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投资建设 硕果累累

来源: 时间: 2008-05-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带领邵阳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在新的战略与思路激励下,全市人民上下团结一心,积极争取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投资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性投资能力逐步增强,民间投资逐年放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三十年邵阳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就辉煌凸显,极大地推进了邵阳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建设,推进了邵阳城市化和城市工业化建设。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邵阳市的经济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各行各业对投资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各项重点工程和基础产业设施项目的陆续开工、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都极大地刺激了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投资总量不断增加。1979-2007年,全市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0.78亿元,其中:2007年投资额259.58亿元是1978年的365.99倍;年均增长22.58%,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量的不断增加,使全市的新增固定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市新增固定资产达到411.8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夯实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全市实现超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管理渠道来看,1979-2007年基本建设投资480.14亿元、技术改造投资138.8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81.72亿元,其他投资440.0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0.4%、21.8%、37.65%和39.4%;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累计投资424.08亿元、集体投资95.76亿元、个体投资232.96亿元、其它经济类型投资387.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56%、23.64%、13.1 %和72.13%。

    二、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1978年以前,邵阳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投资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邵阳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种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外商、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同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为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国有投资总量增加,比重下降。邵阳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投资领域原有的国家、集体、个体“三足鼎立”的投资主体结构,随着投资领域向社会资本逐步开放,而随之发生了深刻地变化。1995年以来,全市以国有投资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股份制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比重逐年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的投资总量增加,国有经济投资由1978年的0.69上升到2007年的77.45亿元,国有投资累计达424.08亿元,年均增长17.56%,但比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98.1%下降到2007年的29.8%,

    2、港澳台外商投资逐步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本着“引得来,留得住”的原则,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制度,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信心,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真诚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营造建设氛围。吸引港澳台商、外商来邵阳投资,港澳台商、外商投资从无到有,到2007年港澳台商外商投资达5.4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2.11%。

    3、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伴随着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对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和私营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非国有经济投资由1978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70.2%,占主导地位。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集体投资11.4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4%、股份制经济投资42.71亿元,占16.46%,其它经济类型投资100.16亿元,占38.59%。个体和港澳台商外商投资分别占8.64%和2.11%。

    4、私营个体投资长足发展。改革开发以来,邵阳市私营个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总量规模、运行质量还是发展势头,都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从1989年开始,随着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私营个体经济投资者的积极性逐步被调动并释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个体经济投资由1989年的2.1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2.42亿元,累计个体投资232.96亿元,年均增长13.1%

    三、投资率上升,比重增加

    投资率是反映一个区域积累水平的重要标志,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邵阳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明显增强。投资总量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3.51%上升到2007年的6.04%。投资需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978年全市投资率为6.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达到53.14%,已高于全省平均投资率,高出全省6.2个百分点。投资率的上升和投资比重增加对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附表)。

    四、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基础产业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基础建设投资投入的力度,全市的各项基础产业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超前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改善了全市人民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基础设施投资由1978年0.0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9.04亿元,年均增长26.78%。特别是进入十五期后,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7年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223.95亿元,2007年比2001年增长近6.57倍,年均增长33.5%。

    1、公路建设投资为经济腾飞插翼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道路交通建设投资由1978年的0.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9亿元,年均增长28.48%。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结束了邵阳无高速通道的历史,近几年来,建成了潭邵高速公路,邵怀高速公路及其竹城子项目。拉近了邵阳与省会长沙的时空距离,大大改善了全市的投资环境,邵怀高速公路的建成,打通了湖南向西的出省通道,也连接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为湖南的旅游线路的补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8.9%,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和增长里程前所未有。创造了全市实施“五年”发展计划以来的最高纪录。一大批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后,改善了农民群众出行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邵永、邵梅、衡邵三条高速公路和邵新公路、洞关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进入建设程序,邵阳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为改善全市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邵阳经济跨越式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农业投资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焦点在农业。30年以来,全市以根治水患为重点,兼顾农田灌溉,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和新农村试点样板工程建设,到2007年末,全市大中小型水库达1179座,有效灌溉面积达261.18千公顷,机耕面积280.04千公顷。全市第一产业投入由1978年0.276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8亿元,年均增长16.26%。累计投入61.34亿元,年均投入2.1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大为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3、基础设施投资为城市功能扮靓。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是城市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主要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邵阳随着宝庆路、西湖路等城市主干道的修建,城市建设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城区面积由1980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29.02%。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邵阳大道为重点的“七横九纵”道路建设全面推进,邵阳大道西段、佘湖桥和邵州西路建成通车,建设南路完成扩改,雪峰南路、大兴路、云峰东路、戴家路、人大路、崀山路、中山路、宝山路和北塔路全面动工,宝庆路中段完成改造和邵州路路面提质工程全面完成。以城南公园改造为重点的“一园六路”建设收到了“改造一座公园改变一个城市”的良好效果。使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两江”、“两岸”风光带建设,古城墙的修复、城门楼,新建西湖、北门口、南江嘴三个广场建设。资江南路文化步行街改造突出了“空旷、通畅、秀美、文化”主题等等,邵阳城区地图正在改写。随着火车新站建成和站前开发区道路建设以及邵阳大道东段即将全线通车,它跨过邵水与资江,穿过双清、大祥和北塔,连接宝庆科技工业园、紫薇博览园、佘湖新城、桃花新城。向东延伸,跨过潭邵高速公路东连接线、东至高崇山镇短陂桥村,北临洛湛铁路和320国道,南抵白马大道。邵阳大道的兴建,敞开了城市大门,为邵阳真正成为大城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服务功能更加强化。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市容市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4、社会事业建设为居民生活增趣。

