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工业生产:收官之年稳步前行 未来五年蓄势待发

来源: 时间: 2011-02-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期间,邵阳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活安康、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2005年至2010年,全市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工业成为整体经济发展的引擎,在GDP增长的产业格局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邵阳规模工业生产亮点凸显,成效显著。如何在未来五年抢抓机遇、走出一条符合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邵阳“十二五”工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地回顾了邵阳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浅显地探讨谋求“十二五”实现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设想,为邵阳工业经济在下一个五年蓄势待发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一、“十一五”邵阳工业生产稳步前行

  邵阳市进入“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兴工强市”战略作为“十一五”时期邵阳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规上工业生产稳步前行。

  2005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75亿元,增长25.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5.44亿元,增长6.8%。

  200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3.97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3.15亿元,增长25.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0.82亿元,增长8.8%。

  2007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4.8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18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6.64亿元,增长9.6%。  

  2008年受冰雪灾害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势头相比2007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的增长步伐。全年全部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58.12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9.54亿元,增长20.2%。

  200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3.14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24.3%。2009年,邵阳市大力发展园区工业,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三一重工、亚华种业、浙江合力、东信棉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邵阳;湘丰特种纸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高档卷烟纸项目落户隆回;深圳创仁电子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新建的液晶显示器生产项目落户新邵大坪工业园。

  2010年,邵阳市规上工业在注意培育引进大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进服务,重点扶持了三一湖汽、湘窖酒业、神风动力等骨干企业,投资6164万元支持了神风动力、湘中制药、邵纺机等一批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完成51.9亿元,同比增长25.6%,创下2005年来全市财政收入的最高增幅。一般预算收入跨上30亿元台阶,同比增长34.57%。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7.46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累计突破211.26亿元,同比增长23.8%,年销售产值695亿元,同比增长37%。比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加153.26亿元、133.49亿元、112.64亿元、79.34亿元和54.32亿元。

  二、收官之年邵阳规上工业生产发展状况

  一是规模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邵阳市500万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个数872家。涉及三个大门类,36个中类行业和112个小类行业,大部分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2010年末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9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7家。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经验积累和市场探索,一批小型企业从家庭作坊开始向工厂化、公司化转变,从小门店经营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2005年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规上工业企业队伍不断扩大,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分别为535个、631个、684个、775个、779个和872个,众多工业企业跨入规模以上工业行列,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2005年增加337户,增长了63%。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增加,提升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水平,而且壮大了全市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成为拉动邵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总量增速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工业总量增速加快,经济运行呈高位态势,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59.12亿元、210.74亿元、300.86亿元、409.17亿元、500.16亿元和704.06亿元,总产值从2005年的159.1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04.06亿元,增长4.4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8.75亿元、66.50亿元、89.48亿元、119.54亿元、149.68亿元和211.26亿元,

  工业销售产值与效益同步提升,销售产值分别为157.94亿元、210.39亿元、299..20亿元、399.21亿元、494.25亿元和695.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增长4.4倍。

  三是轻重工业增长齐驾并驱。2005年来,重工业发展趋势逐步增强,2005年到2010年,重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9.19亿元、36.83亿元、53.91亿元、74.65亿元、88.64亿元和12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23.3%、29.6%、20.5%、21.1%和25.2%;轻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9.56亿元、26.32亿元、34.27亿元、44.89亿元、60.84亿元、8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28.3%、24.5%、19.5%、29.6%、22.5%,轻重工业增长齐驾并驱。

  四是工业园区强势发展。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聚集作用日趋明显,工业园建设卓有成效。2009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1.6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0.32%,累计实现增加值30.0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0.1%;2010年全市5个省级园区共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60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8.3%;全部园区企业实现增加值99.1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6.94%,同比增长36.7%,增速比全市23.8%高12.9个百分点。其中省级工业园区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为51.37亿元,市级工业园区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为47.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31%和41.36%。省级园区工业企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累计达到了27.8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近8.6个百分点,助推了邵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

