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光辉历程 辉煌巨变

来源: 时间: 2009-09-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阳县地处湘中偏西南,扼邵永、湘桂要道,汇夫夷、赧水二河成资江北去。县域总面积1996.89平方公里,辖12个镇、10个乡、3个农林场,共631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16个工区,9355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61.21万亩,水田41万亩,旱地21.21万亩。现有人口98.5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5%,回族人口占0.33%,其他民族人口占0.17%。

   1949年10月1日,神州大地开创了新的纪元,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9日,邵阳县获得解放,10月13日,邵阳县委、县政府成立。从此,邵阳县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融入了滚滚的时代潮流,步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邵阳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沧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战胜种种困难和挫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在奋进中崛起,实现了历史性的变迁和跨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壮丽的新篇章。60年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邵阳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顺应改革开放大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本文从统计角度,真实地见证与展示了邵阳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新中国成立前的邵阳县,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遑言经济发展。农业耕作粗放,一直沿袭传统技术,粮食不能自给;手工业围绕小农经济仍以铁、木、竹、纺、织、染6业为主;商业“本地无大户、客商无牙行”,经营者赚了钱就回家置买田产,未能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脱胎出来。文化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现代教育发轫于清代末年,虽在抗战时期创办3所初级中学,但全县成人文盲率达80%以上。解放后,邵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经过三年艰难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年艰巨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11个“五年计划”的致力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邵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和新里程碑。全县上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30年来,邵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成就辉煌。

   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492233万元,经济总量在全市9个县市中位列第五。 与1949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9136.9倍。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13284.9倍、99500.9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 60年间,GDP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04%。纵观60年历史,邵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的特点。前30年里,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原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滞缓,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为7.25%;后30年,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县经济总量一路飚升,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为10.34%。

   二是人均GDP占有量不断增加。1949年全县人均GDP 37.42元,2008年全县人均GDP为4992.73元,增长3950.9倍。人均GDP占有量呈梯级增长趋势,越在后30年里梯度越高。1980年比1949年增长560.3倍,1999年比1949年增长1625.6倍,2008年比1949年增长3950.6倍。充分显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50年全县财政收入60万元,财政支出30万元,人均分别为1.4元、0.7元。2008年财政总收入2257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5099万元,财政总支出为97607万元,人均分别为228.99元、989.98元。建立以来,邵阳县以抓财源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培育二、三产业,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邵阳县财政收入逐年“回暖”。1995年,财政体制由包干制向分税制转轨,随后,又陆续推行综合财政零基预算,建立乡镇一级金库等体制改革,增强了各单位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了财源培植、财政征管的力度,有效促进了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4862万元,一举摘掉了财政赤字的帽子。1999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基础财源,围绕企业“三改一加强”战略,狠抓骨干财源,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抓重点财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抓新兴财源,逐步实现压力型财政向动力型财政的转变。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026亿元。1995年至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2.4%。1978年至1987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83%;1987年至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4%。后20年比前10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超过5.84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多。2008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526334万元,分别比1951年、1978年增长350889.3倍、915.36倍。其中2008年居民储蓄额332394万元,比1951年增长221596倍。1980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10.26元,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3371.29元,增长328.59倍,年均递增22.1%。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活起来,老百姓袋子鼓起来的真实印证。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长期以来,邵阳县以农业为主,由于传统习惯和基础条件差,一直“工业不强,商业不旺”,严重地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邵阳县加大改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投资洼地,筑巢引凤,借“鸡”生蛋,促进了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60年来,邵阳县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提升。按90年不变价计算, 1949年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为93.67:2.1:4.23, 1978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81.4:8.8:9.9,2008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2.24:25.24:42.52。第一产业分别下降12.7、61.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上升6.7、23.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上升5.67、32.62个百分点。

   在第二产业中,内部结构比重变化最为明显。1949年,现县域内工业总产值以家庭手工业和小作坊为主,工业总产值161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1%。1978年工业企业产值4347万元,其中国有工业占61.4%,集体企业产值占38.6%;1995年起,全县工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工业总产值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达到54%。到1985年,工业内部结构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民营企业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2%。到2005年以后,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到2008年民营工业企业产值的比例比1985年增加了18.49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内部结构比重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1950年,全县主要商业零售业454万元,其中国有经营总额仅为27万元,只占5.9%,个体商业零售额427万元,占94.1%。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特别在“文革”时期,公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1959年后,个体工商业零售额几乎一片空白。直到198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大壁江山”的仍然是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民营商业刚刚起步,仅1万元,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八十年代,邓小平“猫论”的启发,给私营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业者吃下了“定心丸”,有力助推了市场经济的萌发,邵阳县民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3年,个体商业零售额达989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27%。尤其在90年代,国家政策放开搞活,原国有工业企业和国营商业企业改制,打破“铁饭碗”,大批职工转换身份,从事个体运输和商品零售、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强力拉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199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5521万元,其中个体商业零售额达42974万元,超过50%,达56.9%。到2000年,民营商业在全县商业中唱“重头戏”,民营商品零售额占全县商品零售额的80%。到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966.9万元,其中民营商品零售额比例达到了95%。

