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规模效益平稳增长 低开高走逐步回升

来源: 时间: 2010-08-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邵阳市紧紧围绕“1511”新型工业体系,按照“一化三基”、“科学跨越”的战略部署,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把“兴工强市”作为邵阳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充分发挥了工业的优势和潜力,加大了工业投入,调整了工业结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努力实现了改革兴企、项目兴业、园区兴工措施,致力于优化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生产得到有效启动和扩大,规模工业乘势而上,企业生产亮点频现,工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各项效益指标回升显著。数据显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低开高走逐步回升的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72亿元,增长2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85,同比增加36.86个百分点。

  一、规模工业企业生产平稳增长

  (一)五大重点行业贡献大,发展态势逐步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制造业是邵阳市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出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支撑邵阳工业较快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本期增速较高,增幅较大完成工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10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势头强劲。主要体现在水泥制造业,本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5.5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6.7%,同比增长25.6%,邵阳市的一些水泥企业在国家扩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下,水泥企业出现了高速增长势头。农副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由于涉农企业各界的支持,政府部门扶持力度的加大,金融部门政策的倾斜,有力地促进了一些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加快了农业工业化进程。上半年,农副产品加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3%。纺织行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累计实现增加值2393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逆势增长,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用企业行为,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制模、统一注塑、统一接单、统一销售、统一运输”更好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上升的空间。上半年邵阳市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29家,累计实现增加值3.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4%。

  (二)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明,股份制企业增速快。上半年,股份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5.6亿元,同比增长32.9%,高出全市工业增长速度6.2个百分点,居各经济类型之首,股份制企业依然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5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22.2%。民营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健康有序扩张,为邵阳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上半年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 808家,比去年增加了90 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1.2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3.28亿元,同比增长28.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 个百分点。经济类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健康有序扩张,为邵阳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重工业增长趋势强劲,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今年以来,重工业发展速度一直在28%以上,体现邵阳市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到6月份,重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比轻工业高出了7.2个百分点,累计重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3亿元,同比增长29.1%,累计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23%。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5.6%和34.4%,分别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四)工业园区作用显,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聚集作用日趋明显。目前,全市5个省级园区共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5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7.8%。上半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5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4.0%,同比增长32.9%,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工业园区是邵阳市工业的重要载体,园区经济已成为邵阳市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五)新增企业贡献率日渐提升,凸显增长新动力源。今年新增企业有116家,净增了87家,新增企业6月当月实现产值3.25亿元,上半年累计实现产值14.32亿元,为邵阳市规模工业注入新的血液,成为邵阳市规模工业增长新动力源。到6月底新增企业中产值过千万元的有35家,增长的幅度都比较大,并且新增企业中许多企业去年都是新建或创业阶段,今年进入成长期,因此增长后劲十足。

  (六)产值超亿元企业群体继续扩大,成为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6月止,全市大中型企业45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占全市比重22.6%;产值超亿元企业群体继续扩大,产值过亿元企业31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占全市总产值比重26.4%,同比增长14.1%;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89亿元,占全市增加比重34.1%,同比增长60.2%,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高达36.0%,成为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

  二、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10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效益整体向好,综合指数稳步提升。至6月底,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85,同比增加36.86个百分点,比上个月增加14.24个百分点,呈逐月上升趋势。

  (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1.0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87.14亿元增长39.51%。

  1、从分县(市、区)看,有6个县(市、区)增速快于全市平均速度,其中增速排在全市前三位的分别是:北塔区,同比增长56.74%;新邵县,同比增长56.09%;邵东县,同比增长49.65%。

  2、从分经济类型看,上半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除股份有限公司企业54.21%、有限责任公司企业46.51%和联营经济企业42.63%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集体经济企业和国有经济企业的增速较慢,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4.17%和20.02%;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5.3个百分点和15.9个百分点。其他经济、股份合作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的增速分别是37.99%、37.93%、36.2%、36.1%、31.29%;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

  3、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上半年,全市轻工业317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82亿元,同比增34.27%;重工业549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27亿元,比增43.26%。

  4、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增速携手并进。上半年全市43家大中型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81亿元,同比增长49.50%;823家小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同比增长37.24%;大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快12.26个百分点。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上半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已达31家,同比增加17家。这31家亿元企业共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5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10%。

  (二)利润总额持续高速增长

  二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形势日趋好转,实现利润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90.57%,总额比一季度的3.3亿元高出5.3个亿,上升势头较为显著。

  1、从分县(市、区)看,全市有10个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双清、邵东和新邵三个县区的利润总额排在全市的前三位,分别是2.92亿元、1.61亿元和0.84亿元;双清区、新邵县和新宁县的同比增速排在全市第三位,分别实现增速160.56%、115.14%和96.71%,分别高于全市7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2、分经济类型看,除股份合作经济和联营经济外,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利润总额均实现不同程度同比增长,其中国有、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最快。集体、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其他类型的经济的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各类企业的实现的利润总额相对偏低。

  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8亿元,同比增长94.29%,占全市利润总额的76.5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72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02亿元,同比增长79.40%,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17个百分点。

  4、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速高于小型企业。截止6月底,大中型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虽然只有2.86亿元,同比增长361.98%;小型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亿元,同比增长47.41%,增速比大中型企业慢314.5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对全市增长拉动作用日益增大。上半年全市3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184.79%,比全市高94.2个百分点。

  (三)多数行业效益有所改善。从全市四大行业36中类行业来看,利润增幅除食品制造业(-47.77%)、纺织业(-51.6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12%)、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21.20%)、化学纤维制造业(-33.89%)、金属制品业(-12.27%)等行业出现负增长外,其余行业的利润增幅喜人。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二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体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效益情况整体向好,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令人担忧之处。

  (一)工业生产增长的基础不牢。前6个月,邵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增长26.7%,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年初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规模工业企业受到重创,一些企业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目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未有根本性改变,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工业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

  (二)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邵阳市工业人才不足,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工业企业,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工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工、熟练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管理、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开发能力更是落伍。所以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快速成长,进而会影响邵阳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市区综合指数与全市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9.85,同比增加36.86个百分点。从分县市区来看,县市区综合指数与全市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企业亏损大。截止2010年6月,在866家规模企业中,全市共有47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同比只减少2家,亏损总额虽然略低于去年同期,却达到了1.3亿元。其中亏损低于100万的22家企业亏损额545万元,亏损大于100万元低于1000万元的21家企业亏损额达0.54亿元,占全市亏损总额的41.5%;亏损大于1000万元低于4000万元的3家企业亏损额达0.68亿元,占全市亏损总额的52.3%。

  (五)优势产业利润总额增速较慢。从上半年的数据看,优势产业中仅食品加工利润增速178.77%快于全市平均水平,装备制造80.85%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外,值得关注的是钢铁、电子、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缓慢,共实现利润总额1.96亿元,只占全市平均水平的22.8%。过多依赖某一产业增长带动的单极增长模式的增长,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四、对邵阳市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虽然邵阳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但是从本月的生产情况来看,预计下半年增速态势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完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目标任务,下半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邵阳市规模工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抓工业生产增长的同时,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工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邵阳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要加大科技兴市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通过物质奖励和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

  三是要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要围绕接长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配套,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良好的群聚效应,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要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要加快交通、能源供应等硬件设施建设,解决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动邵阳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五是要加快产业内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也是加强邵阳市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兴工强市”战略,邵阳市必须要把握机会,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走品牌路线,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杨佳国 米凤彪 罗向阳]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