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邵阳的市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有了长足发展;旅游业日臻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紧紧抓住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消费热点不断显现,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
一、消费市场供需两旺
一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规模持续扩大。解放初期,地方财政和城乡居民还没有什么收入来源。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存款逐年递增,城乡居民社会购买力逐年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升温。2008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45100万元,比1978年的14260万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5元,比1985年的647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13.1%;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比1985年的324元增长9倍,年均增长10.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的“钱袋子”日渐鼓起来。1949年还没有什么收入,到2008年60年间,城乡居民的存款达到了519亿元,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同时社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不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985年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到2004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95亿元,比1952年的0.66亿元增长297倍,年均增长10.7%;比1985年的13.31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12.4%,消费品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二是农村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市场优势日趋明显。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零售总额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作用更加突出。2008年,全市农村(县及县以下,下同)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2.71亿元,比1985年的10.94亿元增长12倍,比2007增长11.56%,占全部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2.46%。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54.23亿元,比1985年的2.37亿元增长21倍,比2007年增长48%,占全部零售总额的比重为达27.5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城市高,农村市场优势明显,辅助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住宿餐饮市场悄然崛起,拉动消费作用凸显。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外出住宿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中高档酒店成为婚宴庆典、商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学生餐、工作餐为主的快餐饮食业发展迅速,满足了现代生活节奏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消费档次的适应居民需求的住宿餐饮业新局面,推动了餐饮市场的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58家,从业人员5833人,全年营业收入33879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2倍、1倍和2.4倍,年均增长分别为33.9%、19.6%和35.8%;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3837万元,比2004年增长86.8%,年均增长16.9%。
四是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消费亮点不断显现。2008年邵阳人均GDP突破7447元,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开始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转换升级,居民消费档次提高,消费个性突出,品牌选择性明显增强,出现了消费多样化的新态势。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消费内容日益多样化,吃穿和生活必需品等一般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一些技术含量高、便利性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型消费品发展迅速,各类消费热点不断显现。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家电新四件成为了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1949年至1978年,能够填饱肚子是当时城乡居民的关心的热点,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是那个时候的热点。进入21世纪后,住房、汽车消费开始成为人们万众瞩目的亮点。2005~2008年邵阳市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由39.79万平方米上升到67.34万平方米,增长69.2%。2005年邵阳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22.43万台,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为6.37万台;2008年邵阳市民用车辆拥有量增加到31.31万台,比2005年增长39.6%,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到9.73万台,增长52.7%。2005年,邵阳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建材批发类实现商品销售额1.38亿元,汽车零售类实现商品销售额0.96亿元;2008年,邵阳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建材批发类实现商品销售额5.19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汽车零售类实现商品销售额7.19亿元,增长7.5倍。消费重心正由“吃、穿”向更高层面的“住、行”方面倾斜,成为城乡居民当今消费的亮点。
二、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内)资有了长足发展
邵阳市是全省提供外贸出口产品最早的地区之一,在50年代初就开始对外转口贸易。60年来,邵阳市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致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全市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内)资有了长足发展,成效凸显。
(一)进出口贸易规模逐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前,邵阳的进出口业务主要是少数的私商经营,品种单一,金额很小。五十年代初,工业生产刚刚起步,六十年代轻工、化工及工艺品才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七十年代末金额达到2190万元,到1995年,邵阳的进口贸易才逐渐兴起。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还只有1504万美元,2006年就达到12141万美元,突破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省出口过亿美元的9个市州之一。2008年进出口总额21967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14倍,比2007年同期增长28%。2008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邵阳市的主要进出口产地,进出口额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为邵阳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利用外资成效日益显著。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邵阳市加大了外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来邵投资办企业的优惠政策、法规和办法,提出了“只要来邵阳,一切好商量”,“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投资形象”等行动口号,抓政策到位,抓措施到位,抓服务到位,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管理体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使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发展,增长迅猛,成效显著。从1991年到2008年,相继在深圳、厦门、北京、海口、上海等市独立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进一步推荐邵阳,广交朋友,有效地吸收了大批外资。1996年前由市外经贸委外资科负责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1996年成立邵阳市招商合作局,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外商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2.2万美元,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490万美元,14年间增加了75倍;2007年邵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邵洽周”和首届邵商大会。共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03个,新批外资企业23家,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223亿元,2008年,全市共批准三资企业25家。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3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7459万美元,增长31%。
