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来源: 时间: 2008-01-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07年以来,邵阳市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56亿元,同比增长27.6%;实现利税15.96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利润完成7.17亿元,大幅增长55.8%;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63%,比去年同期提高32.82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工业生产强劲增长,亮点纷呈。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前11个月,邵阳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7.6%,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4%,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长的情况看,一季度增速为25%、二季度为25.1%、三季度为27.6%,总体有继续向上的趋势。

    2、重工业重头戏仍然明显。1-11月,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56亿元,增长30.5%,高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0亿元,增长23.6%,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整体看,重工业增加值比轻工业多15.56亿元,增速快于轻工业6.9个百分点。

    3、非公有制经济领跑邵阳市工业。经过持续的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邵阳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1-11月,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9.03亿元,增长32.8%;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8.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分别高出公有制经济和全市工业20.7和5.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4.6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控股经济增加值为10.78亿元,增长8%。

    4、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增长超过全市水平。近年来,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63.3%,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1-11月,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分别为45.22亿元和2.63亿元,增长28%和39.7%,增速分别高于全市水平0.4和12.1个百分点。

    5、小型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一大亮点。邵阳市小型工业发展迅速,不仅企业个数上大大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且工业增加值的总量规模远远超过大中型企业,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企业添丁54家,给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11月底,全市有规模企业612家,其中小型企业多达578家,比重为94.4%。实现工业增加值61.34亿元,同比增长31.9%,已经占到规模企业的81.2%,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仅为14.22亿元,增长12.4%。小型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8家。一些企业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如邵阳甾体化学品有限公司、武冈市云峰水泥有限公司、绥宁县东锐锰业有限责任公司、武冈市锰业有限公司、洞口县华兴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产值都出现了高达1倍以上的增长。小型企业对邵阳的工业经济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拉动邵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6、县(市、区)工业经济发展加快。从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看,全市12个县(市、区),其中9县(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5.90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长较快的有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和洞口县;三个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60亿元,同比增长36.6%,比县域工业高7.9个百分点。

    7、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企业为了化解成本压力,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获取较高附加值收益。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113.5%,出现了强劲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增长有;原煤32.96万吨,增长13.8%、钢材4.47万吨,增长79.4%、水泥309.13万吨,增长39.4%、汽车1039辆,增长27.2%、大米21.51万吨,增长38.7%、鲜冷藏冻肉3.75万吨,增长88.8%。糖果5.51万吨,增长27.5%、罐头6.72万吨,增长59.9%、化学纤维布286万米,增长76.5%、人造板56.63万立方米,增长39.2%、机制纸及纸板42.93万吨,增长30.8%。

    (二)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销售收入、利润快速增长。

    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攀升。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63%,同比上升32.82个百分点。在综合指数的七项考核指标中:一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88973元/人,同比增加25529元/人,增长40.2%;二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四个指标,即总资产贡献率14.11%、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5.85%、同比下降8.4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9.05%、同比下降了0.26个百分点;三是反映企业资金运作的指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5.54次,同比加快1.19次;四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49.4%、同比下降了2.15个百分点。
    
    2、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241.67亿元,同比增长39.7%。按工业行业39个大类分,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10大行业,煤炭开采、竹木加工、食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通用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分别增长34.8%、43.1%、17.9%、51.9%、61.3%、20.6%、49.6%、55.4%、46.3%、49.6%。

    3、企业实现利税增速加快。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96亿元,同比增长36.9 %。其中利润总额7.17亿元,同比增长55.8%,税金总额8.79亿元,同比增长24.5%。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利税最多,占全部利税总额的55.3%;增长最快的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9亿元,同比增长123.7%。
    
    4、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下降。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亏损0.42亿元,同比下降53.1%,亏损企业户28家,减少了31家,同比下降52.54%,亏损面为4.6 %,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

    (三)七大支柱产业快速增长,支撑作用增强。

    1-11月,冶金机械、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造纸、纺织行业及能源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45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快于全市1.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4%。七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01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快于全市1.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84.8%;实现利税总额13.67亿元,同比增长38.1%,占全市的比重为85.7%。
冶金机械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加上全球有色金属普遍看涨的情况,邵阳市的冶金机械行业获得了较大发展。1-11月,实现增加值21.95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8.6%。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68.16亿元和5亿元,分别增长48.4%和39.1%,占总量比重分别为28.%和31.4%。以新龙矿业和三一汽车为例,产值分别增长了101.5%和91.3%。
  
    竹木产品加工行业:竹木加工是邵阳市的传统产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加上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的方式。今年前11个月实现增加值7.81亿元,同比增长36.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0.3%。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23.53亿元和0.87亿元,分别增长36.4%和44.2%,占总量比重分别为9.7%和5.4%。
  
