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件实事"细看邵阳四年新变化

来源: 时间: 2008-05-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4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邵阳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带领“不甘落后与人”著称的邵阳人,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把为民办8件实事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邵阳新崛起的重大举措。

    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基础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农民出行难、就医难、读书难、饮水难等,是“8件实事”实施前邵阳人民普遍关注和存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今的邵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处处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城市已矗立在我们面前。四年的省8件实事实施过程,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但勤劳智慧的邵阳人民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过去的四年是邵阳乡镇建设迈开大步,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型的四年。四年来,在邵阳宝庆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历史画卷。兴办八件实事,成为邵阳市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全面提速。

    道路通信村村通,驱动了乡镇致富路。四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通信建设,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开创了全市农村公路通信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投资239752万元,修建通乡公路997.9公里,修建通村公路6447.3公里;投资8049.05万元,使农村通信和流通网络村村畅通,完成150个自然村通无线电话工程,通信、流通网络覆盖了全市所有乡村,使地处偏远的山区群众能够用上电话并正常通话, 解决了7.0166万人看有线电视和上网问题,完成了533个标准化农家店建设,农村群众了解外面的致富信息,便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收听广播电视等获得,购买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就可以在乡村农家店购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从而驱动了农村群众致富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乡镇敬老院设施配套齐全,老年朋友老有所养。为了更好地保障五保户和特困户的老年基本生活,邵阳市政府在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把改建乡镇敬老院作为家庭救助体系的大事来抓,共投入资金2997.8万元,改造乡镇敬老院98所。敬老院分居住区、生产生活区,并设有影视娱乐活动室。院内有绿化地,设有卫生间,达到水、电、暖、路畅通;娱乐健身,就餐洗浴,医疗及室内基本设施配套等一应俱全。共投入388万元,用于敬老院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的补贴经费,明确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粮食(稻谷)600斤和生活困难供养金500元。对一些不适宜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实行分散供养方式,并落实供养资金,每人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明确联系人和责任人,一般由老人的亲属或村干部担任,定期探视照顾老人,老人有事及时向民政部门上报,充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奉献真情,确保敬老院的五保对象住得安心,颐养天年,真正把敬老院办成了老人理想的生活乐园。

    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劳有所得。过去的四年是我们不断自我加压,敢于迎接挑战的四年;是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四年;是我们不断顽强拼搏,实现历史最好成绩的四年,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劳有所得。四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2222.91万元,安排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4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11.8689万人,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 1.9172万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674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2168户。按政策及时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及其适用区域,提高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得到了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热烈拥护。四年来,全市有9.3896万人参保基本养老保险,2.9528万人参保失业保险,7.5581万人参保医疗保险,3.6227万人参保工伤保险;全市财政共投入配套资金24176万元,用于帮扶低保、解决贫困农民温饱、帮助灾民建房、解决贫困农户住房。绝大多数居民认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低保家庭都得到了政府的帮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维权取得新成效。同时,各县市区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并落实民生工程这个中心任务,在人员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解放思想,负重前行,勇于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我们用三、四流的工作条件,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没有辜负广大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期盼。

    城乡卫生工作力度得到加强,患病群众病有所医。城乡普遍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组建了县市区、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城镇居民医保全面启动,方便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了城乡卫生条件。四年来,全市能够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农民健康权益,改善农民健康状况”的这个主题,抓住“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调研,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共投入5618.7万元,改建乡镇中心卫生院142所;投入2828.8万元,用于组建1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资3892万元,用于1个紧急救援中心主体工程、1个市州传染病区主体工程、区县传染病区主体工程和34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投资24122.01万元,用于10个县市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35%,这对于促进邵阳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农民医疗卫生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新形势下,邵阳市委、市政府能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构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园林式城市和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抓手,从源头抓起,抓规划、抓投入、抓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区面积逐步扩大,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市区建成区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3.6%上升到30%;新农村建设步伐坚实,101个示范村基本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全市投资19078万元,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绿化建设;共投资16346.8万元,解决了农村23.3767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帮助农村新建沼气池66286口、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28.3069万平方米和3.4347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解决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教育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学生学有所教。2000年,我国就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春季,农村中小学逐步实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近年来,邵阳市加快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危房改造的步伐,共投资8484.5万元,危房改造惠及221所农村中小学校,改造危房面积205972平方米;投入资金3814.92万元,完成农村77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全市共投入资金18214万元,用于免除全市政策范围内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率达100%,使农村学生全部受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有效遏制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行为,基本解决了“上学难、难上学、上学贵“的问题,确保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计生机制不断完善,奖励扶持政策工作扎实有效。邵阳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能够紧紧围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这一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拓展宣传渠道,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把宣传教育融入到优质服务之中,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小康建设之中,把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实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生育文化,使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计生干部队伍,积极探索高标准的优质服务模式,科学规范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全市共投入资金1437.3万元,使全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金发放率、符合省定扶助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和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都达到了100%,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工作扎实有效。

    领导干部躬身践行,政府公信力明显增强。四年来,邵阳市各级各部门紧扣“民计、民生、民本,这一主题,从市委领导到具体承办的工作人员,纷纷深入基层,听取民意,体贴民情,帮民解难,助民致富,真正做到了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愿,与人民群众解下了深厚的感情,为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特别关注民生,凡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亲自过问,对八件实事尤为重视,多次在全市经济讲评会上强调八件实事。特别是对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等重点难点问题,都亲自下基层调研,到现场解难,多次主持召开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和督战会,还带领水利、发改委、财政、扶贫、开发、电力等部门主要领导,分别深入到武冈市晏田乡、新宁县马头桥乡、邵东县斫曹乡和流泽乡、邵阳县城天堂村等干旱死角现场办公,敲定了这些地方人饮工程的投资规模、经费保障、质量要求和完成时限。市长郭光文同志到任后的第二天,就亲自前往市污水处理厂现场办公,并指示将污水处理厂贷款项目纳入到市城建打捆项目中,争取银行贷款2700万元。市人大、政协领导经常对8件实事进行监督指导。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干部掀起了为民办实事的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好典型,他们在力抓8件实事工作中,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经常深入到第一线现场指导,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全程参与了每一个项目的规划、报建、施工、协调、监管和验收,这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真实见证,也是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地真实写照,使政府的公信力明显增强。

    居民幸福感逐年提升,社会和谐度大幅提高。四年来,8件实事的兴办,改善了人居环境,健全了社会保障,加强了社会救助,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四年来,全市居民的幸福感明显提升,这重点体现在交通通信、就业援助、农村低保、廉租房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诸多方面。2007年4月,全市又集中开展了“关注民生,情系零就业家庭,我们真诚相助”为主题的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仅政府就采购公益性岗位1400个,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援助。当居民领到政府发放的工资时,都感动的热泪盈眶,都动情地说:“感谢。。。。。。感谢政府,还是共产党好啊!”。那发自内心的声音表达了群众对政府的感激和对生活的满足,也充分反映了全市社会发展正趋向和谐。

    四年峥嵘岁月一晃而过,四年厚德务实铸就和谐。回首四年为民办事的风雨历程,邵阳所取得的成就历历在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有目共睹,验证了为民办“八件实事”确属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级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邵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朝着和谐目标迈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邵阳人民将满怀信心,努力把邵阳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魅力城市。

[邵阳市统计局 杨佳国 苏林 马文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