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投资持续增长 问题值得关注

来源: 时间: 2009-04-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形势,强化投资结构调整,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高平台上的稳步增长。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1、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万元(不含跨区项目),同比增长34.2%,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7亿元,增长36.9%,农村投资完成5.1亿元,增长20%。
  
    2、一、二产业增幅下降。一季度,全市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下同)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27亿元、14.4亿元和12.6亿元,增长22.4%、16.1%和68%,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一、二产业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46.3和21.1个百分点。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加52.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8.7:57.54:33.85调整为7.85:49.78:42.38,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和比重下降。

    3、国有投资加快。一季度,全市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84亿元,同比增长75.2%,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7.09亿元,同比增长15.5%,前者高出后者59.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1.3%提高到40.9%,而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所占比重则由上年的68.7%下降到59.1%。国有投资无论是增幅还是比重都较往年有较大回升,主要是中央实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引起投资内部结构发生新变化。国有经济已占投资主体地位,民营投资萎缩。

    4、民间投资增幅放缓。近几年来,全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股份制、联营经济等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参与,民间投资较为活跃,使全市的民间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为加快全市投资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投资增幅远高于国有投资。2006-2008年民间投资增幅比国有投资增速分别高出15.3、13.1和38.5个百分点。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放缓,1-3月,民间投资16.98亿元,仅增长16%,比国有投资增幅少59.3个百分点。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民间投资行为更为谨慎。

    5、工业投资总体增速较低,部分行业投资加快。1-3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3.38亿元,增长15.9%,增速同比回落27.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6.25%,同比减少 7.3个百分点。但从工业行业类别看,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分别增长71.8%、103.8%和206.8%,纺织工业和电力、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较大,分别下降了55.1%、44.7%。 

    6、新开工项目发展势头良好,但建设项目规模小。1-3月,全市新开工项目40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4个,增长48.7%,其中,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个,增加5个,增长5倍。全市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2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亿元,下降1.83%。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8.74亿元,增加18.92亿元,增长63.4%。建设规模平均为1191万元, 同比增加107元,建设项目规模小。

    7、民生工程投资增长相对较快。1-3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7.01亿元,比上年下降5.8%。随着对改善社会民生等问题的日渐重视,全市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最大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15亿元,增长131.3%;卫生设施投资0.39亿元,增长46.9%,文化艺术业和体育设施同期尚无投资,今年已分别投资0.26亿元和0.17亿元。民生工程增幅高于全市投资的平均水平。

    8、项目资金到位不理想。2008年在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占85%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在今年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利润增长下降,影响了下一步投资资金来源,将制约2009年投资的增长。1-3月,全市累计到位资金46.62亿元,同比下降11.5%,比同期减少36.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9.2亿元,同比增长58.6%;银行贷款3.28亿元,同比下降52.5%;自筹资金28.42亿元,同比增长1%,比同期下降50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4.1亿元,同比下降20.9%,其他资金4.78亿元,同比下降54.8%,自筹和其他资金占71.2%以上,比重下降了13.8个百分点。

    9、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一季度,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县(大祥68.1%)与最慢的县(城步7.4%)相比,增速相差60.7个百分点;从项目分布情况来看,项目最多的县(武冈市166个)与项目最少的县(北塔26个)相比,项目数量相差140个;从在建项目规模看,建设规模最大的县(大祥1.37亿元)与最小的县(邵东0.2亿元)相比差距更为悬殊,从新开工项目看,计划投资最大的县(邵东7.5亿元)与最小的县(北塔0.37亿元),建设规模最大的县(双清0.23亿元)与最小的县(北塔0.06亿元)数量分别相差7.13和0.17亿元,由此可见,县市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1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48.7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为183.3万㎡,同比增长193.7%,其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1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2%;商品房销售通过各种促销手段,目前走势强劲,销售面积达19.7万㎡,同比增长4.3倍,但由于去年商品房销售滞后,商品房空置面积在继续增加,商品房空置面积已达21万㎡, 今年全市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市场的冷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缺资金、缺大项目是邵阳投资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出现众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投资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银根放松,但受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企业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对企业投资信心产生打击,投资热情受到抑制,企业、金融机构陷入“两难境地”,即银行愿意放而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贷,企业想贷的而银行又不愿意也不敢放,投资资金吃紧。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加剧了资金压力;一季度全市投资资金来源增幅比上年同期少34.4个百分点。

    2、缺乏具有影响力和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今年全市上亿元以上投资项目46个(不含打捆项目和房地产项目),目前在建的仅27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5和17个,邵东和隆回县目前还没有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全市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共92个,同比增加15%,本年完成投资5.88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大项目在建少,支撑作用不明显。

    3、工业投资增速减缓、比重降低,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一定影响。近两年,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了全市投资增长,今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速减缓,比重降低了7.4个百分点。如果今年工业投资继续回落,不仅对全市投资增长影响加大,对经济增长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三、加大力度,调整结构是全市投资的方向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目标任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项目调度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有实质性的进展。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大发展的关键所在,1-3月份虽然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但进度较慢,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调度,强化舆论宣传,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快在建设项目的进度,对于续建项目督促其加快进度,争取早日竣工,对新开工项目要做好各方面协调服务工作,使其尽快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把握国家和省新增投资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的支持。鉴于国家把扩大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是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应对,精心准备,迅速出手,不失时机地做好项目争取工作,抓紧形成高效运转的项目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集中力量,分头推进,争取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努力在国家和省资金项目大盘子中争得应有的份额。特别是大项目的储备,积极申报,争取早日获得批准,早日进入实施阶段,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后劲。

    3.加大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使民间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行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实现双赢;三是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创业板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全市今年实现企业上市融资零的突破;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网上招商、上门招商、以情招商、选项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项目和更多资金落户邵阳。确保全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为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夯实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投资总量增长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以及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投资。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优势产业必然竞争力强、盈利预期好的行业,资本在逐利性的驱动下,促使市场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政府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优势产业投资的成本,并加大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优势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市场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工业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高工业对经济的有效支撑力度。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苏林 马文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