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东邻邵东、祁东,南连东安、新宁,西接武冈、隆回,北抵新邵、邵阳市大祥区。面积1996.88平方公里,299.53万亩,占全省面积的0.94%,人口98万人。全县辖12镇、10乡、3个农林场、631个行政村、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个工区、9355个村民小组,总耕地60.15万亩。境内有207国道、320国道及1812线省道通过,潭邵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洛湛铁路和即将通车的邵永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该县境内探明的矿藏有煤、石膏石、大理石、重晶石、锰、锌等20余种。其中无烟煤储量1.5亿吨,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年产煤量120万吨以上;石膏石储量3.466亿吨,95%为硬石膏,平均品位92%以上,均为一级品;大理石储量3.3亿立方米,有宝庆墨玉、汉白玉、桃花红、亚洲红等10多个品种。现开发的矿产品有煤、锰、锌、重晶石、石膏石、大理石等。
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邵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和新里程碑。30年来,邵阳县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4906万元,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413293万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递增1786.59%。30年间年均增长11.7%,经济总量翻了18.87倍。剔除物价因素,1978年,全县人均GDP为270.4元, 2007年全县人均GDP为3779.86元。增长13.97倍。1978年,邵阳县地方财政收入为827万元, 2007年为13247万元,增长16倍。改革开放以后,邵阳县财政收入逐年上升。1995年,财政体制由包干制向分税制转轨,全县地方性财政实现4862万元,一举摘掉了财政赤字的帽子。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026亿元。由于高效农业的推广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及人民消费需求的刺激,有力拉动了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1978年全县原煤产量为45.57万吨, 2007年达97万吨,年均增长2.5%;1978年发电量为926.81万度, 2007年达11250万度,年均增长8.6%。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为28.67万吨, 2007年为42.4万吨,年均增长1.3%;其中稻谷产量年增长1.22%,大豆产量年均增产22.6%。烤烟产量年均增长3%;牲猪产量年均增长4.54%。
2002年邵阳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扶贫工程整体推进,富民强县步伐加快。2002年至2006年期间,共解决2.5万人的温饱脱贫,使3.5万人越过低收入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136元增加到2006年的1861元,年均增长10.4%。
县委、县政府顺应改革开放大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有力促进经济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是实施基础扶贫工程,增强发展后劲。邵阳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作为重点。水利建设以人畜饮水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水渠修复工程和病险水库治理等项目为重点。邵阳县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农田灌溉条件大大改善。1995年至1999年,邵阳县连续4年获得省“芙蓉杯”竞赛一等奖和优胜奖;2000年以来,邵阳县在全国率先推行小型水库工程体制改革,共完成4.1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盘活水利存量资产1.19亿元。30年里,全县共投入劳力2.2亿个,投入资金5.2亿元,兴修标准渠道2500千米,维修改造山塘水库5200口、处。实施扶贫工程以来,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00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60处,解决了3.2万人、1.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郦家坪镇城天堂片、黄荆乡是全市有名的干旱死角,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非常困难。2004年来投入资金600余万元修建了黄荆大塘垅自来水厂和城天堂水厂,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两个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实施扶贫工程以来,共新修、维修水利工程550处。电力建设已投入资金5600万元,解决了12个村通电,完成了320个村的农网改造,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仅电费每年就为农民节约开支180万元。投入资金4800万元,解决了150个村通电话,120个村通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投入资金28800多万元,新修、维修县、乡、村公路1100公里,硬化水泥路面580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邵阳县交通落后状况。投入资金520万元,扶持了21所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器械,新建改造农村小学80所,缓解了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等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
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人民消费水平、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5元提高到2007年的2038元,年均增长11.64%;农民人均生活在消费支出年均上升8.3%;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由1978年的520元上涨到2007年的14698元,年均增长11.78% 。人们消费结构从单纯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变成了以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多样化格局。实施扶贫工程以来,邵阳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一是巩固扩大烤烟基地,形成规模效益。2007年烤烟面积增加到2.2万亩,列入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被广西卷烟厂定为烟叶生产基地。如河伯乡2007年烤烟面积5000亩,产烟15000担,是全市烤烟生产第一乡,仅烤烟一项,每年就给农民人平创收270元。二是发展骨干龙头企业。邵阳县从政策、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共投入资金850万元,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1家。谊信养殖、华兴养殖、华强粮油、三强粮油公司等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农户发展种养基地,对乳猪、兔肉、大米、油茶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值,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产业链,为加快邵阳县产业扶贫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优化人居环境。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施扶贫工程以来,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农村沼气池1.2万口,新建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22个,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户1.8万户,生态农作物12万亩,生态精品水果0.5万亩,生态精养鱼池0.4万亩,先后使7万贫困人口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3500万元以上。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庭院经济、生态文明村镇、生态支柱产业三种生态扶贫模式。
四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提升发展品位。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了卓有成效。小学普及率达100%,中学教育良性发展。1999年,邵阳县“双基”工作和“普九”工作分别通过国家、省级验收。2007年,县二中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现了县域内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零的突破;县一中、县七中相继晋升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科技群众团体、科技服务系统组成的科技体系逐步在县内形成,科技人才辈出。1997年,邵阳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7年至2007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8152人增加到11523人,增长39.2%。2002年至2007年,全县推广实施科技成果项目83个,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5项,授予发明专利8件,创30年来新高。
实施扶贫工程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460万元,完成了160个省定贫困村村干部的实用技术轮训,使他们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县共输送300人到安江农校进行种养专业培训,举办科技骨干培训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养在家“专业务农”型人才5000余人;输送6000余人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务工的一技之长,达到“输送一人,脱贫一人,致富一家”的目的。2007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0万,年劳务收入突破10个亿,劳务经济成了邵阳县贫困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是实施文化强县工程,提高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县文化事业秉承“百花齐放”的原则,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了多门类综合性文化体系。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文物保护更加有力。“十五”期间,“五个一”工程优秀文艺作品获省市各类奖项12件。 1986年,邵阳县城兴建300瓦电视差转台,到1988年,全县共拥有电视差转台5座,有线电视转播台1个,电视入户率已达87.5%;到2007年,有线电视用户2.2万户。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78年以后,邵阳县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几次新建、扩建,不断扩大规模,设备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医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97年,县人民医院实现了“二甲”验收达标。实施扶贫工程以来,全县文化卫生事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塘田市战时讲学院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县布袋戏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峰铺蓝印花布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4年,县疾控中心大楼和县传染病防治大楼竣工;2005年至2007年,14所乡镇卫生院的新建和改造,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2007年底,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737628人,占应保人数的85.11%,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载体。
“风正一帆悬,潮阔两岸平。”三十年来,邵阳县借改革开放东风,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整体推进扶贫工程,取得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邵阳县的明天会更好。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