   二是三次产业稳步发展。1、农业生产稳步提高。解放初期,邵阳县农业生产效率低,单产量不高。194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94万亩,其中稻谷56.39万亩,都是单季作物,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而粮食总产量7.82万吨,稻谷6.79万吨,亩产稻谷240.8斤,人平318斤。1963年,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全县粮食产量跌至9.2万吨,稻谷产量6.75万吨,人平稻谷260斤,为建国60年里产量最低的年份。80年代初,邵阳县顺应大势,积极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走稳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邵阳县全面开展了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建立了家庭经营为主、集体经营为辅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村开始步入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九十年代,全县农村开始出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的多种经营形式。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农村经济出现了喜人局面。1976年,全县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粮食播种面积123.18万亩,其中开始推广杂交稻,杂交稻面积0.26万亩。该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039万元。1980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8.41万亩,稻谷产量增至27.98万吨。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58739.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8%;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1.42万亩,稻谷播种面积63.25万亩,总产量38.35万吨,单产达到808.48斤,人平779斤。产量相当于1949年的4.9倍,单产相当于1949年的3.36倍,人平稻谷相当于1949年的2.45倍。主要是优质稻、杂交玉米和良种猪、三元杂交猪等高新品种的强力推广,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集约化,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2008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展到8.5万公顷,杂交玉米发展到5.5万公顷,优质烤烟面积1167公顷,全县规模养猪小区273个,年出栏95.76万头。邵阳县跨入了全省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烤烟产量达3547吨,跃居全市第一。2009年6月,邵阳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油茶之都”称号。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到2008年止,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583家,年均增长9.07%,已获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1家。

   2、工业经济稳健增长。1949年邵阳县工业企业1805家,其中私营企业5家,个体工业1800家;按1990年不变价产值161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39万元,重工业产值22万元,并且主要煤矿采掘业。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闪亮登场,全县创办了5家国有工业企业,当年实现产值1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63%。到1958年,邵阳县工业企业全部去“私”化,全县工业企业2023家,其中国有27个,集体1994个。实现总产值1678万元(90年不变价)。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企业开始向规模化挺进,小型企业和劣势企业被淘汰整顿,逐步被兼并。1979年,全县工业企业190家,实现产值4827万元,工业增加值1236万元。到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4366.2万元,工业增加值110186万元。60年里,邵阳县工业增加值翻了113284.9倍。其中1949年至1978年30年里,年均增长13.6%,1978年至1987年年均增长率为8.5%,1987年至1997年年均增长率为13.3%,1997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率为22%。在改革开放30年来,邵阳县工业经济发展凸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从散小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1978年前,邵阳县大部分为小型个体工业,骨干企业寥寥无几,一直处于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状态。80年代改革开放后,放开搞活的政策出台,犹如东风劲吹,邵阳县工业企业仿佛“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呈现了国有、集体、个体齐头并进的态势。到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663家,从业人员达1.7万人,主要有煤炭、电力、造纸、化工、机械、建材、酿酒、食品、纺织、皮革、羽绒等行业,品种繁多,门类齐全。随着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邵阳县工业经历了结构调整、优化组合的优胜劣汰,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和产品被逐渐淘汰,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得到了扩大。进入90年代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龙头拉动、市场带动、机制促动,邵阳县工业企业由规模小、地域散、行业多逐渐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邵阳县基本形成了建材、纸业、矿业、机械、皮革、医药六大企业集团,其中县工具总厂生产的“锐利”牌建工钻系列产品畅销东南亚和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水泥厂生产的“四峰”牌水泥、县水泵厂的冷却水泵、县造纸厂的拷贝纸、山秀制药厂的中华烫伤奇油分别成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由于受市场的冲击和技术革新的制约,部分企业产品逐步退出市场。2000年至2008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公有制企业纷纷以退为进,推行企业改制,变公有为民营,县渣滩电站、水泥厂、水泵厂等99.2%的国有、集体所有工业企业置换身份,成为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到2008年,县内现有工业企业2538家,规模工业66家,已建立市级工业园区1个,县级工业小区5个。

