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非公有制经济亮点“凸显” 借机发力谋发展

来源: 时间: 2010-02-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非公制经济蓬勃发展,地位不断增强,作用不断凸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邵阳市位于湘西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富民强市”的着力点在哪里?实现“后发赶超”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改革中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2009年,邵阳市从科学发展出发,以培育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为抓手,在深度上花气力,在广度上下功夫,加快推进非公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了“大壁江山”,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凸显五大“亮点”

  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经受住了艰难的考验,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构成了邵阳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发展形势比较看好,凸显五大“亮点”。

  一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邵阳市GDP总量为600.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74亿元。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为358.08亿元,同比增长15.1%,占邵阳市GDP的比重为59.61%。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邵阳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越来越成为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支撑点”。

  二是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邵阳市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2.29亿元,占全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8.21%,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72.73亿元,占全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9.87%,同比增长20.5%,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中工业为143.06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2.54%,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4.23亿元,占该行业比重的83%。

  三是数量多分布日显广。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扩张。邵阳市从强化领导,政策扶持,营造氛围等多方入手,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推动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已遍及邵阳社会各行各业,向族群化、集约化趋势发展,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9年,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187.87万人,同比增长2.8%,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6.2%。私营企业8749户,农民合作社457户,个体工商101867户。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已遍及邵阳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

  四是社会效益逐步明显。在邵阳目前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很难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不但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持续增长,成为邵阳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截止2009年末,邵阳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69093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144970人,农民合作社从业人员18206人。有效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用人制度的改革,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经济结构更趋完善。2009年,邵阳市私营经济广泛分布在二、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中,有效的扩大了邵阳市经济的行业覆盖面。非公有制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2009年,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5.79亿元,占邵阳市GDP的比重为52.57%,其中,工业非公有制增加值155.51亿元,建筑业非公有制增加值17.22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非公有制增加值20.56亿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非公有制增加值43.91亿元,房地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28.81亿元,其他服务业非公有制增加值49.56亿元,为完善全市经济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措施过硬,促就非公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搭建服务平台、给予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等各方面措施,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邵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是服务型企业得到扶持。服务业尤其是城区服务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开办成本低,经营灵活,是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邵阳市积极提供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组织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创办各种类型的服务型企业,引导小企业向生产生活等服务领域拓展。2009年,全市共有个体私营户111073户,其中,私营企业8749户,农民合作社457户;个体工商101867户;从业人员近23.23万人。

  二是科技型小企业得到帮扶。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政策目标,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横联,与大专院校加强技术合作,努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帮扶小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产品竞争力;同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在职或离职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家,实现产值104.8亿元,同比增长42.39%。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有58家,实现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56.9%。

  三是外向型企业得到拓展。通过制定小企业出口扶持计划和鼓励政策,帮助企业争取出口信贷;协调海关、税务部门的关系,使出口企业及时足额地得到出口退税;向出口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帮助小企业寻找国外代理商和在海外销售产品等,企业经营外向度明显提高。到2009年,全市外贸出口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822万美元,外贸出口累计达2514万美元,同比增长30%。

  四是特色型企业趋向专业。一是以发展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注意引导小企业进入大企业分工协作体系,走小而专的路子。鼓励大企业优先接纳本地小企业为之产品配套,实现优势互补。二是促进大企业主辅分离,精干主体,把适宜小企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辅助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分离出来,成立各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企业,按市场要求运作。三是根据各乡镇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型小企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三一湖汽、亚华南山、湘窖酒业、宝庆电厂、邵阳纺机、宝兴科肥、神风动力、合力化纤、立得皮革、南方水泥和维克液压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的中小企业配套体系的特色企业群,并加快上市进程。

  三、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非公有制企业面临发展的六个难题:

  一是总体结构仍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对第一产业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比重仍然很小;企业布局分散,总体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低下;高科技产业比重小,粗加工产业比重大。从产品来看,资源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

  二是总体规模大,个体规模小。目前,邵阳市个体私营户已发展到111073家,但779家规模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有716家,过5亿元的有4家,过10亿元的才2家,过15亿元的才1家,绝大多数仍然是亿元以下的企业。

  三是企业数量多,管理素质低。邵阳市非公有制企业虽然经过产权制度改革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企业数量逐步增多,总体趋势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受人才瓶颈的制约,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缺乏现代化管理制度,管理粗放,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滞后,企业负责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素质偏低,这是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是优惠政策好,落实力度弱。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国家、省、邵阳市先后配套实施了一系列民营经济扶持政策,整体环境日趋优化,但政策下发之后,各企业的落实情况仍不理想,企业之间差异较大。落实上级政策有较大难度。建议从不同的渠道,督促企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明确和落实相应的政策细则,尽快将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控制保驾护航

  五是市场竞争激烈,非公企业管理制度落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制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制管理越来越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亲情大于制度。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差距甚大。管理者素质和决策水平还有待提高。有些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层面上,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决策管理水平还不高。

  六是融资门槛高,非公企业资金周转困境大。由于银企关系不顺,银行利息提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目前,邵阳市存贷款比率还比较低,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虽然,银行多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但很多企业感到银行调息后,信贷控制更严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已不符合贷款条件,再加上宏观政策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陷入经营困境,所以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了,致使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使这些企业生产举步维艰,运转面临较大压力。

  四、借机发力,非公有制经济谋求做大做强

  2010年是邵阳市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邵阳市的“项目建设年”,良好的发展形势,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新的形势和任务给邵阳非公有制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仍存隐忧。邵阳非公有制企业要想在项目建设上取得较大突破,就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邵阳、效益邵阳”为主线,正确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乘势借机“发力”,谋求做大做强之路

  一是要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简化办事手续,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办事窗口,实行非公有制经济全程代理制;建立部门与非公有制经济联点责任制,对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经济要既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要提高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一是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挂靠联合,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壮大实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走出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三是积极倡导非公有制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关爱员工,自觉维护劳动用工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加社会保险,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实提供统计资料,鼓励企业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是要加大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在对非公企业的调查中,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较低,对行业恶性竞争、制假造假,不按时履行合同、拖欠贷款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加大对邵阳市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真正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使企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展开公平竞争。同时要保障投资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真正做到“安商”。

  四是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供应链。利用国企改革的时机,从国有企业引进人才。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信息库,有针对性地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人才。二是要建立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服务协作体系,加快咨询、评估、会计、律师、招投标代理等中介服务的发展。积极为初创小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要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金融部门应根据企业规模和其发展潜力区别对待,资金扶持力度要加大,降低贷款发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和非公有制经济资产评估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架“绿色通道”。企业要提高素质,提高信誉度,规范经营管理,建立相互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一是积极构筑与非公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二是广泛建立非公企业发展基金;三是建立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四是积极发展面向非公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五是加快社会资本跟进力度。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杨佳国 米凤彪 罗向阳]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