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邵阳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来源: 时间: 2009-07-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邵阳在经济增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社会事业快速运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貌日新月异,人口、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体育、民政救济、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一、计划生育卓有成效,妇儿工作倍受关注
    
    1949年前,邵阳人口处于盲目生育状态,早婚、早育、多生较普遍,人口无计划的繁殖。但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瘟疫疾病流行,缺医少药,长期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状态,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育愿望强烈,出生率不断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迅猛。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人均占有资源和生产量相对减少,给经济、文化、教育、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人口计划生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此,从50年代起,开始提倡节制生育,60年代提倡计划生育,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80年代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使人口生产从无计划走上有计划发展的轨道,人口盲目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转化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到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754.09  万人,比1949年322.98万人,增长133.48 %。 其中城镇人口224.07万人,乡村人口529.02万人,城镇化率29.8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2.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9.56%,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内出生人口7.57万人,出生率10.17‰,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1.69%,逐步向正常值转化。死亡人口3.59万人,死亡率4.83‰,出生率和死亡率比上年呈现双降局面;自然增长率为5.34‰,比上年下降0.03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49年下降20‰、12‰、7‰;符合政策生育率92%。全市常住人口674.15万人。
 
    2001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邵阳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邵阳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保障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利,使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提高,妇女儿童的权益得到更有效的维护。 

    妇女就业权利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得到全面加强。2008年全市从业人员462.27万人,其中:女性为208.0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5%,已提前达到规划40%的目标。女性就业比重在卫生、教育、批发和零售业及社会服务业等占比较高,在这些行业里充分显示了女性特殊的竞争实力。2008年全市城镇登记人员1.64万人,其中:女性为0.79万人,占比重48.17%,比2007年略有下降。2008年市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市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人大、政协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一名女干部,配备率也达100%。市人大女代表占总代表的比重14.5%,比2000年下降6.83个百分点,市政协女委员占18.07%。比2000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公务员队伍中女性比例达17.15%,村民委员会中女性比例为32.4%,居民委员会中女性比例为51.3%。妇女儿童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通过每年的“3.8”、“6.1”“6.26”、“12.4”等节日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婚姻稳固程度出现新变化:1990年全市初婚121080人、再婚3554人、离婚947对,2008年分别为48212人、7389人、6318对,增长率依次为:-60%、108%、567%。 

    二、    基础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变化迅速
  
     建国初期,邵阳教育基础很薄弱,全市人口文化素质低下,1949年,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比重高达70%。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初步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24.55亿元,较上年增加4.56亿元,增长22.81%。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31%,小学升初中的入学率99.81%,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56.4%,而1990年这三个比率依次是:90.5% 、72.2%、37.3%。在园幼儿数11.4万人,其中,女童4.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2.85%。

     小学教育稳步发展。1950年,邵阳市小学3077所,在校14.81万人,毕业5183人,教职工759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学教育稳步发展。1980年,撤销所有小学附设的初中班,着力恢复和增办中心小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境内各县、市每个社、镇均有一所中心小学。1983年至1986年,境内掀起群众集资办学热潮,集资金额共计3883.5万元。 小学基本上达到了国家提出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制桌凳”的要求。 教育、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和经费管理等都得到了加强。全市具备合格学历的小学教师已占70%,武冈、隆回、洞口、绥宁、东区、西区已达省颁要求,1989年,全市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性任务。从1990年开始,小学教育继续巩固提高,向现代化、规范化发展。2008年,全市小学共计1829所,在校学生57.12万人,当年毕业8.24万人。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分别为98%、97%、93%。小学专任教师27689人。小学生人平校舍面积达4.4平方米,还建成了一大批花园式小学。