   3、第三产业长足发展。1949年邵阳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8%,按90年不变价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355万元,工业零售额40万元,饮食业零售额4万元。在计划经济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邵阳县的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处于空白。1978年开始,全县构成了商业以国营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营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1169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邵阳县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到1986年全县商业服务网点8273个,个体商贩5785户,从业人员5922人,当年实现商品零售额4859万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9%。90年代以来,邵阳县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重头点来抓,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私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支持,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到1998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7648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64家。到2008年的193303万元,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6%。运输邮电通讯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7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3341万元,年均增长17.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616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78837万元,年均增长11.88%。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第三产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并且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子。与此同时,各类协会组织不断扩大,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千乡万村工程”遍及农村角落,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三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丰富,产量大增。由于高效农业的推广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及人民消费需求的刺激,有力拉动了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1978年全县原煤产量为45.57万吨,1987年为64.16万吨,2007年达97万吨,年均增长2.5%;1978年发电量为926.81万度,1987年为6018万度,2007年达11250万度,年均增长8.6%。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为28.67万吨,1987年为30.14万吨,2007年为54.4万吨,年均增长1.6%;其中稻谷产量年增长1.22%,大豆产量年均增产22.6%。烤烟产量年均增长3%;牲猪产量年均增长4.54%。

   三、发展后劲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邵阳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60年里,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8121万元,每年以22%的速度递增;其中国家累计投入403591万元,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本建设、通乡通村公路、学校、卫生和电力通信设施及重要工矿企业等基本建设项目。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1978年以前,邵阳县先后建成了黑冲和金江两座中型水库,向阳坝和东方红两座中型水泵站,并修建了小型水库230座,县内各种塘库等水利设施达4.4万处。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农田灌溉条件大大改善。1995年至1999年,邵阳县连续4年获得省“芙蓉杯”竞赛一等奖和优胜奖;2000年以来,邵阳县在全国率先推行小型水库工程体制改革,共完成4.1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盘活水利存量资产1.19亿元。近二十年里,全县共投入劳力2.2亿个,投入资金5.2亿元,兴修标准渠道2500千米,维修改造山塘水库5200口、处。2006年—2007年,邵阳县黄荆乡大塘垅水厂和郦家坪镇城天堂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37个干旱村、4.8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干旱死角”告别了昔日“天干三日无水喝”的历史。

   城镇建设方面:解放初期,县内五峰铺、白仓、黄亭市、塘渡口、金称市、塘田市、岩口铺、九公桥、小溪市9个小镇,初具小集市的雏形,集镇人口不足6000,工商业者1400余家。80年代开始,全县城镇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数量和规模相继扩大。形成了以县城塘渡口为中心,五峰铺、白仓、九公桥、黄亭市、塘田市、下花桥、谷洲、郦家坪、长阳铺、岩口铺、金称市等12个中心镇。30年来,全县城建总体规模扩大了20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12个建制镇人口集中,店铺林立,已发展为功能逐步齐全、设施不断完善的新型城镇。2002年2月,邵阳县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品位不断提升。7年来,县城新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县城城区面积扩大到21.3平方公里,比2001年扩大6平方公里。到2008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21.9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2.25%。

   交通建设方面: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17.3公里,大宗运输主要靠水运。1955年起,全县开始新修公路。1978年,全县公路里程809公里。90年代开始,邵阳县打响了公路建设总体战。全县以通乡公路为框架,以通村公路为主体,在建设里程和公路运行质量上下功夫,花气力。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五路一桥”,共投入8700万元;二十一世纪开始,邵阳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路网建设的契机,掀起了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高潮。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板黄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县内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2005年至2008年,全县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24.6公里,通畅公路1700公里,通达公路254公里,并对塘渡口大桥进行加固维修改造,全县25个乡镇场476个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为新农村建设铺平了道路。县内可通车公路里程3366公里,60年来翻了194.57倍。其中高速公路54公里,二级公路146.96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3165.46公里,铁路37公里,结束了邵阳县无铁路的历史。

