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三季度规模工业稳中有升

来源: 时间: 2007-10-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生产,大力实施“新工强市”战略,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等一系列的措施,规模工业发展迅速,新型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9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39.95%;1-9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7.54亿元,同比增长32.49%;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90.29亿元,同比增长38.31%。规模工业的发展速度在全省继续位居前列,发展形势喜人。

    一、  邵阳市规模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1、新增规模企业拉动作用明显。从去年到今年新进的规模工业企业有85家(不包括由规模以下成长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这部分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同比增长442.9%,对整个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21.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3个百分点。如果包括由规模以下成长为规模以上的企业,那么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更大。这批新生规模工业的加入,为规模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2、股份制企业强势增长,成为拉动规模工业快速增长主要动力。在全市多种经济类型的规模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由于运用灵活、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其经济主导地位不断显现,成为拉动规模工业增长的亮点。1-9月,全市股份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44亿元,同比增长33.65%,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59.85%,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61%提高到61.39%,提升0.3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9.95个百分点。

    3、非公有经济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较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邵阳市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潜力得到全面释放,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1-9月份,全市拥有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526家,实现增加值45.01亿元,同比增长34.8%;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77.9%,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1.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5.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中小型企业蓬勃发展。在大工业、大集团、大公司控制经济命脉、主导经济走势的趋势下,邵阳608家规模企业中, 1-9月产值过亿元的才19家,过2亿元的仅7家。邵阳工业之所以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中小型企业支撑起了规模工业大半江山。1-9月中小型企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7.20亿元,增长28.3%,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99.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98.9%,可想而知中小型企业在邵阳规模工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邵阳甾体化学品有限公司、邵阳市赞成科技有限公司、武冈市云峰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型企业的支撑。邵阳目前只有一家大型企业,其余全是中小企业,并以小型企业居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邵阳市虽然近几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省居前列,但其总量在全省排名仍居倒数第四。企业门类虽然齐全,但缺乏支撑全局的企业和行业。企业规模小,政府和银行对其扶持就比较少,企业资金短缺又缺少相应的优惠政策,发展就比较困难。同时,中小型企业产业集中率低,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聚集度低,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规模效益差,导致邵阳的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很难做大做强。

    2、资金、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融资难,融资渠道狭隘一直是困扰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缓解。邵阳市工业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邵阳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在全省一直处于最低水平,银行手上有大量资金可以使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都缺少相应的担保,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一些产品有市场,急需补充流动资金的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中小工业企业无法给优秀人才施展其才能提供平台,待遇等方面也没有很好的保障,导致企业很难留住人才,本地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短缺,尤其是优秀管理、销售、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邵阳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3、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在这种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立足于邵阳实际,走科技创新之路,是实现邵阳市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邵阳市规模工业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很少,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占规模工业绝大多数,是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发展壮大对邵阳工业的腾飞意义非常重大。现在应立足邵阳实际情况,选择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如:湘中制药、甾体化工等给予重点扶持,通过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使这些中小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全力打造“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产值过10亿,税收过亿元的标志性企业,使其成为邵阳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大型企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利税和就业机会,而且能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隐性经济效益。如湘窖酒业的崛起就带动了邵阳包装、物流等一大批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对相关配套产品的要求比较高,又无形中促使这些中小企业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2、密切银企关系,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企业在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金利用率,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上,银行也要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尤其是对那些市场前景好,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企业重点给予资金扶持。银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信用考核标准,充分了解每家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手续和担保等方面给予优惠。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完善留才机制,解决好人才的待遇、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鼓励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营销、管理、高新技术等相关人才到邵阳来工作。同时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要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企业发展,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邵阳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邵阳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几乎都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方面的经费很少,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很难走出去,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很不相适应。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企业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要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企业经营者要坚定以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吸收外部新的信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企业要继续努力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这点尤其值得我们邵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因为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我们很多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损失惨重。3、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工作是技术创新的保证,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企业在继续做好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综合性管理创新工作。

        [邵阳市统计局  杨连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