    食品加工行业: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十分丰富,为食品加工行业创造了有利发展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邵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11月,食品加工行业实现增加值9.47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5%。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33.91亿元和2.44亿元,分别增长33.6%和17.37%,占总量比重分别为14%和15.3%。
医药化工行业:今年以来,邵阳市医药化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甾体化学、科源生物、湛大泰康药业等企业产值大幅增长。分别增长164.8、42.7和296%。1-11月,医化行业实现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长3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7.39亿元和1.28亿元,分别增长40.8%和94.4%,占总量比重分别为7.2%和8%。
建材造纸行业:1-11月实现增加值10.56亿元,同比增长3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34.06亿元和1.98亿元,分别增长44.2%和41.6%,占总量比重分别为14.1%和12.4%。云峰水泥和先锋纸业产值分别达到1.01亿元和0.68亿元,增长192%和79.3%。
   
    纺织行业:今年邵阳市纺织行业迎来了复苏期,市内的几家规模大的纺织企业都获得了一线生机,市区3大纺织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东信棉业、华力棉纺产值分别增长了43.5%和38.2%,长期以来合力化纤,一直是邵阳市的亏损大户,今年前11个月亏损额出现了显著下降,该企业去年同期亏损2135万元,今年亏563万元,减亏1572万元,年底将进一步减亏。1-11月,纺织行业实现增加值7.51亿元,同比增长29.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9%。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0.25亿元和0.29亿元,分别增长26.3%和199%,占总量比重分别为4.2%和1.8%。
  
    能源工业:当前原煤价格继续看涨,一些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11月底止,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2%。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7.72亿元和1.81亿元,分别增长28.8%和23.3%,占总量比重分别为7.3%和11.4%。

    二、当前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虽然邵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工业规模偏小,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十位,与邵阳市的人口和地域面积极不相匹配。1-11月,邵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6亿元,仅占全省的3.2%,只比益阳、永州、自治州、张家界的增加值高。与增加值最高的长沙比较,长沙的增加值是邵阳的6.5倍。
  
    2、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仍较薄弱。1-11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4.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8%。全市612家规模企业,只有一家大型企业,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截止11低还没有1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标志性企业型希少,对全市的工业起不到大的支撑作用。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仅为12.4%,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15.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3、工业产品结构不均衡,工业名牌产品少。从邵阳的7大支柱行业来看,有许多企业仍然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低,技术装备水平差,新产品开发跟不上,老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导致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围绕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龙头带基地的模式,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活力不足。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等高新技术及附加值高的行业所占比重很少,没有形成市场覆盖面大、附加值高的最终消费服务的名牌产品。
  
    4、园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产业集群程度低。全市工业园区规格最高的是省级认定的5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虽然有180多家,到11月底,上规模的只有26家 ,实现增加值3.74亿元,仅占全部规模工业的 4.9%,产值过亿元仅3家,且企业产值刚好超过1个亿。根本就起不到辐射功能和助推器的作用。

    三、加快邵阳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兴工"。要充分利用和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开发、包装、和推介工作,吸引市内外一切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低耗能、高产出、前景优、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依承度高、产业链长,有利于邵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工业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市外和市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借助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力驱动,推动提升邵阳工业的快速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能源原材料优势,围绕机械、建材、食品、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加快工业重点项目的实施与建设步伐,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为总量扩张奠定基础。发展邵阳市资源优势的产业,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的产品,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聚集带动作用,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发展大企业。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切入点,提升轻工业发展水平,尽快改变邵阳市轻工业滞后的局面。促进工业整体尽快实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换,以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力。

    3、重点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坚持"抓大做强,放小搞活"的原则,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要通过联合、兼并、资本经营、破产收购等方式,搞好资产重组、整合产业,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政府应在技改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以重点扶持,尽快把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放开搞活并放手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邵阳市占居大多数,是邵阳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和重要基础。必须依托优势企业的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成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向园区集聚,实现集群发展、专业化协作,使资源和人才得到充分利用。要把放小与扶小结合起来,对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通过资本融合、技术提升、管理创新,让一批企业成长为专业化生产的"小巨人",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平台,是产业集聚和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要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政策服务要配套进行,产业定位、技术含量要高端化。形成大项目向园区集中,投入向园区集中、政策服务于园区的效应。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振兴邵阳工业的发展。

    5、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产品将面临越来越多国际名牌产品的冲击和挑战,而加快打造本地名牌产品,将有利于发展经济,更好地保护和壮大本地工业。应大力倡导"科技兴企、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机制,积极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在技术、税收、融资等方面积极扶持名牌企业,促使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名牌企业加大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努力实现产品的拓展创新,提高发展速度,以发挥其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

 [邵阳市统计局  罗向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