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邵阳市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一方面,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大
60年来,全市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7.4亿元,年均增长23.8%。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累计投资519.9亿元、集体投资118.5亿元、个体投资252.5亿元、其它类型投资61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8.1%、12.3%和58.5%。
分阶段来看,全市投资建设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起伏不定的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阶段。
1、从无到有创业阶段(1949-1957年)
解放初期的邵阳,经济基础落后,百业待兴。1950年到1952年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万元,毛巾、铸锅、金笔、织染、印刷等工业项目的改建陆续开始进行。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艰苦努力,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一五”时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0万元,年平均增长104.7%,新建了造纸厂、邵东群力煤矿、绥宁胶合板厂、市糖果厂等企业,新建和扩建了电影院、剧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中学等,人民生活条件初步得到改善。
2、波浪式前进阶段(1958-1978年)
“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5.2倍,但在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推行“大跃进”,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工业生产倒退,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随后不得不进行了三年调整,在这不平凡的8年中,全市先后有34个企业建成投产,修建了邵阳简易机场、开通了对外空中运输,娄邵铁路正式通车,扩建、改建道路31条,建设规模逐步回升。
“三五、四五” 时期,邵阳地处“小三线”,根据中央有关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一批大中型企业纷纷从上海等地迁来邵阳,十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3.58亿元,占68.9%,邵阳第一纺织机械厂、第二纺织机械厂、新华印刷二厂、湖南汽车制造厂、中南制药厂、湖南省第一纸板厂、湖南印刷机器厂、资江农药厂、红日机械厂、国营8531厂和703厂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五五”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年均增长24.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方针以后,全市经济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阶段(1979年-2008年)
“六五”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年均增长11.9%。1985年邵阳新建了第一座220千伏的宝庆变电站和第一条金竹山至宝庆变电站的22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6亿元,年均增长19.1%。投资主体与投资渠道多元化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
“八五”时期,是前8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建设搞得最好、成就最大的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27亿元,年均增长达34.9%。“八五”期间,全市共开发新产品261项,其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25项,省内先进水平的107项。
“九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82.04亿元,年均增长16.4%,
“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76亿元,年均增长24.5%,是“九五”时期的2.2倍,高出“九五”时期平均增速8.1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前三年(2006-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804.75亿元,年均增长36.5%。这8年期间主要开展了以铁路、高速公路、电站、通讯设施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二、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1978年以前,邵阳的投资主体单一,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投资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邵阳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种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外商、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同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
1、国有投资总量增加,比重下降。邵阳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投资领域原有的国家、集体、个体“三足鼎立”的投资主体结构,随着投资领域向社会资本逐步开放,而随之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国有投资虽总量增加,由建国初期的10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88亿元,但比重逐年下降,由1950年的100%下降到2008年的24.5%,
2、港澳台外商投资逐步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本着“引得来,留得住”的原则,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真诚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港澳台商、外商投资从无到有,到2008年港澳台外商投资达4.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1%。
3、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伴随着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些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对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国有投资解放初期为零,1978年后才有135万元的投资仅占比重1.9%,2008年已上升到75.5%,占主导地位。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集体投资22.7亿元,占比重为6.3%、股份制经济投资54.3亿元、私营个体投资252.5亿元,分别占15.1%和43.5%。
三、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投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上,更重要的是投资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公路建设投资为经济腾飞插翼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投资几乎为零,全市没有一条水泥公路,铁路是“盲肠”。改革开放后,全市道路交通建设投资由1978年的0.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9.1亿元,年均增长27.5%。并结束了邵阳无高速通道的历史,潭邵高速公路、邵怀高速公路及其竹城公路,大大改善了全市的投资环境,拉近了邵阳与省会长沙的时空距离,打通了湖南向西的出省通道,连接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为湖南的旅游线路的补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8.9%。如今是洛湛铁路纵通南北,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水泥公路遍布城乡。农民群众出行条件改善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2、农业投资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焦点在农业。60年以来,全市以根治水患为重点,兼顾农田灌溉,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和新农村试点样板工程建设,到2008年末,全市大中小型水库达 1176座,有效灌溉面积达261.2千公顷,机耕面积374.7千公顷。全市第一产业投入由1952年1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8.4亿元,年均增长18.4%。累计投入87.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大为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3、基础设施投资为城市功能扮靓。
为了有效地改善了全市人民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邵阳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由1952年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4.2亿元,年均增长24.4%。特别是进入十五、十一五后,投资力度更大,8年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314.4亿元,2008年比2001年增长近9.2倍,年均增长33.8%。城区面积已扩大到现在的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29.9%。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全市加强了对城市燃气和天然气设施的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城市供水干线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完善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邵阳大道、佘湖桥和邵州西路的建成,以城南公园改造为重点的“一园六路”建设,收到了“改造一座公园改变一个城市”的良好效果。使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两江”、“两岸”风光带建设,古城墙的修复,资江南路文化步行街改造突出了“空旷、通畅、秀美、文化”主题等等,邵阳城区地图正在改写,邵阳城市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服务功能更强。
4、社会事业投资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60年来,邵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用于文教卫体科等方面的投资由1952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9亿元,年均增长18.6%,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和文化体育场馆等设施,使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5、工业投资推动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邵阳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60年来,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80.7亿元,年均增长27.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和“兴工强市”战略的提出,邵阳工业走出了低迷,扭亏为盈,通过技术改造投资,以三一重工、邵阳第二纺机、神风动力、湘窖酒业、亚华南山、宝庆肉联、宝兴科肥、甾体化学、广信纸业、湘丰特纸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医药和竹木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以及即将投产运行的筱溪水电站和晒谷滩水电站的能源产业,结束了邵阳工业长时期的疲软状态,开始逐步复苏。近几年来全市的工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有力的促进了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现价)由解放初期的1392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525.8亿元。到2008年末全市年产值达亿元的工业企业有77个。工业经济总量跃进上新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为更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市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60年来,全市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7.2亿元,年均增长18.4%,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58.7亿元,年均增长27.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39.5亿元,年均增长22.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解放初期的0∶10∶90调整为2008年的5.8∶38.5∶55.7。由此可见,全市的投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现出全市的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投资在产业上的布局日益优化。
五、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
邵阳市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1991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达106.亿元,年均增长37.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已成为拉动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以海洋明珠、福星·御景园、魏源大酒店、和盛中央公园、宝庆星都、华夏新园、凯轩花园、水映名城等为代表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标志着全市房地产开发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房地产业的带动下,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上升。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9.5㎡/人增加到2008年的23.3㎡/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19.2㎡/人增加到2008年的33.7㎡/人,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六、建筑业不断增强
建筑业是城乡建设的主力军。60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与投资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建筑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9.8亿元,年均增长17.1 %。建筑业企业由1953年的1个,职工474人,工程技术人员47人,发展到2008年未的全市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与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3个,从业人员60717人,工程技术人员10346人,2008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3.3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4.1亿元,占全市GDP的4.3%,建筑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企业所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的专业从房屋建筑发展到冶金、电力、通讯、机械、石油化工、水利等建设;从提供简单劳务,发展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维修、咨询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对外承包与合作的领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苏林 马文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