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以来,邵阳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极大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抗冰救灾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季度,各类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增长
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20.18亿元,受冰灾影响,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增长7.7%,增幅同比降低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5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0.83亿元,下降0.9%,增幅同比降低1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9.81亿元,增长14.2%。
1、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年初的冰冻灾害造成全市工业经济损失惨重,大部分工业企业被迫停产,工业经济一度出现负增长。为帮助指导企业迅速恢复生产,3月初,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在市直各工业企业开展比速度、比效益、比质量、比贡献的“四比”劳动竞赛通知。接到通知后,各工业企业陆续启动恢复生产工作,目前规模工业企业已基本恢复正常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规模工业增加值也由1至2月份的同比负增长17.8%转为正增长1.6%。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0.4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52.36亿元,增长10.8%,规模以下工业18.12亿元,下降4.1%。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5.75亿元,增长1.6%。
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生产情况,①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34亿元,同比增长5.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41亿元,下降1.1%。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受冰雪灾害影响相对较小,企业规模较小,恢复也较快。②从经济类型来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0.58亿元,增长14.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81亿元,增长2.9%,与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下降1.0%和19.8%相比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特殊时期作用明显。③从各市县区总体情况来看:三区前3个月的规模工业增加值都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双清区、北塔区、大祥区增加值分别增长19.1%、18.6%、5.6%;邵阳县、邵东县和武冈市增加值也分别增长22.4%、10.9%、6.6%。邵阳市西边各县由于遭受冰雪灾害严重,恢复的困难还较大,特别是新宁、城步、绥宁三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42.0%、34.7%、24.5%。这些县域规模工业要走出困境,还需要一个过程。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尽管年初的冰冻灾害给邵阳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但市委政府推出一项重要举措,从3月初至4月中旬,组织2万干部赴灾区开展“四帮”活动,即帮助恢复基础设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开展生产自救、帮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法规,开展民情调查,帮助春耕生产,为民兴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持续提高,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5.99亿元、牧业39.27亿元,分别增长2.1%、4.9%;林业3.26亿元,下降6.2%。据农业部门调查,目前邵阳市粮食主要生产区的播种面积均有增加的计划,如邵阳、新邵、洞口等县早稻育种面积均比上年增加。此外,玉米、花生、大豆等播种面积也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一季度畜牧养殖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出栏肉猪290.79万头,同比增长1.7%;出栏牛12.2万头,减少0.7%;出栏羊17.07万只,增1.2%;出笼家禽1577.2万羽,减1.0%;禽蛋产量6388吨,增1.8%;牛奶产量1085吨,增20%;水产品总产量2.37万吨,增0.5%。
(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扩大增幅回落
今年以来,邵阳在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狠抓工业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多角度、多渠道、有针对性的推进项目建设,有效地拉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2亿元,增长17.0%,房地产开发投资2.62亿元,增长6.2%,增幅分别低于去年同期18.3和19.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7亿元,增长2.4%,增幅高出去年同期6.2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08亿元、 12.85亿元、10.67亿元,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明显,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9.5:40.2:50.3调整到11.6:48.3:40.1。工业投资完成11.55亿元,同比增长43.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4%,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势强劲,继续引领全市投资的增长。全部项目建设到位资金58.72亿元,增长22.9%,到位资金中居首位的是自筹资金,为32.44亿元,增长35.0%,占到位资金额的55.2%,自筹资金已成为建设资金主渠道。在全部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完成投资18.91亿元,增长32.6%,占投资总量的71.1%,是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消费需求快速提升
一季度邵阳社会消费品市场大幅增加,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最好水平。从行业上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主导地位,实现零售额38.98亿元,增长17.1%,所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9.5%;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4.48亿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升温,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全市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县城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15.82亿元,增长20.3%;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81亿元,增长1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龙头作用明显,带动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6.93亿元,增长23.6%;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35.9亿元,增长16.1%。
(四) 市场物价全线上扬
一季度正逢新春佳节,罕见的冰冻灾害,导致了部分消费品价格飙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去年高位运行轨迹上继续快速攀升,同比上涨9.3%,比上年同期涨幅高 3.3 个百分点,涨幅居全省前列。2月、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5%、11.3%,连续两个月突破两位数,创下十四年来涨幅新高。CPI的八大分类中呈现出“六升两抑”之局,在八大分类中涨幅最大的食品类同比上升了24.2%,拉升总指数 8.3 个百分点。在食品类中的十六个中类出现“十五涨一平”的局面。其中油脂在食品类中涨幅之最,与上年同期比上升了57.5%,菜上升56.6%,肉禽上升34.9%,豆制品上升16.8%。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同时,其它几大价格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一季度房地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3.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1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7.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普涨局面,除了波及到居民生活必需品外还牵涉到工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上升;部分农资价格创新高,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农资价格因原料价格上涨而上升,到今年一季度有些农资价格已上涨到历史最高价位,如钾肥已涨到每吨3100元,与去年同期2100元比,涨幅为47.6 %。
(五)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11.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17亿元,增长14.64%;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42亿元,增长6.14%,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21.9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2.75亿元,增长23.35%,增幅提高11.31个百分点。上划“中央两税”1.62亿元,增长3.94%。上划中央、省所得税0.89亿元,增长4.8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8.80亿元,增长44.27%。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9元,同比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2312元,增长6.2%,其中食品支出1036元,增长34.0%。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03元,同比增长9.7%,其中工资性收入328元,增长12.0%;人均现金支出为756元,增长11.3%。
