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现有总人口1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5万人。耕地面积61.53万亩,其中:水田44.56万亩;旱土16.97万亩。人均耕地0.51亩,人多地少。为确保全县粮食生产面积进一步稳定、单产进一步提高、品质进一步改善、效益进一步增加,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开展专业化防治和制止稻田抛荒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收到了可喜的成效。预计2009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79.71千公顷,同比增长22.4%,其中:早稻24.49千公顷,同比增长22.0%;双季晚稻26.74千公顷;同比增长21.3%;玉米7.93千公顷,同比增长90.2%,粮食产量也将大幅提高,形势喜人。
一喜、加强了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邵东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粮食生产的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和研究解决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粮食生产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了县长为全县粮食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乡镇长为乡镇粮食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了乡镇年度文明考核范畴。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县里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为组长,政府、人大和政协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工作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工作。成立了由农业局技术骨干组成的县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方案实施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和工作班子。规范明细的工作方案、严明有序的组织领导,确保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
二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和加大粮食生产投入
为调动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邵东县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落实良种补贴、种粮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全县共落实粮食直补面积34.75千公顷,发放粮食直补款703.62万元,落实早稻良种补贴面积24.63千公顷,落实农资综合补贴34.75千公顷,发放农资综合补贴4200万元。
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县乡两级财政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促进了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县财政继续安排了100万元制止稻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表彰产粮大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粮大户,以及推广优良品种等。
三喜、农业部门的服务质量提高和种粮大户的增多
各级农业部门主要是通过办班培训学习、上门指导服务等方式为农户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县农业局今年元月初举办了全县农资、苗木经营户培训班,编发了《农资经营指南》一书,内容涵盖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及种子、农药、化肥、植物检疫等方面的常用知识,培训人员达160多人。2月份召开了全县早稻育秧工作会议,各乡镇也相继举办了早稻育秧技术培训班。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同时,制定和下发了《2009年邵东县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邵东县2009年早稻育秧技术意见》、《邵东县2009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双季稻亩产1000公斤技术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文件和技术指导意见。
全县农技干部积极上门帮助种粮大户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了种粮大户的发展。2009年,全县种粮大户明显增多,规模明显增大。据统计,种植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0户,比上年增加5户;201-300亩的有22户,比上年增加8户;101-200亩的有38户,比上年增加18户;50-100亩的有103户,比上年增加53户;10-50亩的有3000多户,比上年增加1000多户。
四喜、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为确保粮食的丰收,防止病虫害,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班子,制订工作实施方案,把任务分解到乡镇。通过精心组织和认真指导,邵东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加大投入,确保设备购置和培训经费到位,今年县财政投入10万元,县农业局投入3万元,服务组织投入20.88万元,共计投入74.23万元,购置担架式机械15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05台,手动喷雾器995台,安装杀虫灯6000多盏,结合稻田养鸭,实行生态安全生产。成立专业化防治组织4个,组织机防队70个,从业人员937人,组织培训7期,培训6420人次,签订承包服务合同面积9.58千公顷,其中:全程承包2.92千公顷,半承包0.98千公顷,代治5.67千公顷。
但是,邵东县农业劳动者收入太低致使农业劳动力紧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保险机制不够健全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形势堪忧
一忧、农业劳动者收入太低致使农业劳动力紧缺
2008年邵东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5%,基本上算得上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全县从业人员总计是61.5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4.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计的55.8%。也就是说,二之一多的劳动力只创造五之一多的生产总值,劳动效率太低,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缺乏劳动力,只有“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在农村,年青力壮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或经商,有近两成以上的农户没有种田地。这也是农村种粮效益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邵东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紧缺成为制约发展主要因素。邵东县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单一,符合贷款抵押条件的企业少,难以争取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资金缺乏、投资不足、后劲乏力的情况比较严重。就目前生态农业项目发展的企业来讲,自有资金除了缴纳购地款以后基本所剩不多,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及流动资金缺口较大,处于“无米下锅,无钱办事”的境地。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目前,龙头企业或协会与农户之间虽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但大多处于一种松散型的、不健全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同及订单履约率低。三是各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小。按照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应尽快落实和兑现对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资金、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以及投资奖励资金等。
三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邵东县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差。邵东县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虽然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持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也在明显增加。但由于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长期欠帐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滞后,就目前而言,对“三农”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金融支农乏力,农民自身积累能力差,多数粮食生产领域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四忧、农业保险机制不够健全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农业保险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规模种粮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缺乏社会保障和基本保障体系。功能齐全、覆盖面广、作用突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
农业科技进步缓慢。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农业科技成果的进村入户少;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传播网络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面积少;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还没有建立,农业信息化步伐较慢。
建议与对策
发展粮食生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动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速推进传统粮食生产向现代粮食生产转变。为此,我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针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很多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大幅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补贴和奖励资金,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充分做好补贴资金发放的工作,进一步核实好农业补贴发放对象和完善补贴发放方式,要让真正种粮的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情。
二、整合支农资金办大事
在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中,资金短缺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怎样用好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农投资尤显重要。从我们对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调查来看,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呼声和要求非常强烈。我们认为要积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传播网络;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加快动植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重点推广一批重大集成、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面积;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认真实施好“百万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耕地抛荒、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散户不愿养猪、不种双季稻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从农产品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不稳定、风险大,农民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只有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变,坚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特别是要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只有规模化经营占据农村生产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也才能解决农业产业效益低下的问题。这才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供稿:邵东县统计局 肖图业]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