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764.1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32.07万,占70.36%。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3.71亿元,占GDP的比重23.78%。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作为粮食主产地的邵阳能否承载得起“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责任,在连续六年粮食增产的前提下,为国家粮食发展稳步增产作出应有的贡献?近日,我们就如何稳步发展邵阳粮食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并与邵阳农口部门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探讨,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一、邵阳粮食生产的现状
多年来,邵阳市粮食作物总产量均在全省前五名,其中,2010年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321万吨,占全省10.05%,居全省第三位,略低于常德和衡阳,播种面积551.67千公顷, 占全省11.12%,是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05.78千公顷的68.46%,也排全省第三位。邵阳市下辖八县一市中有七个县(市)是全国“产粮大县”,五个县(市)被纳入“全国优质粮工程大县”。
从邵阳的粮食生产发展来看,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26.07千公顷和262.77万吨,占粮食作物的77.23%和81.78%,其次是由于地理环境优势,我市玉米生产发展较快, 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67.1千公顷和38.32万吨,占粮食作物的12.16%和11.93%。
从粮食生产发展区域来看,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的有邵阳县、隆回县、武冈市、邵东县、洞口县,粮食作物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的有新邵县和新宁县。其中,双季稻发展较好的有洞口县、邵阳县、邵东县、武冈市,玉米发展较好的有武冈市,邵阳县、新宁县、新邵县、邵东县。
二、今年邵阳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
1、工作部署提早。去年12月邵阳市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对全市的粮食生产情况进行部署。 12月30日,市委政府召开全市历史上首个双季稻生产工作会议,12个县市区长、分管农业的常委、农业局长以及全市53个双季稻主产区乡镇党委书记(乡长)一起研究2011年粮食生产工作,确定今年粮食生产目标,谋划发展粮食的方法措施。3月初市政府组织三个督查组对全市双季稻生产部署和15万亩双季稻扩面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地查看21个乡镇、46个村、108户农户,并对检查情况进行同胞。各县市取也积极行动,建立奖励和考核机制,春节前召开粮食生产会议,迅速把中央、省、市粮食安全生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乡镇、村和农户,3月15日全市粮食生产和双季稻扩面工作部署到位。
2、行政推动力度加大。今年各级领导对粮食生产不敢松懈。各县市区均与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状,实行粮食生产“一票否决”。早稻播种期间,各地开展声势浩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动农民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各级主要领导深入双季稻主产区专题调研粮食生产,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农业、水利等部门干部都驻村入户现场粮食生产,逐田垄逐丘块落实粮食种植任务。
3、粮食生产投入增加。邵阳市本级2011年增加农业经费100万元,增加粮食奖励基金50万元。隆回县增加200万元粮食生产发展资金和300万元的双季稻县级办点示范资金,各双季稻示范乡镇安排相应配套资金255万元,共计755万元。双季稻种子由县政府统一提供,翻耕每亩补助80元、专业防治每亩补助40元。武冈市安排600万元专项用于粮食生产奖励、高产示范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稻扩双和遭到生产工作竞赛。新宁县财政预算安排双季稻生产400万元,重点用于双季稻高产创建、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并在农业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双季稻种植区倾斜。双清区对种植双季稻的农户每亩奖励120元。
4、发展生产的措施更给力。一是办点示范带动。全市7个产粮大县均确定了2个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的办点地点,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动员农户种植双季稻,全力以赴抓落实,所有示范片免费提供种子。邵东县为保证万亩片集中连片,对“钉子村”采取集中育秧。武冈市对示范点万亩片采取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四统一”办点模式。二是培育种植大户拉动。加大项目扶植力度,财政实行以奖代投的办法,对粮食种植大户晒场硬化和农用设备购买给予补贴。对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各县都给予重奖。通过培育粮食种植大户,带动土地流转,促进耕地消荒。三是建立对接平台。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配方肥生产产家及银信部门的协调和衔接,帮助建立种粮大户、粮油企业、银信部门的对接平台。
三、制约邵阳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1、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种粮补贴也不断增加,今年综合补贴达到130元/亩。但粮补发放方式不够科学,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益,再加上农资、化肥、种子价格的连年上涨,农民种粮越来越不划算,突出表现比较效益太低。一是种植粮食比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低。据调查,2010年双季稻产值为1284.7元/亩,含劳力成本799.2元/亩,收益仅为485.5元/亩,而种植西瓜的收益为2683元/亩、辣椒的收益为3256元/亩,分别是种植双季稻的5.46倍和6.7倍。二是种粮比务工效益低。目前,城市的苦力活比较好找,农民进城打小工一天的工资一般是80-100元/天,如果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工作还要高于100元/天。而种粮不仅收效低,而且时间长,操心多,遇上自然灾害还要亏本。