   电力建设方面:80年代初开始,邵阳县在争取并入全国大电网的同时,先后建成了渣滩升压站、塘渡口中心枢纽变电站等3个变电站,并融资2400万元,在县城建成了110KV变电站,使全县生产生活用电有了稳定基础。2000年以来,邵阳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电力事业再发展。完成了渣滩电站改制和扩能改造;引资修建了长阳铺500KV变电站和向阳电站一期工程;共投入6500万元,新建和改造农村高压线路388千米,低压线路3612千米,完成农网改造行政村310个,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

   通讯建设方面:近二十年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后,邵阳县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全力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移动通讯扩面工程、无线市话工程和电信宽带联网工程。到2008年底,全县电信用户7万户,移动、联通用户9万户,互联网用户5625户,年均增长分别13.3%、33.6%、45%。

   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繁荣

   60年来,邵阳县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是教育科技事业全面发展。1949年,全县初级中学2所。1950年,全县学校554个,其中初中2所,小学552所,初中在校生428人,毕业人数38人,小学在校生25245人,毕业生4983人。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了卓有成效。小学普及率达100%,中学教育良性发展。1999年,邵阳县“双基”工作和“普九”工作分别通过国家、省级验收。2007年,县二中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现了县域内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零的突破;县一中、县七中相继晋升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80年代中期开始,县内民办学校不断涌现,桂竹山中学、腾达学校、振文中学、石齐学校等私立学校为邵阳县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2007年伊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每年免除初中以下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900余万元,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机会。到2008年,全县在校学生125534人,毕业生27781人,其中高中毕业生4686人、初中毕业生11731人,小学毕业生11364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科技群众团体、科技服务系统组成的科技体系逐步在县内形成,科技人才辈出。1997年,邵阳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7年至2008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8152人增加到11523人,增长39.2%。2002年至2007年,全县推广实施科技成果项目83个,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5项,授予发明专利8件,创60年来新高。二是文化卫生事业充满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县文化事业秉承“百花齐放”的原则,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了多门类综合性文化体系。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文物保护更加有力。“十五”期间,“五个一”工程优秀文艺作品获省市各类奖项12件,塘田市战时讲学院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县布袋戏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峰铺蓝印花布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86年,邵阳县城兴建300瓦电视差转台,到1988年,全县共拥有电视差转台5座,有线电视转播台1个,电视入户率已达87.5%;到2008年,有线电视用户2.25万户。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78年以后,邵阳县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几次新建、扩建,不断扩大规模,设备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医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97年,县人民医院实现了“二甲”验收达标;2004年,县疾控中心大楼和县传染病防治大楼竣工;2005年至2008年,20所乡镇卫生院的新建和改造,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底,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737628人,占应保人数的85.11%,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载体。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消费水平、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5元提高到2008年的2200.56元,年均增长11.92%;农民人均生活在消费支出年均上升8.3%;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由1978年的520元上涨到2008年的15698元,年均增长1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10年间,增长幅度最为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3809元增加到2008年的9212.4元,年均增长9.2%。30年来,人们消费结构从单纯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变成了以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多样化格局。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大为增强,居民在家庭对现代化耐有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八十年代初,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的用户不足2.5%。到2008年,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量为88%,拥有电冰箱量为62%,拥有彩电量为106%,拥有照相机量为10%,拥有家用电脑量为20%,拥有移动电话量为166%。档次越来越高,甚至4%的家庭拥有小汽车。农村家庭户中,拥有洗衣机量为7.5%,拥有电冰箱量为6.7%,拥有摩托车量为6.7%,拥有固定电话量为50%,拥有移动电话量为32.5%。九十年代末,城镇房屋产权体制改革后,房改私房和自建私房增多;并随着土地市场的盘活,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41平方米,年均增长10.3%;自改革开放以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建房逐渐增多。197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5.5平方米,95%的房屋为土木结构建筑和简易房,有的居民为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1984年后,农村掀起了建房高潮,且多为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楼房,该年度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0.7平方米,1978年—1984年6年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11.7%;1987年,人均住房面积为14.5平方米;1997年,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到2007年,人均住房面积33.41平方米。1987年—1997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4.4%;1997年—200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5.16%。充分显示,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辉煌巨变。弹指一挥六十年,邵阳县人民在在曲折中前进,在奋斗中崛起,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邵阳县60年里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富民强县。如果背离了这个真理,经济社会发展就要走弯路,党的事业就要受到损失。诚然,我们目前还存在着发展步子不快,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不优,民生民利保障不强等突出问题,只有克服困难和不利因素,扫除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快中求好,在好中求加速。“哪管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瞄准构建和谐邵阳、人本邵阳的目标,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我们相信,邵阳县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