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逆势飞扬 凸现后发赶超
对于邵阳来说,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08年冰灾、09年世界金融危机和发展基础薄弱的三重挤压下,在全国出口一片萧条不景气的宏观条件下,永不服输、负重前行的邵阳经济,历经开局艰难、中途坎坷,乘风破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年邵阳GDP达到600.09亿元,昂首跨越“6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2.9%,简简单单的12.9%,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跟自己比,代表着历史最好水平,标志着全市连续6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是全市经济96年以后13年以来的又一个里程碑。跟全国比,GDP超过国家增幅8.7%4.2个百分点,跟全省比,全省平均增幅为13.6%,邵阳落后全省0.7个点,是历史上最接近全省发展速度的一年,08年落后全省1.7个点。规模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幅排位进入全省前六名,财政总收入、全社会投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城乡收入等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是近10年以来各项指标收官最好的一年。
速度的飞跃,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局面的开创,源于力量的凝聚。2009年邵阳经济的强劲崛起,危机之年,化“危”为机,踏浪前行。其根本点在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在立足“弯道超车”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赶超、富民强市”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邵阳这块古老的土地勃发出无限生机。
结构不断优化 彰显持续发展
如果说,速度和总量仅仅是表面的繁华,那么质量和效率才是真金白银。09年的邵阳经济既是大步向前的经济,又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是素质全面提升的经济,不仅实现了保增长,而且增强了长远竞争力。
首先是产业结构明显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34.7:38.5调整为25.0:36.0:39.0,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达到30.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省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7.2%)。二产业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全市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4%、53.9%和34.7%,二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全部工业贡献率达到48.8%,左右了经济增长局面。1996年GDP增长12.9%,其中一产业增速高达13.5%,二产业只有11.5%,主要依赖一产业拉动,而09年GDP增长12.9%主要依赖于二、三产业尤其是二产业,09年的高增长必定会带来持续的增长,更富有发展活力。
其次,体现在财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14.7%,连续8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财政实力不断扩大,占GDP的比重为6.5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2005年提高0.45个百分点。2009年全部税收入库30.9亿元,同比增长16.2%,高出GDP总量9.3%的现价增幅6.9个百分点。
同时,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加大。2009年全市启动企业改制43家,完成24家,累计完成788家,调整劳动关系17.8万人,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后劲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15.38亿元,增长42%,亏损企业亏损额1.38亿元,同比下降38%,实现利税总额31.61亿元,增长27.3%。相比2005年的3.34亿元,规模工业实现利润4年时间增长了近4倍,年均增幅高达46.5%,资产总额由2005年的141.57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227.57亿,年均增长12.6%。
最后,在工业、农业、投资等方面出现了“回春向暖”的大好局面。
工业蓄势待发。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同比增长24.3%,比全省20.5%的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名列第三位,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52%,提升了0.5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饮料制造业增长57.7%,水泥等建材行业增长44.2%,增幅大大超出整体规模工业。重点企业增势强劲,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6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三一湖汽完成工业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83.2%,湘窖酒业2.75亿元,增长113.9%,宝庆联纸1.82亿元,增长39.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成效。
农业更趋稳固。2009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49.88亿元,同比增长6.2%。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丰收,2009年总产量达到319.09万吨,比上年增长6.2%,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37.39千公顷,同比增长10.7%。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50个,比上年增长13.3%,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0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32家,规模企业216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21.32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快速增长,油料、棉花、烟叶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4.9%、26.9%和26.8%。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1.9万千瓦,增长7.7%,全年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4102万元。
投资强势拉动。2009年完成工业投资2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技术改造投资104.85亿元,增长78.1%,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组织实施108个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11亿,累计完成投资259.6亿元,其中有71个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纷纷入驻邵阳市,如国电、大唐、中信、华能、保定天鹅、中集、华泽、中国南方建材等。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频频“触电”,宝庆电厂120万千瓦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三一湖汽扩改工程投资8亿元的年产2万台混泥土搅拌车及专用底盘项目正式开工,湘窖酒业计划投资11.3亿元,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立得皮革投资和合力化纤分别投资3.5亿元和6亿元,准备新、扩建产能。
交通“瓶颈‘变通途。2009年完成全社会投资额 494.51亿元,同比增长41.3%。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1公里,乡镇到村水泥路2462公里,提前一年时间完成“十一五”规定任务。邵永高速建成通车,邵衡、邵安、娄新、洞新、包茂5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开工,邵怀铁路完成预可研,沪昆高铁有望经过邵阳并设站,邵东、武冈机场建设进入全国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189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4公里,居全省前6位,比上年新增3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10公里,全市倡导的“一小时循环圈”建设已成雏形
市场活跃繁荣。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5亿元,增长19.6%,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1088个,实现销售总额10.4亿元,争取国家和省补贴8700万元,新建农家店961家,完成销售额7.02亿元。2009年旅游市场再创佳绩,接待国内旅游者5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5亿元,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9.44万美元,增长65.9%。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其中出口1.98亿,实际利用外资9027万美元,增长21%,引进市外境内资金306.74亿元,增长22.0%。
民生遍施甘泽 演绎政通人和
经济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支撑,民生的改善又是经济发展的助动力。09年邵阳经济再次诠释了这种愿景,经济高速发展和民生建设相互映彩。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全年共实现10672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7717元,比上年增长9.8%,医疗保健消费717.69元,增长45.1%,交通和通信支出802.96元,增长46.2%,恩格尔系数为41.3%,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同比增长9.9%,比5年以前增加了1000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928元,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9元,增长34.7%,恩格尔系数53.1%,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8.69平方米和35.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救济扶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458户,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2.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23.79万人,增加0.66万人,医疗保险人数49.23万人,增加4.48万人;新、扩改建乡镇卫生院3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550.21万人,参合率90.55%,比上年高出3.55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大关注,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2.9万人和25.9万人,分别发放保障金1.8亿元和1.4亿元;建成城镇廉租房11.5万平方米和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助2100万元,受益人口达到2.8万户共6.2万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8所、“五保之家”11所。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扶贫惠农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9亿元,增长26.5%,3.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状态,解决了31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发放良种补贴4689万元、粮食直补5346万元和农资综合直补31918万元。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实际完成8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1万口,农村用电量73294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新改建乡镇文化站41个,建成农家书屋465家。
新型城市化建设大步向前。09年全市组织实施了43个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城镇化水平达到30.4%,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市区路网建设加大力度,西湖桥、东塔路等“两桥11路”改建完成,城市一环路全面贯通。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完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全省卫生文明城市。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欧阳晨光 舒振朝]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