2、地势和气候弱,农民种粮成本偏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腹地,三年两旱。据气象部门统计,1950-2005年的56年中,全市共发生大旱19年,中旱20年,小旱10年,基本无旱年只有7年,仅占12.5%且全市的稻田大多分布于丘冈地带,无水田多,据国土部门2008年统计资料表明:邵阳市592.63万亩耕地面积中,有旱地158.24万亩,占26.7%,望天田45.53万亩,占7.68%。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少,分田到户后,田块被切割,田块小,田坎窄,机械化难度加大,全市适合于中小机械化作业的稻田还不到一半。农田机耕道不配套,机收机插率低,农民种粮成本较其他地区成本高。
3、水利设施历史欠帐多,粮食综合能力减弱。全市现有1246座各类型水库中,水库病险率达70.5%。近年来,虽然治理了一批险病库,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治理的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灌区渠系不配套,服务功能退化,灌溉效益呈衰减趋势。由于水利设施滞后,农业抗灾能力减弱。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及水土流失等原因,突然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严重。粮食综合能力减弱。
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粮食生产缺乏后劲。据统计:邵阳市农村劳动力474.15万人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33.74万人,占28.21%。由于外出打工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人,他们缺乏接受新农业技术的水平,更没有改进农业技术的能力,完全靠传统的方式和经验种田,家庭经营也只满足于自给自足,导致农民需要精耕细作的粮食生产变成粗放型管理,粮食亩产不高,农户水稻双季改单季倾向多。
四、邵阳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1、资源优势。邵阳市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数量全省第一,耕地面积数量全省第二,其中:水田数量全省第三,旱地全省第二。根据邵阳农民耕种习惯,水田基本上都种植水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近年来由于湘窖酒业的生产需要,在部分县区发展高梁订单生产。历史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邵阳的支柱产业。
2、政策优势。邵阳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以发展优质稻、超级稻、杂交玉米为重点,坚持行政推动和示范带动,坚持把粮食生产做强做大。今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优先安排产粮大县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抗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山丘地区小水窖、小水池、少塘坝、小水渠等工程建设等。邵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湘西大开发范围,又是产粮区,具有明显政策受惠优势。
3、技术优势。在邵阳,无论是农民还农业技术部门,都有着丰富的种粮经验。我市绥宁县是全国粮食制种基地。近年来,农业部在邵阳市建立了水稻高产创建片,袁隆平院士在邵阳有多个水稻试验基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市有一批粮食生产经营大户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将带动当地的粮食生产发展。
五、稳步发展邵阳粮食生产几点建议
1、推动土地集中经营,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应。土地集中经营,让土地、资本、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优化组合,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利用农业资本投入,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生态农业技术管理,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应,提高粮食生产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我们调查邵阳县谷洲镇鸟山村土地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后,大面积种植高中档优质稻,实行“稻、稻、油”种植模式,产量、品质、价格有了较大提升,每百公斤稻谷价提高230元,生产成本每亩降低139元。发展粮食生产,就是要创新土地经营权机制,鼓励农民通过租赁、转包、托管、入股、互换等形式将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一些种粮能手和粮食经营大户手中,集中连片经营,长期投资,规模经营,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2、完善粮食生产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鼓励农户自发地建立各类粮食生产协会,专业合作化组织,实行集团采购和集约经营,降能节支,增产增收。健全完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种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销售、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3、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粮食保障水平。重点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投入,支持主产区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以土地整理、田间灌排设施、机耕道路为主的标准化粮田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粮田面积。要抓住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聚焦,项目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的有利时机,抓紧落实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公开透明的粮食收购监督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
4、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一是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通过资金、信贷、项目等引导有资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积极投入粮食生产领域。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普及科学新技术,提高农民种粮水平。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肖曼辉 李永明 苏利亚 林少伟]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