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邵阳市各级努力克服历史上罕见的冰灾、洪灾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确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整体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尽管邵阳市年初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冰冻灾害,1-2月份全市GDP增幅仅为6%,是近年来的最低值,但进入3月份后,工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好于预期。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GDP261.6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84.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112.74亿元,增长13.1%。上半年GDP的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1.6个百分点,但比1-2月快了4.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了2.5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增幅达到了12.5%,预示着整个经济保持逐月较快回升的良好趋势。
1、工业经济逐月向好,增速加快。受冰灾影响,全市1-2月工业同比下降17.8%,到6月末,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4.7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6.6%,增幅同比降低 8.5个百分点。从总体看,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呈现出三个特点:①轻重工业同步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7.93亿元,同比增长16.9%,重工业完成28.06亿元,增长16.4%。②各类企业发展速度不一致。集体企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3.2%,比总体速度高6.6个百分点;其次是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8.97亿元,占总量6成多,增速为20.8%,增长势头强劲;国有企业增速同比下降5.7%,比总速度低22.3个百分点。③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排名前20位的企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占695家规模工业的23.6%;前10位企业实现增加值7.98亿元,占整个规模工业17.3%。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户。从规模工业企业效益看:1-5月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01%,同比提高19.0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37亿元,增长34.2%,增幅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53亿元,增长36.5%,增幅同比下降21.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的亏损面为8.8%,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6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农业28.37亿元、牧业69.71亿元、林业6.41亿元,分别增长3.7%、3.5%、0.5 %。今年全市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2万亩,同比增加2.3%,其中早稻面积230万亩,增长3.4%,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148万亩,增0.6%。从全市春夏收粮油情况看,春粮产量8.52万吨,同比减产1%,春油产量7.94万吨,也是减产1%。全市春夏粮食播种面积为374.79千公顷,同比增加8.57千公顷,增长2.3%。畜牧养殖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出栏肉猪439.96万头,同比增长2.9%;出栏牛20.36万头,增长0.3%;出栏羊27.93万只,增1.8%;出笼家禽2613.9万羽,增2.0%;禽蛋产量9800吨,增2.7%;牛奶产量2.95万吨,增10%;水产品总产量4.29万吨,减少0.9%。
(二)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79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5.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68亿元,增长25.1%,房地产开发投资8.95亿元,增长25.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6亿元,下降2.8%。全市重点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8.5%。在全社会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47.65亿元,同比增长39.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9.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5%,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势强劲,继续引领全市投资的增长。全部项目建设到位资金134.5亿元,增长9.6%,到位资金中居首位的是自筹资金,为81.72亿元,增长29.1%,占到位资金额的60.8%,自筹资金已成为建设资金主渠道。
(三)消费需求快速提升
1-6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市场活跃,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8.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最好水平。从行业上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主导地位,实现零售额78.56亿元,增长19.9%,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8.7%;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9.73亿元,增长21.6%。农村消费升温,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全市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城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31.89亿元,增长22.6%;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2.40亿元,增长1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龙头作用明显,带动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快速增长。1-6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14.18亿元,增长25%;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4.38亿元,增长18.8%。
(四)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9.06亿元,同比增长15.82%,比上月止加快4.7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49亿元,增长15.73%。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14亿元,增长14.69%,非税收入6.34亿元,增长16.76%。上划“中央两税”4.41亿元,增长19.86%。上划中央、省所得税2.16亿元,增长8.78%。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9.76亿元,增长35.13%。
1-6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9元,同比增长8.9%;人均消费支出4151元,增长6.8%,其中食品支出1885元,增长23.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76元,同比增长12%,其中工资性收入579元,增长10.3%;人均现金支出为1482元,增长8.9%。
(五)外贸招商较快发展,金融运行平稳
据海关统计,1—5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8591万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7585万美元,增长31%;进口1006万美元,增长73%。1-6月全市利用外商投资1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6%;实际利用内资134.62亿元,增长24%。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21.07亿元,比年初增加62.17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84.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43亿元,同比增长1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3.83亿元,比年初增加26.54亿元,增长21.6%;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4.14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同比增长12.9%。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上半年,全市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注意。
1、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刻不容缓。1-6月全市财政支出增长35.1%,而财政收入仅增长15.8%,收支矛盾加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较慢,增幅连续多月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位。突出表现是:一是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较大。1-6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速同比回落了4.25个百分点;二是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居高不下,为50.8%;三是税收增长缓慢,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同比降低8.31个百分点,其中占税收三分之一强的营业税增幅同比回落14.63个百分点;而行政性收费增速46.67%,远高于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四是县市区发展不平衡,财政总收入增速最高县区(北塔)与最低县(绥宁)相差19.6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最高县区(北塔)与最低县(城步)相差近24个百分点。加大财政增收力度,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刻不容缓。