    中学教育成绩显著。1950年,邵阳市有5所高中、23所初中,在校学生高中833人、初中4035人,毕业生高中248人、初中953人。中学教职工499人。1977年开始,中学教育拨乱反正,通过调整改革出现了崭新局面。1977年,高中增至411所,初中增至1231所,在校学生38.4万人。1980年6月,省教育厅通过考核,重新确定省属重点中学54所,邵阳市占有:邵阳市一中、二中、邵东县三中、武冈县二中、洞口县一中、隆回县一中等6所。1982年,为解决市区青少年“读书”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高中扩班62个、初中扩班5个、共增招学生3258名。社会力量适应此种需要,又陆续创办一些中学,市区有中山、景文、文德等校。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中学498所,基本上达到一乡(镇)一所初中的目标。中学在校学生41.73万人,毕业生13.8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26.04万,毕业5.22万;初中在校15.69万,毕业8.65万。中学专任教师26838人。全市实现“两基”,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高等教育变化迅速。邵阳市的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本年度先后创办邵阳师范学院、邵阳工学院,邵阳卫校和邵阳农校分别升格为邵阳医学院和邵阳农学院。但由于师资、校舍等原因,几度更名,几度解散。1974年,邵阳师专得以恢复;1975年,新办湖大邵阳分校;1978年,增办邵阳基础大学;1985年基础大学改名为邵阳工业专科学校。此后,湖大邵阳分校、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邵阳高等专科学校。于此,我市高考教育才趋于稳定,得以迅速健康发展。邵阳师专、邵阳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合并,改名为邵阳学院,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属湖南省人民政府主管。邵阳学院,校园面积1695亩,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邵阳市的全日制大专院校还有2所: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医专2004年5月19日,由邵阳卫生学校升格为专科 。职业学院2003年7月1日,由市农业学校、机电工程学校、经济贸易学校合并,升格为专科。3所高校2008年教职工1683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人,在校、招生、毕业学生分别为:21931、7146、5757人,依次是1990年的1.78、2.79、6.07、5.59、4.98倍。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邵阳市文化事业发展喜人。文化设施从无到有,机构队伍不断扩大,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繁荣。但在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文化艺术界遭受猛烈的冲击和践踏。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事业日新月异。

    (一)文化建设可以分为起步、瘫痪、恢复、转轨四个阶段

    1949-1966年起步阶段。1949年,军管会接管旧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新建国办电影院、队,市区筹建人民、大众电影院,创办新华书店,建立图书发行网络。1956年末拥有专业表演团体10个,从业人员448人。1958年,大放文艺卫星,社社办文化站、队队办文化夜校,人人作诗跳舞,大批人员脱离生产。1960年,压缩文艺单位,返回生产单位。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文化事业恢复。队队建立俱乐部,电影送上山村、边寨。1966-1976年瘫痪阶段。“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开始,就从文化部门开刀,文化机构全部瘫痪。文化站、俱乐部、图书室自行消亡,传统剧目、服饰、道具以及图书资料、电影拷贝被当作“四旧”而被砸毁或封禁。“样板戏”、“语录歌”、“忠字舞”风行一时,文艺创作陷入政治化、公式化、口号化的歧途。1976-1990年恢复阶段。龙灯、狮子舞等民间文艺多姿多彩,中外文学、科普书刊流行。是文艺创作、戏曲演出最活跃、作品调演获奖最多的时期。1989年,邵阳艺术学校成立。1990-2008年转轨阶段。1991年市县成立文化市场管委会、文化市场稽查队,1995年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挂牌成立,和文化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进入1990年以后,专业剧团处境日益艰难,县级剧团陆续停止活动,最后被撤销。民间剧团悄然兴起。  2008年文化事业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8个。开展“政府出资、群众看戏”活动,全年免费送戏下乡430场,放映公益电影6.4万场,开工新建乡镇文化站15个,基本建成农家书屋465家。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祁剧、邵阳花鼓戏、花瑶呜哇山歌、五峰铺蓝印花布和绥宁四八姑娘节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大力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加强报刊和网络的管理,“扫黄打非”和反盗版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广播电视事业可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艰难起步,后30年快速发展

    最初的有线广播建立于1951年。在专署大楼用1台25瓦收扩机连接1只25瓦高音喇叭,面向大街对群众广播。1956年2月,邵阳市广播站成立。从1956年开始,在市区、县城、近郊发展有线广播,1960年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都停止。“文革”中大力发展,到1972年全市入户喇叭179197只。县到乡镇一直没有广播部门自己的广播专线,广播由电话线传送,每天停2小时县到乡镇的电话,给县广播站放广播。

    1978年到1980年发展县到乡镇的广播专线,1980年到1990年广播和电视共同发展,1990年以后城镇有线电视发展。1981年邵阳电视转播台转发湖南电视台节目,发射功率100w,覆盖半径7公里;1983年扩大到20公里;1986年邵阳电视台开播。2008年,有线电视用户41万户,增长2.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1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8%。
 
    (三)体育事业可分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个方面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传统体育:1957年长拳全省第一,1980年岩鹰拳全国第一。每年端午节龙舟赛。棋类、舞龙、耍狮、苗拳、登高、打泥脚、布球、打禾鸡等少数民族体育,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表演获一等奖。学校始终坚持上体育课,推行广播体操,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邵阳市二中、洞口县一中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59年省农运会,邵阳市获田径第一、举重第三。1974年,各县举办农民运动会。1988年,洞口县运动员曾立志以7.04米的成绩获全国农民运动会男子跳远第一名,打破农运会全国纪录。1995年全省第一届农运会,邵阳市获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成绩显著。2008年积极开展“迎奥运健身月活动”,举办大小活动80余次,总计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市民强身健体意识高涨,全市健身运动参加人数260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128万,是1990年的3.73倍。在全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位、团体总分二等奖的良好成绩。 

