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8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元,增长9.01%,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
一、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农民工资性收入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一季度,邵阳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67元,同比增加40元,增长12.07%.纵观近三年的工资性收入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比重一增一减。
一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现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本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速度加快,邵阳市农民收入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收入主体不再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收入,而是转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收入并重,并逐步倾向于工资性收入为重心。今年一季度,邵阳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67元,占农民现金收入的41.9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从近三年来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看,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7.8%,增长迅速,所占工资性收入比重也逐年增加。
二是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近三年虽然逐年下降,特别是2009年一季度比2007年下降3.7个百分点。但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却在逐步增加。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今年一季度邵阳市农民工外出人数仍达79.03万人,同比弱减,通过近三年的工资性收入的对比,不难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一直是邵阳市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部分。
2、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邵阳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75元,同比增加32元,增长9.23%。纵观近三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也有两个显著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增长缓慢,二、三产业现金收入平稳发展。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275元,同比增加25元,增长9.92%。(因去年是冰灾之年,故今年增幅较大)三年增加26元,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三年前的74.55%,下降到73.33%,减少1.22个百分点。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保持平稳发展。
二是农林收入较快增长,牧渔业收入不断下降。从200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位运行,加上中央、省、市采取补贴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定粮食生产,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为提高,加上邵阳市城步、绥宁等一带成片林、木材蓄积量迅速提高,也带动了农民出售林产品收入不断提高。而在牧业和渔业生产方面,由于养殖成本不断增大,农村劳动力大量 外流 ,加上禽流感等疫情不断,畜牧产品与渔业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多种因素,使农民养殖积极性受挫,反映在牧渔业收入上,两项收入基本持平,从下表可以看出,三年来,农、林收入2007年83元,今年一季度提高到109元,比重由2007年33.33%上升到今年的39.64%,提高6.31个百分点。牧、渔业收入由2007年165元,到今年一季度166元,占一产业收入66.27%,下降到60.36%,下降5.91个百分点。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在肯定邵阳市农民增收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邵阳市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看,总量较少,增速滞后,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跨越式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一是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在有组织劳务输出上做文章,落实好劳动力培训。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招商引资聚集大项目、全力突破大项目的同时,要鼓励引进大批“三来一加”项目,使不能外出的剩余劳动力能就近务工。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村个私企业发展。
2、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实现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户的农业生产向粗放型转移。政府要利用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培养和扶持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把林业、牧业、蔬菜、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链做长。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在邵阳市农民的收入结构中、除了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以外,还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后两项所占比重极小。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不折不扣执行好“一免三补”政策,把国家各项补贴发到农民手中;认真落实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救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鼓励贫困农户发展家庭副业,拓宽致富门路。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