2、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价格上涨压力不可掉以轻心。1-6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为9.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7.3%,继续居高不下,涨幅居全省前列。本轮物价变动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经济自身发展所要求的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2007年,全市投资和消费率达到128.9%,表明内需超过本地供给28.9%,不足部分是通过外部经济体予以满足的。所以,在这轮物价上涨中,邵阳市的压力更重。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连续上涨,必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经济增长减缓动因增加;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也必将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此,务必引起密切关注。
3、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依然要保持邵阳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投资在邵阳市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是69.1%,投资需求的贡献率是87.3%,外需为-56.4%,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日渐明显。在国家防止投资由偏快转向过热,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实行调控的背景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全市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到6月底止为124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3个,同比下降15.6%;其中新开工项目只有5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7个,同比下降84.4%,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如果没有后续新开工项目的及时补充和支持,将会直接影响投资总量,对全市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较为不利。
4、从紧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资金短缺问题将严重制约邵阳市经济实现较快发展。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88.55亿元,而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仅增加41.49亿元,存贷比为37.65%,依旧在全省处于末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合计为317.04亿元,比年初增加25.83亿元,贷款余额合计为107.23亿元,比年初仅增加13.61亿元,存贷比仅33.82%。全市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只有15.09亿元,同比增加2.35亿元,仅占短期贷款总额的10.1%。邵阳市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受融资困难的困扰,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据对部分企业景气调查,企业融资景气指数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在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众多结构性指标中仍然偏低。而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387.24亿元,具有较大放贷空间。目前“银行想放放不出,企业想贷贷不到”的矛盾突出。
5、与全省及兄弟市州比较,部分指标差距仍较大。今年以来,由于遭受罕见的冰灾、洪灾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放缓。上半年,邵阳市GDP增幅为10.2%,排全省第11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7%,居13位,总量占全省的3.3%;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为16.6%,居全省各市州第9位,总量只占全省的2.8%;全社会投资增长20.2%,居全省的第12位,总量占全省的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9位,总量占全省的4.5%;出口总额增长35%,居10位,总量占全省的2.4%;部分指标的增速及占全省的份额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人口占全省的11%很不相称。
三、对全年走势的初步判断
今年上半年,邵阳市在年初遇到罕见冰雪灾害的情况下,抗灾重建恢复较快,总体经济运行态势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属不易。从后段发展看,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未来邵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有利因素也不断增多。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仍然是有保有压,随着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将进一步趋向协调发展,投资会更加理性化,各种能源原材料价格将会逐步趋稳,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将会得到优化;二是目前全市宏观经济仍处在快速上升通道。近5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7.4%,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总体经济实力和聚集的能量增强,经济快速增长的惯性仍将保持;三是从景气调查资料看,今年二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7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仍增加了4.35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依然看好经济发展前景,生产与投资热情不减,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整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强有力推动者。农村经济方面,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增加,农畜产品产量随着价格的上涨也将随之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继续坚持不懈地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将各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客观现实,全市经济就有望继续保持加速增长、稳中趋快的运行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望接近去年11.6%水平。
四、对策建议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积极推进和谐邵阳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下阶段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阶段,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应对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加强企业生产调度和运行监测工作,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提供优质服务。对改制企业和准备上市的企业要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咨询与服务;对订单不足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企业要积极为他们搭建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对资金紧张的企业要提供各种融资渠道供其选择;加大对企业水、电、气和运输供应情况的调度与协调,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运转正常。
2、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加大技改投入,壮大骨干企业。要立足于办大企业,着力于建设大项目,依靠大企业、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二要强化行业引导,培育产业集群。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产品。三要加强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工业园区,使之真正成为邵阳市产业集群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和载体。四要激发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邵阳市位于湘西南地区,如今交通十分便捷,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经济环境也日益优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对实现全市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要进一步落实措施,及时解决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从各方面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支持,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及沿海产业转移。
4、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力度,做好重点项目的对接工作。一是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签约项目领导责任制,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和发布工作。抓住中部崛起、泛珠合作和大湘西开发的机遇,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工业项目,并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活动、媒体、网络和各种有利资源来推介和发布项目。三是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促使更多的合同项目真正落实为开工建设项目,将招商引资的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5、加强银企关系的服务与协调力度。一是按照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大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奖励力度,切实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好资金支持与对接;二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银行积极推荐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三是要扶持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平台;四是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财政、统计、审计等部门要联合建立公共数据平台,为银行全面真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供服务。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罗文新]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