    竞技体育捷报频传。1955年邵阳市男、女排球队,名列全省甲级队,1973年,双双获得全省冠军。1954年举行首届羽毛球比赛,连续6年为女子单打冠军。1984年,获全省男单、女单、男团三个第一。运动员罗毅刚,输送到省队、国家队,1998年排名世界第三。篮球、乒乓球、田径、举重、摔跤、游泳、体操、武术、长跑、象棋,在全省名列前茅。2007年8月15日至20日,承办了全省青少年游泳比赛。全省共有48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事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服务赢得省中心领导和参赛队伍的称赞。

    体育产业初见成效。1992年创办体育服务公司,1995年成立体育产业开发中心,体育馆采取“以馆养馆”办法,在保证政府举办重大体育活动和体委组织比赛的同时,将馆内空余场地对外开放,发挥了综合利用效益。体育彩票公益金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采取培训业务员、媒体宣传等手段促销,2008年体育彩票销售创下历史新高,全市体育彩票销量达7000余万元 。

    三、     医疗卫生发展迅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邵阳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医疗、预防、妇幼保健、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等医疗机构。除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外,在基层还有一大批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和个体卫生人员,形成了一个遍及城乡、布局比较合理的医疗卫生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 卫生机构831个、拥有床位总数15082张、卫生技术人员1797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2万人,注册护士0.53万人。1949年全市只有4所医院、100张病床、72名医护人员。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前,全市仅有零散的城乡个体医疗机构47家,公私立医院4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2人,4万人中才有1个医生,人民缺医少药严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截止2008年末,已建立各类卫生专业机构353个,其中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02个,乡镇卫生院231个,设置病床1407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7张。造就了一支拥有1.8万名卫生工作人员、1.6万名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队伍,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2.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619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4%。其中主治(管)医(药、护、技)师3226人,正副主任医(药、护)师443人。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12个县(市、区)都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的低限指标。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已建立中医医院9所、骨伤专科医院2所、中西结合医院1所,加上12所综合医院设立的中医科,共有中医专科病床1714张,中医药专业人员3114人。到2008年,全市有10所中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预防保健工作成绩显著。2008年,市、县两级都有防疫、妇幼保健、爱卫专业机构,乡、镇设立了防保组,村有医疗预防保健站;实现了全市乡乡有防保专干,村村有乡村医生。农村饮用卫生水的覆盖面达89.75%。甲类传染病鼠疫、天花已经绝迹;脊灰、流脑、乙脑、白喉、伤寒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其他传染病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计划免疫工作成绩显著,多年来全市儿童“四苗”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部颁标准。1957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102.33/10万人,2008年下降到83.01/10万。实施结核病贷款项目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效,碘缺乏病防治实现了全民普食碘盐;麻风病已基本控制;丝虫病已经消灭。妇女儿童普遍取得了系统的保健服务,全市已有9所妇幼保障院(所)达到“爱婴医院”标准。2008年全市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由2000年的21.75‰、24.06‰分别下降到8.61‰、12.14‰。婴儿死亡的前4位依次是意外、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全市的新生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15.81‰降低到5.21‰,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由2000年的1.93‰降低到0.01‰。全市孕产妇系统覆盖率城市达到89.5%,农村达到88.99%;住院分娩率城市达到99.22%,农村达到94.41%,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达到99.85%。平均预期寿命2008年为74.5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71岁,1949年为44.5岁,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医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前,在市区内的公、私立四家医院,医疗设备只有显微镜、30毫安X光机、煤油冰箱、立式高压消毒器、弧影灯、膀胱镜及少量的外科手术器械。医疗技术方面,只能做眼科的白内障、倒睫、下腹部等小型手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的医疗技术大幅提高,硬件购置大幅增加。2008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拥有万元以上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1229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上的31台(件),并拥有CT、磁共振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医疗水平方面,基本上做到了重、大、疑难症病人治疗不出市。2008年,全市有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21所,一级医院97所,市中心医院、市一人民医院,已成为全市医疗、科研中心,这两所医院对心血管、显微外科、五官科等疾病的诊治,中医院对肿瘤、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在省内享有一定的声望。一些项目的开展已跨进了全省地、市级先进行列。

