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工业化带动农业化的理性思考

来源: 时间: 2007-12-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农业升温、农民增收、农村转制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贯彻一号文件,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就要以一号文件为指针,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引入现代农业理念,走具有邵阳特色的农业工业化之路。 
     
    一、用新眼光认识农业工业化。

    农业工业化,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化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现阶段农业工业化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在生产方式上,逐步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农业效益上,逐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推进农业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农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他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成功的经验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收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我县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推进农业工业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邵阳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推进农业工业化,不仅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的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3、推进农业工业化,是建设小康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发达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规律证明,建设小康新农村,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现代化。立足市情,农业工业化是我县农村工业化的起步点,只有按照“二三一”发展思路,突出工业化这一主题,以项目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和优化环境四个重点,着眼于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符合邵阳特点的农业工业化新路子,才能形成提速农村经济的强大爆发力,才能找到建设小康新农村的“金钥匙”。 
    
     二、用新理念谋划农业工业化。

    邵阳县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在现阶段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必须跳出农村抓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1、大力推进原料农业向加工农业转变。推进农业工业化是实现原料农业向加工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积累,特色农业已成为邵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但有基地无加工、有产品无商品、有特色低效益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大宗农产品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交易量大、不易保存等弱点导致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出现。推进农业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变季节性集中上市为常年均衡上市,变卖原料为卖产品,变分户销售为集团销售。同时,从“街头地摊”到“超市货架”,农产品销售“地位”的提高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的迅速提高,农产品不由自主地逼上了靠加工争市场份额、争好价钱的道路。

    2、大力发展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要立足邵阳优势,走以加工带动基地、以转化增值富裕农民的路子。做大做强产、加、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关键。农产品加工,原料来自农村,工人来自农民,产品销往大中城市,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的朝阳产业。目前,邵阳县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30%,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发达省份的1/2。农产品加工业既是邵阳的差距所在,也是邵阳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只有抢抓机遇,优化环境,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创新体制,深化改革,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提速经济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实现低层次作坊生产向集团化规模经营,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邵阳县农业现代化就大有希望。 
    
    三、用新举措推进农业工业化。

    用新举措推进农业工业化,就是把全县农业作为一个大集团公司来看待,把加工企业、田间、营销队伍分别看着是这个大集团公司的精品车间、第一车间、营销分公司,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公司化营销,在全县形成“大农业”格局。 
     
    1、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重点扶植的办法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促其上数量、上规模、上档次。要千方百计引外资、启动民资、激活银资注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政府要集中财力,重点倾斜支持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做大农产品“第一车间”。因地制宜,大面积发展冬暖式大棚种植、室内育苗和小区饲养。加快研制开发适应邵阳县丘陵地区的先进农业机械,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合伙等多种形式购买便用农业机械,逐步推行机械化生产,提高“第一车间”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引导,加快良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第一车间”产品质量。同时,做好农产品“申绿”工作,打造绿色品牌,打响邵阳名牌。 
     
    3、做活农产品“营销公司”。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个体大户、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乡村干部、国有企业、相关部门参与流通,在全县形成农产品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大网络。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凡是对农民有利,对搞活流通有利,守法经营,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应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把中介组织的培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民办、民营、民利的原则,先发展后规范,多扶持少干预,促其迅速壮大。
    
    4、做优农业转型服务。建设法制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努力降低农业工业化运作成本。把政府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精力从过去比较多地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转到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上来;从过去比较多地关注农产品的数量转到更多地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上来,调动全社会关注大农业、支持大农业、投身大农业的积极性,重点解决农业转型中的市场准入、土地流转、水电路基础条件等问题,为农业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