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从由弱变强,已占据全县经济的“大壁江山”,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邵阳县生产总值30057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39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94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0236万元。2009年,县GDP总量为 53225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45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75905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98893 万元。2009年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为33.19 亿元,5年期间年均增长 14.6%,增速高于全县GDP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当前邵阳县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亮点凸显
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经受住了重重考验,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构成了县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发展形势比较看好,凸显“六大”特点。
一是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5年,全县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97276万元,占全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2.3%,同比1.8%;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4681 万元,占全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8.8%,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非公制经济增加值69546万元,占全部第三产业的53.4%,同比增长5%。2009年,全县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15.3363亿元,占全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 97.4 %,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15.41亿元,占全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7.6%,同比增长7.3%,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为 11.993 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3%,同比增长5.2 %;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588亿元,占该行业比重的88.7%。
二是社会效益逐步明显。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3万人,同比增长11.3%,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6.1%。200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4.7万人,同比增长16.4%,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59.6 %。私营企业456 户,农民合作社 42 户,个体工商 3500 户。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已遍及邵阳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在目前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很难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不但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持续增长,成为邵阳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全县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2.1万人。截止2009年末,县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2.1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 2.6万 人,农民合作社从业人员 5700人。有效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用人制度的改革,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效益不断攀升,东风煤矿、双雄矿业、富圣鞋业、联运水电公司等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新“高地”。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快速增加。2009年全县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非公有制企业达21家,占84%。与2005年相比较,纳税百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个数增长150%,税额增长165%。
四是科技型企业得到帮扶。2005年来,各级政府把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政策目标,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横联,与大专院校加强技术合作,努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帮扶小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产品竞争力;同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在职或离职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9年,县政府共投入技改资金505万元,奖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并帮助企业架通“银企”桥梁,为企业融资1.2亿元,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 家,实现产值 2.1 亿元,同比增长17 %。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有6 家,实现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 17 %。
五是特色型企业趋向专业。一是以发展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注意引导小企业进入大企业分工协作体系,走小而专的路子。鼓励大企业优先接纳本地小企业为之产品配套,实现优势互补。二是促进大企业主辅分离,精干主体,把适宜小企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辅助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分离出来,成立各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企业,按市场要求运作。三是根据各乡镇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型小企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金土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瑞柏油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中小企业配套体系的特色企业群。
六是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增幅加快。尽管2005年至2009年期间,经历过冰灾和金融危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邵阳县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船小好调头”,非公有制企业主动应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风险,提高产销效益,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与政府的“双赢”。200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总额为13518万元,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总额为8647万元,年均增幅11.8%,与全县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接近。据资料反映,2009年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13518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76.5%。其中个体经济提供的税收1487万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额的11%;股份公司提供的税收946万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额的7%;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税收3380万元,占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总额的25%;私营企业提供的税收7705万元,占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总额的57%。
(二)非公有制经济四大主体税种“领跑”税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突出的社会责任之一就在于对国家的税收多少,它是企业价值的综合贡献效应的具体体现。目前,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主要税源形成了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四大税种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多元化结构。200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四大主体税种“领跑”税收经济,总税额达11215万元,总量占全县税收的83%。其中增值税所占比例最高,占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额的95%;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占85%、77%;资源税占30%。
(三)三大行业成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结构重点。通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行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由单一的采掘行业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多领域发展,并逐步渗透到交通运输、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从2009年工商税收主要税目统计报表来看,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税收中,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三大行业成为税收重点。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矿业,提供的税收收入4000万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比重的30%;其次是批发零售业2100万元,占15.5%。再依次为制造业占7%。房地产开发业和建筑业及其他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分别占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比重的1.2%、0.65%。促进税收重点行业凸现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国企改革改制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比例份额;其次是连锁超市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家电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惠民政策的实施,推动商贸业的不断繁荣,以致批发零售业税收激增;第三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采掘、冶炼、化工、医药食品、机械制造行业“千帆竞发”,百花齐放,形成了一大批骨干税源企业;以及县城为龙头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促使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迅速发展。这些因素反映出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最活跃的经济成份之一,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税收面临的主要难题