(六)外贸招商较快发展,金融存贷稳健运行
据海关统计,1—2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912万美元,同比增长26.0%,其中出口2560万美元,增长18.1%;进口352万美元,增长142.6%。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进展较快,外商投资10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高8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9.90亿元,同比增长42%。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02.60亿元,比年初增加43.70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2.98亿元,比年初增加41.99亿元,同比增长11.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8.50亿元,比年初增加11.22亿元,增长19.6%;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8.95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同比增长13.8%。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今年一季度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开局。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偏紧。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把“土地调控、信贷资金、项目审批、节能减排”四大闸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限制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同时建设用地税费成倍提高。财政、货币、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不可小视,对社会各界投资者产生压力,对预期投资和经营持谨慎态度。
2、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明显减少。防止投资由偏快转向过热,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的调控,仍然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特别是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投资的调控力度较大,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今年全市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到3月底止为8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6个,同比下降24.5%;其中新开工项目只有1个,同比下降7个,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如果没有后续新开工项目的及时补充和支持,将会直接影响投资总量,对全市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较为不利。
3、优势产业拉动明显不足。一季度,邵阳市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下降4.5%,竹木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下降24.3%,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1.41亿元,下降0.93%,优势产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长明显不足。工业增加值排全市前20位的企业间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明显。三一汽车、武冈锰业、湘窖酒业等企业生产大幅增长,5家企业生产下降,其中邵纺机、新龙矿业降幅较大。
4、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由于邵阳受冰冻影响严重,大面积的农作物受损,工业生产一时难以完全恢复,市场供给出现货紧价扬,一时难以缓解,CPI指数继续居高不下。去年下半年以来,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上涨,务工人员的待遇提高,公务员工资的增长,使社会需求整体拉动,催化了本轮物价的刚性上扬。成本也推动价格上扬。今年以来部分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成本再度大幅增加,其产品价格上扬;因饲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牲猪成本增加,其猪肉价格再度坚挺。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4年上涨,尽管国家对投资、房地产、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出口实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仍保持高位,部分农产品、原煤、钢材等原材料持续攀升。这些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扬,并最终影响居民消费品价格。
5、中小企业贷款难。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77.10亿元,而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仅增加35.88亿元,存贷比为36.26%,在全省处于最低位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合计为309.42亿元,比年初增加18.21亿元,贷款余额合计为99.26亿元,比年初仅增加5.63亿元,存贷比仅32.08%。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只有14.60亿元,同比增加1.98亿元,仅占10.2%。全市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受融资困难的困扰,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据对部分企业景气调查,企业融资景气指数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今年一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在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众多结构性指标中仍然偏低。而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384.1亿元,具有较大放贷空间。由于缺少担保体系与相应信息平台,出现了银行想放放不出,企业想贷贷不到的矛盾。
三、对策建议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积极推进和谐邵阳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下阶段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阶段,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应对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加强企业生产调度和运行监测工作,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提供优质服务。对改制企业和准备上市的企业要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咨询与服务;对订单不足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企业要积极为他们搭建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对资金紧张的企业要提供各种融资渠道供其选择;加大对企业水、电、气和运输供应情况的调度与协调,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运转正常。
2、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加大技改投入,壮大骨干企业。要立足于办大企业,着力于建设大项目,依靠大企业、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二要强化行业引导,培育产业集群。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产品。三要加强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工业园区,使之真正成为邵阳市产业集群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和载体。四要激发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3、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力度,做好重点项目的对接工作。一是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签约项目领导责任制,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和发布工作。抓住中部崛起、泛珠合作和大湘西开发的机遇,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工业项目,并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活动、媒体、网络和各种有利资源来推介和发布项目。三是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促使更多的合同项目真正落实为开工建设项目,将招商引资的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4、加强银企关系的服务与协调力度。一是按照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大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奖励力度,切实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好资金支持与对接;二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银行积极推荐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三是要扶持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平台;四是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财政、统计、审计等部门要联合建立公共数据平台,为银行全面真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供服务。
[邵阳市统计局 罗文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