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实证研究

来源: 时间: 2010-09-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对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十七大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建立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代表性和预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总体小康则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在选择监测指标及其数量界限时,既要兼顾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三者的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三个目标的不同内涵,重点在于要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更高、发展更科学、更和谐”的要求。指标的选择应当既能够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方面,但又不能过细、过繁、过滥;既要看得见、摸得着,又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既要力求全面,适合邵阳市实际,又要简洁易行;既不能以偏盖全,又不能无所不包。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最理想的当然是所选择的指标既具有既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一些指标比较科学、严谨,但数据来源缺乏,或者数据的可靠性比较差,从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现成的数据成千上万,但真正符合本指标体系要求的、科学的指标并不多,需要仔细甄别、选择,甚至创造。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当建立在现有的基本统计制度的基础上,而尽量避免另辟蹊径,重起炉灶;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对未来认识的加深以及基本统计制度的充实,今后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

  3、一致性与客观性。整个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指标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一致,不能相互矛盾;同时,要尽可能努力做到横向地区可比、纵向历史可比以及国内外可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成果性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最终成果指标,而不选择动因性、措施性和对策性指标;同时,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一般要尽可能选择具有客观性的指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仅仅是从统计监测的角度来观测和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可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所有问题;只能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方面设置指标,加以定量分析,而不可能面面俱到。

  4、独立性与敏感性。指标之间完全的独立性是不可能的,但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尽量避免高度相关指标的堆积;既要考虑指标的稳定性,也要考虑其敏感性,对于一些反映比较迟钝而又必需的指标,应当进行敏感化处理。

  二、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研究,遵循上述4项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部分,共23个指标,这构成了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1、经济发展部分。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调查失业率5项指标,分别从经济水平、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失业情况等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2009年邵阳市这5项指标分别为7146元、0.53%、39%、30.43%、4.6%,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31400元、≥2.5%、≥50%、≥60%、≤6%。

  2、社会和谐部分。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5项指标,分别从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别、社会保障覆盖情况和接受高中教育性别差别等方面反映社会和谐的状况。2009年这5项指标分别为0.38、3.13、43.97%、91%、100%,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0.4、≤2.80、≤60、≥90、=100%。

  3、生活质量部分。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5项指标,分别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住房状况、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人口寿命等方面反映居民生活的质量的状况。2009年这5项指标分别为5619.61元、49.51%、30.96平方米、10.73‰、74.6岁,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15000元、≤40%、≥27平方米、≤12‰、≥75岁。

  4、民主法制部分。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2项指标,反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状况。2009年这2项指标分别为81.2%、92.2%,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90、=100%。

  5、文化教育部分。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3项指标,分别从文化建设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受教育年限方面反映文化教育水平。2009年这3项指标分别为2.64%、10.01%、8.07年,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5%、≥16%、≥10.5年。

  6、资源环境部分。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3项指标,分别从资源利用效率、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质量保护方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2009年这3项指标分别为1.34吨标准煤/万元、95.5%、91.26%,2020年小康目标值分别为:≤0.84吨标准煤/万元、≥94%、=100%。

  三、对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监测评价

  1、从总体进程看。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邵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在2008年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新跨越,总体进程为71.81%,比 2008年上升了1.84个百分点,比 2000年上升了12.95个百分点。

  2、从六大类指标看。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类指标统计监测结果看,与2008年相比,呈现全面上升态势。经济发展2009年实现程度为45.67%,比2008年提高1.27个百分点;社会和谐2009年实现程度为99%,提高4.55个百分点;生活质量2009年实现程度为77.13%,提高1.62个百分点;民主法制2009年实现程度为91.3%,提高0.39个百分点;文化教育2009年实现程度为64.51%,提高1.93个百分点;资源环境2009年实现程度为83.19%,提高1.38个百分点。

  3、从23个监测指标看。2009年实现程度比2008年实现程度上升的指标有16个: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单位GDP能耗、环境质量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下降的指标有2个: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

  持平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失业率, 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耕地面积指数。

  2009年达到或超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有8项:城镇调查失业率、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耕地面积指数。达到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值(90%以上)的指标有5项: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值差距较大(40%以下)的指标有3顶:分别是: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邵阳市经济总量与生活水平不高。

  四、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特点与难点

  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监测情况表明,邵阳市小康建设总体稳步提高,但任重道远。现从六个方面分析邵阳市小康进程中的特点与难点。

  1、经济发展平稳运行,但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中,经济发展排在首位。近几年来,邵阳市紧紧扣住兴农、强工、扩城、提质四个战略重点,扎实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三项基础工作,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保障,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从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和实际情况看,经济总量小、科技投入少、城镇化水平低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是制约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因素,发展滞后仍是主要问题。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结果看,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仅45.67%,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54.33%。从反映经济发展的5项指标看,主要问题是除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较好外,占权重比较大的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仅为22.76%、21.31%、50.72%。因此,如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城镇化水平,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科技含量、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2、社会发展更趋和谐,但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地区经济发展协调、人人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男女受教育平等是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99%。从反映社会和谐的5项指标看,主要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92.54%,还未实现小康。其他4项指标已经达标,即: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程度.中央电视台把邵阳市作为全国最幸福的10大城市也很有道理。

  3、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档次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食品消费质量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不断宽松,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虽然邵阳市的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进而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77.13%,比2008年提高1.6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46%,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62.54%,恩格尔系数为80.79%,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值相差19.2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经达标。平均预期寿命99.47%,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4、民主法制建设强力推进,但群众还有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社会安全状况和公民对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要逐步提高。但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91.3%,比2008年提高0.39个百分点,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只差8.7%,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90.22%,社会安全指数为92.2%,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社会标准.

  5、文化教育平稳发展,但离目标值距离很大。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但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64.51%,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35.49%,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52.8%,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还差47.2%,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62.58%,距离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还差37.42%,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为76.86%,距离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还差23.14%.

  6、资源环境有所改善,但节能压力很大。邵阳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在加快发展“两化”的同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将是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从2009年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83.19%,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16.81%.尤其是单位GDP能耗实现程度只有62.69%,任务十分艰巨。

  五、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009年,虽然邵阳市小康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但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每一个方面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具体说来要做到五个“加”字:

  1、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核心问题,是关键所在。邵阳市作为湖南省的偏僻地区之一,不沿边不靠海,在全省不是“3+5”城市群、不是一点一线,没有区位优势。由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邵阳市需加大力度发展经济,围绕经济建设“一个中心”,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双大战略”,激活土地、资金、人力“三大资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发展,强化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招商为重、保障有力“四个抓手”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与工业大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步伐。

  2、加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而农村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邵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因此,邵阳市要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按照“稳粮、优果、强牧、强渔、开发绿色食品”的工作思路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把握调结构、强基础和保生态、重民生两大任务,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亚热带现代农业。一是要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二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民旧思想旧观念,推进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投入力度。一是继续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邵阳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努力构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在努力提高城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把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城乡医疗体系的建设进程,全面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条件;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提高保险标准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四是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

  4、加强城乡协调,突出地域特色。邵阳市要实现全市整体小康,必须统筹兼顾各方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和全面发展。邵阳市东部地区要以市区为中心,邵阳、邵东、新邵、隆回为辐射,大力发展工商业;西部地区要以武冈为中心,洞口、绥宁、新宁、城步为辐射,大力发展旅游业。

  5、加速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中要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在全社会树立节能降耗意识,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中;二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低耗能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可循环使用;五是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突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域等生态体系和物种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和恢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五是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