阳的重点乳制品加工基地。该县围绕“奶业兴县”、“建设湖南奶业第一县”的目标,依靠亚华南山分公司做大做强奶制品加工业;绥宁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业,2006年,绥宁县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到34家,占该县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70.8%,竹木加工产值达18.06亿元,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生产的“宝庆”牌竹胶板在北京建筑市场上占到70%,同时还打进东南亚市场;素有茶果之乡的洞口县是邵阳市优质稻生产基地,柑桔、茶叶、生猪等农产品也十分丰富。雪峰茶叶远销中东市场,洞口傻牛食品厂以大米为原料加工成高级奶糖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辣妹子食品厂生产多种罐头食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三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工的乳猪及中猪产品,畅销港澳地区。该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家,占到该县全部规模企业46%;著名的农产品资源县隆回县,由于土壤中含有一种人体需要 “硒”元素,由此,富硒金银花、富硒优质米、富硒猕猴桃、富硒大豆等含硒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大力追捧。尤其是该县的金银花中药材加工已经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邵阳县的食用油加工,邵东县黄花菜加工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

    (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这几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邵阳市工业颇具潜力的增长点,涌现出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亚华南山分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跻身于全国乳制品企业10强之一和国家农产品深加工500强企业之一;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成为邵阳市最大的竹胶板生产企业,产品行业占有率较高;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酒系列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该企业经过重组改制,白酒年生产量有望达到3万吨,将迈上新的台阶。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家进入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过1亿元的有亚华南山分公司、绥宁联纸、湘窖酒业 、湘丰特纸、三可食品、廉桥造纸、太平饲料等7家企业,产值上5000万元的企业有31家。

    (四)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比重加大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类型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他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格局,转变成如今以私营企业为主导,国有、集体比重下降,港澳台及外商企业平稳发展的格局。从2006年的19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集体控股企业17家,占到农产品加工企业8.7%;私营企业173家,占88.7%;港澳台、外商企业5家,占2.6%。从实现工业增加值来看,国有及集体、私营、港澳台及外商分别为5.26亿元、17.25亿元和0.58亿元,私营企业的增加值占到了74.7%,比2000年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多5.32倍,现已成为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2006年,19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型企业9家,占4.6%;小型企业达186家,占到了95.4%;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88亿元,占25.5%;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7.21亿元,占74.5%;从资产和利润来看,中型企业拥有资产15.90亿元,实现利润0.56亿元;小型企业资产为20.47亿元,利润为1.05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结构优化度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
    
    从农产品加工结构来看,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2家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主要是大米、食用油,精加工的副食、高级食用油比重小;2006年,现有的31家木浆造纸企业,产值只有5.74亿元,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综合效益不佳、木浆比例低、水耗、能耗大,吨纸污染指标较高;中药材加工,采用的设备简陋、加工工艺粗糙,包装落后,产品多为初级品或药材原料。主要特点是;优质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比例不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精品名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单向市场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低。

    (二)骨干龙头企业少,规模偏小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整体带动作用仍然偏弱,尤其显现在缺乏深加工的大型企业。2006年,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的还没有一家,中型企业9家,除亚华南山分公司在规模、产品加工水平居前外,其他龙头企业少之又少。产值上10亿元的仅亚华南山分公司1家,产值过2亿元的只有绥宁联纸和湘窖酒业2家企业。前10位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占195家企业25.3%,而亚华南山分公司占前10家企业的43.6%。与省内外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上20亿元、30亿元的企业几乎无法可比。从邵阳市的几大支柱农产品加工业来看;乳制品加工业有亚华南山分公司和源源乳业2家企业;竹木产品加工有110家,占56.4%,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只有3家,相对整个竹木加工企业只占到2.7%,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为7.34亿元,占110家企业的19.3%,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型。果蔬、药材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业集中程度不高。肉禽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洞口、大祥两县区,除三可食品规模大一点,其他企业规模均较小,产值份额比重不大。

    (三)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关键是企业规模不大。2006年,邵阳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资产、产值都比较低,分别为1865万元和3811万元;195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的利润才1.62亿元,企业平均利润水平相当的低 ,与省内外发达地区比相差甚远。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开发和储备严重不足,企业缺乏科研经费,产品大多属传统产品,新产品开发少得可怜,创新能力低下。三是知名品牌严重缺乏。邵阳市只有少量的注册品牌,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邵阳市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200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59亿元,只占产值的4.8%。

    三、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
    
    立足现有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依托各区域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以乳业、松竹、果蔬、药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基地的建设。按照优势农产品发展区域规划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产业区。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的优质原料基地,使之成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在形成了一定的原料生产规模后,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建成若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群,并配套建设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加快邵阳市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中心,使企业生产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地域特色、本土特产、民族名牌的农产品加工产品。逐步形成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之间合理布局,形成畅通便捷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扶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效应、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邵阳市应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意识,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以现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以重点扶持。乳制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亚华南山分公司,2-3年内形成日加工奶粉5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达15亿元;竹产品加工业:以宝庆联纸、湘林人造板、伯龙竹木为龙头,形成产值过3亿元3家;林纸产品加工:重点扶持第一纸板、湘丰特种纸、广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力争3年内实现产值过2亿元的5家;罐头加工产业:重点扶持以李文食品、辣妹子食品、新宁家家红、隆回罐头厂为龙头,加工罐头达15万吨,产值达15亿元的产业群体;肉制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三可公司、洞口冷冻食品厂、云峰肉食、宝庆肉联等龙头企业,短期内达到产值10亿元;大米加工:重点扶持浩天米业、康乐公司、国辉精制米厂、雪峰贡米等龙头企业,力争2年实现年加工大米50万吨,产值达10亿元;饮料酒加工:重点支持湘窖酒业,力争企业2年内白酒产量突破5万吨,“开口笑”系列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总之力争3年内树立产值过5亿元的十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加工标志性企业,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这十大标志性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的龙头和示范企业,推动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理顺招商机制,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夯实项目载体。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宣传、推荐与储备工作,逐步建立招商项目督促落实和跟踪询问制度,确保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取得实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注重把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作为重点,目标要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土企业的发展水平。如长沙阿波罗集团出资636万元整体收购洞口辣妹子食品厂,投资2080万元新建了加工柑桔瓣片罐头新厂,年产量由原来的3000吨提升到1.5万吨以上,成为湖南最大的桔子罐头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在引资过程中要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邵阳市要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科技创新,增强后发优势
    
    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离不开科技创新。其过程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而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增加财政性研发投入,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鼓励大型龙头企业走产学研联合,生产、科研开发一体化的路子。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方式。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注重“软件”引进,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作机制。发展再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剩余产品的再次开发系列,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尽快制定符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强化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从而提升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了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将邵阳市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从而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推动邵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邵阳市统计局 罗向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