1、外商直接投资成为邵阳市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市内资金渠道不足的情况下,外资逐渐成为邵阳市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市内建设资金的不足,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7459万美元,比1991年的72.2万美元增加102倍,年均增长31.4%。1991年后,逐年都呈递增的良好趋势。
2、外资经济成为邵阳市税收的重要来源。1997年到2008年,邵阳市涉外税收收入由113万元增加到4970.96万元,累计全市涉外税收收入总额达到1.6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4%,11年间,全市涉外税收收入增长了43倍,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邵阳市税收增长的贡献增强,成为了邵阳市税收的重要来源。
3、加速了邵阳市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通过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2008年,全市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数字得到逐年递增。邵阳市大宗出口商品,大都是通过外资发展起来的,三资企业的自营出口创汇,已经成为邵阳市贸易发展的生力军。外商的投资,大大提高了邵阳市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了贸易渠道,加速了邵阳市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三)内资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积极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稳定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省市的合作,并以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努力吸引国内其他省市的资金和技术,在利用内资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明显提高,内资对邵阳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1年来,邵阳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大量吸收其他省市资金的同时,加深了与国内其他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系。2008年邵阳市实际利用内资255.62亿元,比2001年的3.93亿元增长64倍,年均增长81.6%。从2001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共利用其他省市的资金达972.36亿元,利用内资在总量和增加速度上,逐年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旅游产业蒸蒸日上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5年以前基本上空白。1985年来,邵阳旅游日臻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运动康体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近几年来,邵阳市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不断加快旅游资源转换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由于受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的影响,邵阳市旅游外汇收入只有5.69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61.2%,年均增长17.2%。
(一)坚持政府主导,管理大体制已经形成。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抓旅游产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都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宁县以崀山申遗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城步苗族自治县确立了“旅游活县、旅游强县、旅游富县”三步走战略;隆回、新邵等县的总体规划已经实施;武冈市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明确了职责分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朝阳产业的合力已经形成,为加快旅游提升转型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了旅游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
(二)景点风光奇绝,营销大品牌已经打造。邵阳河山毓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散布各地。历史上的“宝庆十二景”,多点缀于资江两岸,环布市区。有新宁崀山、城步南山、武冈云山、新邵白水洞等风景区,60多个旅游景点。崀山景区,是天下风光之胜;南山牧场,为江南草山明珠;黄桑森林王国,云山佛门圣地,绥宁神奇绿州,龙山地下藏金。银衫国宝,铁衫群落,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泛舟资江三峡,寻幽舜皇秀色,无不风光奇绝,引人入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市旅游已经打造出新宁崀山、城步南山、武冈云山、新邵白水洞等竞争力很强的知名品牌,邵阳的旅游从多年前的全省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创造了名扬省内外的重要旅游胜地之一。
(三)注重提质升级,旅游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邵阳市坚持把推动旅游产品提质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全市共有旅游星级宾馆33家,其中四星2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城步南山、新宁崀山创建4A景区和湘窖酒业申报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作正在进行,新宁崀山已成为世界遗产提名地。全市农家乐、乡村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产品也逐渐丰富。
(四)强化行业管理,旅游设施逐步改善。为了打造平安旅游,全市加大旅游行业管理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使行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和谐,保障和促进了邵阳市旅游业的蓬勃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全市对照行业标准,结合省、市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对旅游饭店进行星级评定与复核年审工作,加强了对旅游饭店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星级饭店服务水平。2008年,全市举办了市级培训班10期,岗位练兵比武活动4次,培训人数达1680多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导游讲解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规范了市县旅游协会的管理,为游客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五)强力宣传推介,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2008年,邵阳市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反响热烈的促销活动。4月底在长沙举办了城步旅游产品长株潭区域推介会;5月初在市区举办了旅游产品推介会;6月初,组织了长株潭区域的旅游协会负责人和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电视记者约百人赴城步、武冈等重点景区点进行采风活动;10月,成功举办了2008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主题活动——邵阳老山界红色旅游节。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并对全市旅游产品和旅游招商项目进行全面推介,提高了邵阳旅游的知名度。
当前,邵阳的旅游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已经崛起在湘西南的大地上,面向未来,邵阳将以崀山为龙头,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开创辉煌。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杨佳国 谢芝]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