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提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邵阳县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其目的是了解掌握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一、基本情况概述
邵阳县地处湘中偏西南,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县,全县总人口98万,总面积199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3个农林场、658个村,农业人口87.1万人,农村劳动力54.35万人。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纳入比照西部大开发地区延伸范围,工业欠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抓统一规划,突出循序渐进。近年来,该县把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程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原则,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广大农村深入开展以“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生活、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村庄、创建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六新村”创建达标活动。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对全县657个行政村、4800多个自然院落分批分阶段进行建设,从而使全县大多数村逐步达到“六新村”标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治优美、社会风尚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治安有序”的建设目标。在对村庄进行规划编制时,该县坚持城乡资源共享、节约使用土地、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农民意愿四项原则,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乡镇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节约使用每寸土地,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尽可能地安排农户集中建房;合理确定梳理不同发展型村庄结构和发展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各自独特风格;坚持以民为本,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使村庄规划成果既符合全县整体发展规划,又符合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愿。目前,该县已完成福林、梅子院、中合等50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设计,现正朝着规划的既定目标,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保型、自然风光型、工业带动型、城效结合型、人工修饰型和中心辐射型的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二)抓组织领导,突出政府引导。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32个成员单位抽调来的专业技术骨干分成一室六组,即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乡村文明建设组、民主管理建设组、农村经济发展组、乡村规划建设组和督查考核验收组,并对每组人员进行了分工,把每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承办人员。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引领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融资渠道不断扩宽。该县以国家重点扶持县为契机,精心挑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现已向国家争取人饮工程、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达1.34亿元,其中人饮工程投资3890.5万元,兴建人饮工程248处,解决了236个村6.9万村民的不安全饮水问题;以工代赈项目投资4285万元,相继建好一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60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230万元,改造了20万亩“望天田”和16万亩中低产田,确保旱涝保收。二是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该县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经济欠发达实际,出台了《关于开展“六新”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六新”村创建实行以村为主,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县定示范村和“五新”以上的村实行“八优先一奖励”重点扶持。既优先编制村庄规划、优先纳入通畅工程、优先纳入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优先纳入“人畜饮水工程”、优先纳入“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优先安排公益服务建设项目、优先扶持产业发展、优先安排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对优秀村干部进行重奖。
(三)抓基础先行,突出农民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对于欠发过县来说不太现实。因此,该县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该县在以工代赈、人畜饮水、通村公路、农综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项目区农民自愿投入率达95%以上,投入资金占20%-30%,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截止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619公里,657个行政村有476个通了水泥路,通畅率达72%,公路“三通”工程完成里程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七,实现全县“内有好路、外有出路”交通目标;累计完成水利建设工程29136处,处理病险水库172座,完成砼标准渠1648公里,完成砼山塘2463口;全面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全县村民电信用户达73225部,互联网用户达到4624户,移动用户达9万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2.14万人,参合率达87.3%;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387.6公里、低压线路3612公里,完成农网改造324个,解决了18个乡镇652户无电用户的用电照明问题。
(四)抓产业发展,突出龙头带动。 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保证。近年来,该县围绕“山上种油茶、山下种烤烟、庭院养生猪、扩大优质稻”的农业发展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倾力培育油茶、烤烟、生猪和优质稻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该县一举获得湖南省商品粮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烤烟生产重点县三项桂冠。主要得益于: 一是依托华强粮油、家家红食品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扩大优质稻生产面积。去年全县尽管遭受严重夏秋冬连续干旱,但粮食种植面积仍达119.8万亩,粮食总产量 42.4万吨。二是依托广西中烟公司建设的永久性生产基地,做强烟叶产业。2007年,该县烤烟种植面积1.75万亩,收购烟叶5.08万担,烟叶收购量排名全市第一。今年该县提出了种烟面积2.5万亩、产烟7万担的目标。三是依托谊信、宝庆肉联等公司,大力发展生猪产业。2007年,该县标准化养殖场273家,养殖大户发展到447户,发展生猪138.4万头,出栏生猪97万头。四是依托中富油脂、三强粮油公司,发展油茶产业。自去年9月以来,该县把油茶产业开发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宣传造势、政策引导、办点帮扶等多种有效途径,迅速在全县掀起了全县上下开发油茶产业的工作热潮。全县有21个乡镇、105个县直机关单位、3家粮油加工企业和100多名个体承包大户积极投身开发油茶产业主战场,共签订油茶林承包合同面积5万余亩,清除灌木、杂草1.5万余亩,完成垦覆面积1万余亩,品改、新造油茶3200余亩。通过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抓典型示范,突出分类指导。该县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每年从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村进行重点扶持,对进展不明显,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取消其示范村资格。同时,按照“一个示范村、一名领导、一个以上扶持部门、一个发展规划、一套专门班子”的模式认真抓好示范村办点工作。针对各村不同条件,采取分类指导,对条件好的村,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跑者”角色,对条件差的村,提倡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帮助培育一批富民产业,重点做好环境整治和绿化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县50个示范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特别是10个省、市级示范村建设成效尤为明显,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逐渐培育出了煤炭、油茶、药材、烤烟、牲猪和蔬菜等6大主导产业,且主导产业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比例均在40%以上;完成村道硬化42.5公里,改造电网35.28公里,解决安全卫生饮水3953户,整修塘坝53口,疏通渠道23.5公里;完成“三清”119个组,完成“五改”2357户,完成沼气池1185口;手机电话入户率平均为76%,电视入户率平均为86.3%;实现参合人数16215人,占应参合人数的86.5%;九年义务教育接受教育率达100%。