    30年来,邵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科教兴市”战略作为主体战略实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全市用于文教卫体科等方面的投资由1978年的0.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4亿元,年均增长29.4%,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和文化体育场馆,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使全市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好转。到2007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7所,普通中学521所,普通小学1878所。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有卫生医疗机构(不含诊所)353个,病床14070个,体育场地数127个,其中:体育馆2个、运动场10个;有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5%,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户。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也随着建设地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反映出全市人民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五、工业投资建设步伐加快

    邵阳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30年来,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46.37亿元,年均增长22.6%,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和“兴工强市”战略的提出,邵阳工业走出了低迷,扭亏为盈,湘窖酒业、李文食品、邵阳纺机、神风动力等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云峰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基地竣工投产、邵阳市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和筱溪水电站、晒谷滩水电站即将竣工,以及隆回高档卷烟纸生产线厂区土建基本完工,主机设备已订货开始安装、合力化纤年产9万吨粘胶短纤维项目征地拆迁,结束了邵阳工业投资长时期的持续疲软状态,开始逐步复苏。为实现全市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邵阳市委、市政府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来解决邵阳市工业投入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转变了招商模式,由重“量”变成了重“质”,对招商项目由过去的来之不拒变成了精挑细选,近年来全市的工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达到最高增长点120.46%,比2002年增幅高出15.1个百分点,此后3年,工业投资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1-2007年全市工业投资共完成302.9亿元,年均增长61.2%,占30年中工业投资比重的87.4%。分别增长45.5%、105.37%、70.25%、120.46%、62.43%、56.45%和41.3%点,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十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促进了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7年间全市采矿业累计完成投资37.73亿元,年均投入5.39亿元,制造业投资181.57亿元,年均投入25.9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9.89亿元,年均投入12.84亿元。重点扶持了具有优势的机冶、食品、造纸工业集群,发展了有一定基础的纺织、化工、建材工业集群,培育出一批生物医药、电子等新兴产业集群,全市形成了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良性互动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现价)由1978年的8.0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401亿元。到2007年末年产值达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5个。工业经济总量跃进上新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标志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战略初见成效,邵阳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六、投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为更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市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0年来,全市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1.35亿元,比1978年增长77.9倍。年均增长16.26%,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49.83亿元,比1978年增长391倍,年均增长23.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0.91亿元,比1978年增长962倍,年均增长26.7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39∶44∶17调整为2007年的8.4∶46.99∶44.61。由此可见,全市的投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投资的总量已有了很大提高但比重降低,第二产业虽然较1978年比重基本持平,但总量已经增长数倍,在经过前期大幅增长后,增速放缓,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时期,第三产业总量和比重都有了很大提高,显现出全市的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投资在产业上的布局日益优化。

    七、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

    1991年以来,邵阳市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总体上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1991年-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达81.72亿元,年均增长37.65%。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一批颇具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脱颖而出,在开拓邵阳商品房市场的同时,积极到省、市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显示出邵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较强的竞争优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已成为拉动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2003年增速达到最高点93.69%,2004年回落了37.5个百分点,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2005、2006和2007增速也分别达到18.03%、26.45%和24.45%。今年仍将达到10%以上。投资比重由1991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7.3%。

    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8.87亿元,比1991年增长165倍,比2000年增长6倍,2001-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8.31亿元,7年间平均增长32.1%。这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达83.6%。7年间,全市商品房屋累计销售面积261.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0.1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12.3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9.75%;商品房屋销售额30.35亿元,年均增长51.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9.97亿元,年均增长51.56%;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337.1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2.13%,其中:竣工住宅面积241.1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85%。以海洋明珠、福星·御景园、魏源大酒店、和盛中央公园、宝庆星都、景城花园·翰林苑、丽景湾、日月星城、华夏新园、凯轩花园、水映名城等为代表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全市房地产开发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房地产业的带动下,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上升。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5.8平方米/人增加到2007年的21.1平方米/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28.4平方米/人增加到2007年的33.16平方米/人,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有效地带动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对构建和谐社会,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邵阳投资领域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结构升级缓慢;外延扩张型项目较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内涵效益型项目仍然偏少、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谋划和开发能力严重不足等等。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仍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邵阳将继续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投资正在也将继续在推动邵阳崛起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邵阳市统计局 苏林 马文秀 杨佳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