    医学教育与科研上了新台阶。1978年,只有一个中专卫校。邵阳医专2004年5月19日,由邵阳卫生学校升格为专科,现在,邵阳医专已发展成为一所在省内具有较强教学实力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 设置医疗、护理、妇幼、检验等14个专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短缺的矛盾。医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1995年到2008年,全市获省级科研成果12项,获市级科研成果214项。这些成果在防病、治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成效,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执法监督不断加强。卫生执法从无到有,不断加强。各级卫生部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各类法律、法规,对以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充实了执法监督力量。特别是对药品和以食品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加强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坚持依法管理,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劣药品和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2008年,全市药品合格率达到99.2%;食品合格率达到89.2%;其他各类卫生合格率都得到提高。各项卫生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四、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生活环境日趋友好

    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1990年全市国家救济支出1767万元,2008年达到14107万元。一是救灾救济工作及时有效。二是提高五保供养标准,改善五保供养环境。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57171人,已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其中集中供养3682人,集中供养率6.5%。供养标准每人每年600斤粮和500元现金得到足额落实。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金2900万元。三是城市低保工作不断规范。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共发放保障金11936万元。2008年,全市共有11.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月人平补差106元,较上年末增加26元。全年共向上级争取低保资金10772万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1398万元。 四是农村低保工作取得新突破。按照“低标准、窄范围、重建制、逐步拓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救助人数与救助标准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5万人,发放救助金3352万元,月人均30元。五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有新起色。全市全年共救助农村困难大病患者90428人次,发放救助金956万元。全年共救助城市大病患者23535人,发放救助金32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成绩。一是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抓好站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站点销售额不断增加,进一步巩固了对发行市场的占领。加大宣传投入,在市内主要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彩民队伍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共发行福利彩票1.24亿元,其中电脑彩票1.13亿元,网点即开票470万元,中福在线610万元,为各级政府筹集公益金4300余元 。二是发展福利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深化福利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现有福利企业54家,职工2169人,其中残疾职工1100人,全年实现产值2.85亿元,税利1400万元。加大对市社会福利院工作的指导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把弃婴入院关,努力提高孤残儿童管理水平。三是慈善工作有了新发展。2008年募捐款物1200余万元。成功为304名贫困唇腭裂患者进行住院手术治疗,利用外资152万元。与AGAPE基金会协调,争取支助249名孤老和特困孤儿,资金达94万元;开展慈善医疗救助,为三区患病低保户和城乡特困户争取214万元救助经费;争取贫困大学生学费440万元,帮助649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一系列的活动开展,树立了慈善工作良好形象。

    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双拥优抚工作。到2008年全市现有各类重点优抚对象67715人,其中革命伤残人员5799人,“三属”1875人,“三红”64人,在乡老复员军人18898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3674人,享受补助的参战人员13319人,8023部队及涉核人员1054人,起义投诚人员1196人,城镇义务兵1933人,农村义务兵9903人。2008年上级下拨我市抚恤费共计8836.43万元,市配套149万元 。为4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医疗困难补助费80万元。二是认真做好评残追烈工作。2008年审查申报办理评残120人,提残46人,新增67人,追烈1人。三是深入开展“双拥结对”活动。全市40个军地“双拥结对”单位利用结对平台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增强了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促进了军政军民关系良好发展。据统计,2008年地方为部队办实事200余起,投入经费近千万元。部队为地方主动承担任务80多次,投入兵力1万人次、车辆800余台次。洞口、绥宁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四是扎实推进退伍安置工作。坚持“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指令性分配原则不动摇,采取一次性集中交接档案,抛档率95% 

    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8.97万人,比2007年净增5.8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75万人,比2007年净增7.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职工分别为23.13万人、23.2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26.93万人, 比2007年净增2.8万人。生育保险覆盖率达92.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迅速推进,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22.27万人。 

    生活环境日趋友好。1975年,邵阳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1979年,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邵阳根据本地环境特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条理,下达第一批限期治理项目20多个,首次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企事业单位治理污染。1981年向有污染源的企事业单位开始征收超标排污费,并有计划地将此费用用于排污单位的治理项目。1985年,环境保护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走向规划管理、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环境监测与科研相结合的轨道,提出环境保护目标,指导各项经济建设。1988,邵阳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从宏观和微观实施管理。2004年3月,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关停并转“十八小”和“新五小”污染企业66家;大力增加环保投入,财政支出资金89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95%,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8411吨,比上年少排2116吨,削减率5.22%,化学需氧量85390吨,少排2965吨,削减率3.3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达119平方公里,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2008年底,城镇小区服务设施数达615个,便民利民网点1105个,新改建的城南公园和双清公园为青少年和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4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9.1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4.8%。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范跃东]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