近年来,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足劲好,对社会贡献率越来越高,提供的税收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还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值得关注。
(一)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宏观税负低。邵阳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是主要税源,税务部门在工作,既捡“芝麻”,更抱“西瓜”,可以说税收征收是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但是,从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整体上来分析,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宏观税负仍然偏低,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300571万元,非公有制经济税收8647万元,宏观税负为2.87%,低于全市0.8个百分点;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53225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税收13518万元,宏观税负为2.53%,由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实行政策性减税,2009年税负低于2005年税负0.34个百分点,邵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宏观税负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型纳税比重小。近年来,邵阳县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对来说,都是以小型企业居多,缺乏大型企业作为支柱。全县35家重点纳税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28家,占重点纳税企业的个数的80%。纳税超过2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10家,税收总额2565万元,平均每个企业缴税256.5万元。缺乏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还未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主要原因是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集聚效应不够,产业协作水平不高以及企业主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不少私营企业主仍囿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以上种种,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做强做大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三)行业税收贡献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过渡期,邵阳县的经济正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但是由于受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型企业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少;资源型企业多,制造型企业少。从税收方面来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多集中在采矿业、冶炼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上。而高科技含量行业税收比重少,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非公有制经济2009年度纳税所占比重仅为税收总额的1.15%。这些新兴产业技术性强,附加值高,市场竞争激烈,对社会的综合贡献率相应也比较高,加快科技含金量高的非公有制行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既能增加社会财富,又能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可以一举多得,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迸进。
三、对策与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邵阳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抓好抓实。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一业兴,百业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力量,我们务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正非公有制经济的位置,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使税收的各项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从落实政策上,从制度改革上,从管理方式上,从信息扶持上,发挥税务部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强化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理念,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克服和摒弃姓“公”还是姓“私”的旧框框老套套,严肃处理对非公有制经济“索、拿、卡、要”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力度,打击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利益的不法行为,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和“绿色通道”。
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优惠的长效机。近年来,邵阳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税收上的优惠,着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1、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税收优惠的宣传力度。通过税法宣传、电视、媒体、报纸等多种宣传方式,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到位。
2、认真贯彻非公有制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减免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免征、减免各种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4个税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社会就业,开展“千企联村”活动,参与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并适当减免各类达不到起征点的个体户120户;2009年为10户非公有制困难企业减免各类税收近100万元。上述政策的落实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税收上的支持。作为税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环境,根据公平、效率、法制、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在国家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加大税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并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税收支持体系。
三是发挥税收调节职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用好、用活、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是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首先,大力宣传产业发展新方向。要通过多种形式,让企业明晰国家产业政策,明确减免税的报批要求和程序,促使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实行低成本扩张,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推行“阳光操作”。在税务大厅设立办税指南,凡符合减免税政策规定的非公有制企业提出了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就必须按照程序和权限上报审批,为企业搞好政策性减免;再次,严格执行减免税政策。对减免税政策的执行必须严把“关口”,既不能随意增加减免税手续,也不能顶着不办,更不能久拖不办。同时,要防止少数企业和个人钻政策空子,弄虚作假,骗取减免税政策照顾。对各类减免申请,做到有调查、有审核,不得随随便便敷衍了事,让非公有制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增加他们的发展活力。另外,在税收管理权限范围内,只要不违背统一税法,又符合经济发展的,尽可能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扶持。对所有纳税人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管它是什么经济成份,什么发展规模,什么经营形式,都要统一按政策导向,按产业导向,按结构调整要求,该鼓励就鼓励,发挥税收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发挥税收监督管理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塑造优质的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完善纳税人信誉等级制度,按A、B、C三类评定纳税人信誉等级,对A类纳税人实行放心管理,对B类纳税人实行日常管理、对C类纳税人实行监督管理,一年一评,动态转换。二是以税务部门为实施主体,强化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在全社会建立起统一的纳税信誉等级确立和认可机制,扩大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将纳税信誉等级管理由部门行为上升为社会行为。对其中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有发展后劲,潜在税源大,目前资金有困难的企业,税务部门也应主动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为企业出具纳税诚信证明,争取银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把“蛋糕”做大,开辟新的重点骨干税源。
五是发挥税收服务经济的职能,力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是优化纳税服务,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在服务手段上,要广泛建立功能齐备的办税服务厅,由“一站式”服务向“一窗式”服务转变,充分利用先进手段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税。同时,应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收缩范围,明确指标,降低门槛,丰富纳税服务内容。此外,要通过建立包括宣传咨询、公开办税、文明办税、服务承诺、限时服务、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等内在纳税服务体系,确保纳税人便利、及时地办理各项涉税事宜,得到最优质的服务。二是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市场信息。非公有制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与税务部门,要主动积极地为非公有制企业搞好信息服务。税务部门要利用横向联系紧密优势,及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税收政策信息,搞好政策服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搞好政策服务和指导工作,避免民企盲目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浪费,防止产品滞销。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为依托扶优扶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打造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三是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业主和财会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和财务知识培训辅导,促使企业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税务部门每年在进行税款结算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收检查中,不单纯在于查补入库税款和违规罚款,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发现并指出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加以改正,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健全税收征管秩序。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杨佳国]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