(六)抓技能培训,突出素质提高。一是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是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中坚力量。其队伍建设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该县以“强基”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双强、双带”型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村干部的致富能力、帮富素质、共富境界。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真正把那些开拓意识强、想干事、会办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选拔的村书记位上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村致富能手、民企骨干、返乡能人吸收进村干部队伍,努力提升村干部整体领导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民新农村建设意识和致富技能。该县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拓展培训渠道,加大培训投入,确保大多数农民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致富技术和务工技能。目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有10万农民已撑握种植烤烟技术,有8.5万农民已撑握生猪饲养技术,有10万农民已撑握药材、西瓜等其它种、养技术,有12万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被转移到沿海地区务工。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邵阳县深入开展以“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生活、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村庄、创建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六新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73万元,增长11.2%,农民人均收入2038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9.76万亩,粮食总产量42.4万吨。出栏生猪95.96万头,增长12 %。肉类总产量达7.18万吨,禽蛋产量2850吨,水产品产量8872吨。油桐籽产量390吨,油茶籽产量5540吨。发展烤烟2.205 万亩,收购烟叶5.08万担。二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立足现有产业的基础和种养习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全县先后建立了优质稻、油茶、生猪、烟叶、玉米、果蔬、药材等产业基地。特别是在各办点示范村,产业发展尤为突出,逐渐培育出煤炭、油茶、药材、烤烟、生猪、蔬菜等6个主导产业,且主导产业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比例平均在46% 以上。三是农村面貌有所改观。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619公里,658个行政村有476个通了水泥路,通畅率达72%,公路“三通”工程完成里程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2处,解决了69个村9460户3784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175个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新发展有线光缆用户28066户,挤身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先进单位行列;完成电网改造村200个、完成水利建设工程7600余处、加固病险水库48座、整修塘坝280口、整修渠道3000多公里、新建沼气池2366口。另外,农民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整个社会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明显加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邵阳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生产力低下。邵阳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粗放型状态,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二是财力投入较困难。由于县域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有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展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尚未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量弱,在新农村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短缺。三是农村规划较落后。自然村寨世代散居的大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缺乏规划是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农村发展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村脱节,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建设布局不合理。四是集体经济较薄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晰,启动资金困难,加上少数村干部改革、开放与竞争意识差,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较薄弱,只能勉强维持村支两委工作经费运转,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谓“杯水车薪”。五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新产业、新项目与新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现有的素质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转移到小城镇的部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就业渠道面窄、承受风险能力弱,加上城乡户籍、医保、创业成本等制约,使“三农”转移步履维艰。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从邵阳县的实践经验来看,作为欠发达县,尤其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很关键。思路决定出路。针对问题,建议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从自身力所能及的工程干起,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做起,扎实、稳步推进本地的新农村建设。
1、明确目标定位是建设前提。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应遵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由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两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也应有所不一样。一般来说,从目前各地农村建设具体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代社区型新农村,另一种是生态型新农村。就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大多只能选择后者,既把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成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型新农村。其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农村。
2、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依靠国家投入与倾斜力量显然不够,要落实好建设资金来源的首要问题,关键要依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来解决,从根本上构建起“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因此,要继续坚持“开放带动、科教推动、特色引动、创新促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招商引资培植新兴财源、挖掘潜力壮大现有财源、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基础财源、发展区域经济培育特色资源,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以生产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突破;通过实施招商选资,在工业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在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执法,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上取得突破;通过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旅游发展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凸现“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开放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创新经济、生态循环经济。
3、发挥建设主体作用是关键。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发动、龙头企业发展与农民建设家园的主体作用。一是充分组织发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组织协调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转移。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基地”引擎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完善市场、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城乡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三是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业主或私营企业中优秀分子选进村级班子,建立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机制;实施农村项目党建,以乡村干部、农村党员与乡土人才为主体,开展农村“能人星级”竞赛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宣传、推广大批农村先进典型。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是核心。“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与政府要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推行“政府出钱,农民免费学技术”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其重点是改造农民的思想、观念、习俗,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的创业、就业、致富能力;同时,教育、引导农民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消费理念,争做新时期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式农民。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保障。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坚持土地整理、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鼓励农民对荒山荒坡、合并地块等实施农用地整理,解决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的土地占补平衡,将村庄整治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置换到城市,解决启动资金来源;利用矿产、旅游与绿色资源优势,兴办项目增加村级收入;健全各类经济协会组织,为龙头企业与群众提供社会化服务,合理收取相关服务费用;盘活村属闲置资产、停产企业、山塘水库等增收入,发展种养特色产业增收;开发城镇沿街门面、兴建农贸市场、建配套加工企业等实现增收。
6、建立民主和谐农村是支撑。健全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议事会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承诺制、村级财务审计制、村干民主测评奖惩制、村民一事一议制等,大力推行村民代表大会、村理事会与村监事会“三会”制度,让农民真正现实当家作主,能自己管理、约束和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建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努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对接,促进企业务工农民享受保险福利;树立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振兴农村文化公益事业;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继续实施“三清四化五改”工程,实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蒋小兵]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