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来源: 时间: 2008-03-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7年,邵阳认真贯彻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在稳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贯彻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为重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5元,增长8.8%。

    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特征

    1、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2007年邵阳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0元,同比增加87元,
增长8.06%,增幅比上年下降1.42个百分点。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93元,同比增长2.14%,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6元,同比增长13.36%,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71元,同比增长4.7%。

    2、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加快。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1529元,同比增长8.57%,增幅比上年提高4.7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46元,同比增长8.29%;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91元,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192元,同比增长10.88%。

    3、非生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财产性纯收入人均25元,同比增长27.62%,转移性纯收入人均187元,同比增长13.47%。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1、支农惠农政策真正令农民得到实惠。2007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以往连续几年增长的情况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且增速显著加快,首先要得益于国家及地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200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农村工作,切实加大对农业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补贴方面,稳定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规模,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新增能繁母猪等补贴项目),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农民不仅从各项政策性补贴中得到直接实惠,农业生产投入能力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其政策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增产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邵阳市农业生产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下,虽然大旱之年,但在人努力的情况下取得了优异成果。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30.5万吨,同比增长1.29%,其他大部分农产品产量也比去年有了稳定的增长,农业丰收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提打下了坚实基础。

    3、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2007年,邵阳市主要农物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其中尤以牧业产品价格涨幅为大,猪肉价格创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农民因价格上涨从农业和牧业得到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丰收为全年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4、本地务工薪酬提高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县、市、区纷纷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各行业的劳动报酬也相应提高,加上本地产业对用工的不断需求,为邵阳市农民工本地务工开辟了新途经。全年农民在本地务工得到的收入人均506元,同比增长13.36%。

    5、外出从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对农民增收起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007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指导,不断采取措施对农民外出就业环境,劳动保障制度,劳动法律维权等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改善。加上今年全国范围内工价的上涨,邵阳市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达到571元,占工资性收入的48.8%,同比增长4.7%。

    三、全省各市州及各经济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2007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农民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省各市州及各经济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增长速度仍然滞后。

    四、农民增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依然偏低。据调查,2007年邵阳市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受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低所限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18.92%。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导致社会就业能力较低,无论在本地务工还是外出就业,受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收入提高存在一定难度。据新邵县农调队调查:大学文化程度工资是高中文化程度的4—5倍,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6—8倍,有劳动技能的工资是没劳动技能的3—4倍。因此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文化修养是农民纯收入第一增长关。

    2、家庭经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上台阶、上规模,效益低。一是思想制约。部分农村基层领导认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自觉自愿的行为,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担风险。相当一部分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囿一于贯的种养方式,缺乏现代农业意识。二是技术制约。在结构调整中起主要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少,难以满足对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指导的需求。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偏低,科技入户率低,加上农资市场放开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结构调整迟迟不能实现大的突破。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大规模、大基地,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农村土地承包制制约了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农业生产形成了高“能耗”,低收益,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出现瓶颈现象。

    3、国家对“三农”进行各种补贴及惠农政策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粮食补贴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大的惠粮、惠农政策,旨在提高种植粮食生产收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而达到农户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政策给农户粮食生产注入了强而有力的兴奋剂,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拥戴。但粮补的实施过程中水田种没种粮食都能得到粮食补贴。粮食补贴成了有水田户的年固定补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

    要整合财政支出的支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集中财力解决农村最薄弱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财政支农的绩效。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扶持种养大户,更好地发挥乡、村立足区域优势作用。重点扶持落后县、市、区,扶持农村低收入户。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邵阳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占81.08%。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对农村劳动加强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

    农民观念比较陈旧,就业、产销、价格信息比较落后,政府要牵头做好引导工作,政府要对主要农产品进行产、销跟踪调查,及时培训种植技术。政府要主动联系缺工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争取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外务工。政府要及时监控农村市场,尤其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市场,防止乱涨价,制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总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邵阳市各县市区、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主要反映在当地农民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的差距。打工只能谋生,创业才能致富,也只有二、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当地农民的收入才会有较大提高。

[邵阳市农调队 张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