  五是引资投资后劲逐显强劲。2010年投资额将突破600亿元,5年内累计完成投资可达1900亿,是“十五”时期全市完成投资额414亿元的4.6倍。全市有出口实绩的骨干企业达81家 ,产品远销104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6.53亿元,同比增长29.10%,其中外资2100美元,增长163%;内资165.1亿元,增长28.43%。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7.93亿元,同比增长57.3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73.71亿元,同比增长71.71%。内外资金的注入,推动了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来,随着“兴工强市”战略的提出,通过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投产。如湘窖酒业一期、云峰水泥、洞口雪峰水泥、隆回卷烟纸、邵东忆江南米业、李文食品、立得皮革;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如三一湖汽年产1.2万混凝土搅拌车项目、邵纺机、神风动力、维克液压、邵东玉柴、新印机等为龙头的制造业快速扩张;以湘窖酒业、九兴控股、雨润集团、宝庆肉联、湖南中宝、希望饲料等为龙头的加工业快速发展;以宝庆电厂、南山风电等为龙头的能源产业快速推进;以广信纸业、湘丰特纸等为龙头的造纸业快速壮大;粮油、生猪、果业、乳业、药业、竹业、烤烟等产业不断做大;华鹏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崀山申遗成功成为国家4A级景区;虎形山、南山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加快发展,结束了邵阳工业长时期的疲软状态,邵阳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六是民营工业逐显潜力。2005年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77亿元,完成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1.3%。到2010年底,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8亿元,完成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93.8%。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和其它经济等经济类型分别完成增加值11.7亿元、1.8亿元、138.65亿元、6.5亿元和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6.2%、28.5%、19.3%和18.8%。股份制经济总量最大且增长速度较高,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最大。2005年到2010年短短几年时间里,民营规模工业已经成为全市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增长群体,是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七是高新技术加速发展。邵阳高新企业2005年38个,2010年达到109个。高新总产值2010年为185.24亿元,增加值55.97亿元,销售收入173.24亿元;2010年出口1364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075%,年均增长64%。高新技术产品利税额22亿元,年均增长74%,R&D经费支出 4316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0.05%,提高到2010年的0.23%。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93亿元,利税9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21%、32%。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经省验收合格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7家。2010年围绕推进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植高新技术新型产业,不断壮大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制约邵阳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从邵阳市工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看,仍存在诸多制约邵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利因素,表现在中小企业发展滞后,轻工业未实现突破发展,园区建设缺乏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落后等,这些都是邵阳市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决定邵阳市是否能够紧跟脚步,走出一条符合邵阳市工业现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

  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还比较薄弱。2005年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每年都在增加,基础工作虽然每年都在发展进步,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产生波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距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尚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大。近几年的邵阳存货比一直居全省最低。目前,邵阳市存贷款比率还比较低,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虽然,银行多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但很多企业感到银行调息后,信贷控制更严了,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了,致使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使这些企业生产举步维艰,运转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工业园区特色不够突出。全市12个县市区仅5个省级工业园区,共聚集规模工业企业160家。2010年12月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仅24.4%。目前邵阳工业园区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依托专业特色吸引同行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的能力还不够强,同行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展虽然呈一定趋势,但主动性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大气候。

  四是信息化程度低科技创新差。目前邵阳市工业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粗放、低效的开发利用难以使资源的高投入获得相应的高产出;科技、人才建设落后,发展经济缺乏支撑力。邵阳市工业技术运用现状与现代工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人才少。

  五是企业优秀人才不足。邵阳市优秀企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不多,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专家型人才太少;二是缺乏领先行业的高科技人才。当前IT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技术含量高,有潜在的大市场,而邵阳市在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甚少;三是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缺乏。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上企业人才外流较多,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开发能力薄弱。

  四、未来五年蓄势待发仍需努力夯实

  “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已将过去,“十二五”的五年计划已经开始落笔。放眼邵阳未来5年,光荣与梦想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踏上新起点的邵阳,新的号角已经吹响,邵阳工业“十二五”经济要想蓄势待发,要想在未来五年充满活力,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栓心留人的和谐发展的内外环境务必要营造好。要按照制定的“十二五”目标,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审时度势,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的法规性政策文件,努力营造好栓心留人的和谐发展的内外环境,给区域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创造出合理的竞争平台。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环境有“倍增效应”和“裂变效应”,走掉一个企业,可能十个企业不敢来投资;留住一个企业家,可能引来十个甚至一百个企业家。所以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衔接,对项目的审批、建设、投产等事项,做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这个平台,定期向各大企业、相关部门及有关专业人士通报全市工业发展情况,研究全市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工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二是工业项目推进工作的力度务必要狠抓。项目推进慢是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工业投资的不足就会导致邵阳市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此,要加快狠抓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的步伐,靠大型新建工业企业或工业项目来拉动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每年虽然有新增的企业,但基本是些很小规模的企业,对我市工业经济根本形不成拉动作用,使得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抓好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的储备、推进,是邵阳市工业经济走出当前困境,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要全面准确把握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增强经济运行工作的及时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狠抓工业项目推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产业园区布局务必要提前规划好。邵阳市的园区建设要围绕区域优势来布局园区。一要把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集聚、集群、集约。二要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定规模。三要搞好生态休闲园区,整体规划,整体打造。突出围绕这三个类型加快布局园区。用园区的发展建设来推进县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城乡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各级要统一思想,精诚团结,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认真对待发展中的困难。用积极的、综合的和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民间个人、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兴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不断改善园区基础条件,全面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在园区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落实节能、环评等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确保入驻项目质量,为“十二五”的工作开好局。

  四是符合邵阳特色的新型工业格局务必要加快构建好。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资源和市场资源等比较优势,下大力气优先培育一批优势工业企业,才能取得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才能推动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结合邵阳市实际情况,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依托邵阳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基地。要以大型企业为龙头,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尽快实现出口创汇。要以大规上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强势经济。只要积极引导,善于开发,善于集聚各种发展要素,一样能够做起来,做成大产业。要利用各方面可依托的优势资源,在初步形成的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上,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产业聚集发展,构建邵阳市新型工业格局。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