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撬动融资“魔力” 助力产业升级

来源: 时间: 2011-06-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社会融资,既包括银行业,也包含民间资本,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作用力巨大,无可比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带动物资流,带动生产要素的聚集。金融与经济具有互补性,金融业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标志,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邵阳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和扶持。

  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否给力?存在的问题与阻力何在?为了全面把握邵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最近,邵阳县统计局组织力量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全县金融部门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走访了银行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企业业主及相关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对近三年来社会融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性、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以助有效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两型四化”社会的融资“瓶颈”,有效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邵阳县金融行业的结构特征与运行现状

  除政府国债项目投资和民间资本外,银行是社会融资的主流部门和重要渠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邵阳县目前现有金融机构6个,其中商业银行4家、政策性银行1家、其他金融机构1家;股份合作制银行5家、国有独资银行1家;属法人型金融机构4家,非法人型金融机构2家。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经营方向略有差异。6家金融机构中,面向农村和城镇大众的5家,占83%;1家业务主要经营方向为特殊的行业,即粮食和棉花生产,占17%。同时,建设银行除了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的共性外,经营方向侧重点为城市大中型项目和城市建设工程。

  二是经营范围和方式各具特色。据调查,分别具有单位结算业务、对公存款业务、中间业务三大功能的6家,占100%;另经营企业融资业务的2家,占33.3%;经营票据业务的3家,占50%。经营方式中,开设银行卡业务的5家,占83.3%;开设ATM业务的5家,占83.3%;开设理财业务的5家,占83.3%;开设代扣代缴业务的4家,占66.7%;开设商银通业务的4家,占66.7%。

  三是经营网点偏少。全县6大金融机构,共设营业网点61个营业网点。营业网点少,且分布不均。信用联社在全县设立29个信用社或营业部,基本上覆盖全县各乡镇。农业银行共设立8个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和6个镇。其他金融机构分别只有1至2个营业网点,且全部在县城。由于布局不合理,服务网点,既不便于服务对象办理业务,也增加了服务对象的成本。

  二、社会融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分析

  金融与融资,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就是跨越时间及空间的财富的流动,以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旦撬动它的“魔力”,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近年来,邵阳县不断健全资本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业为主体的融资市场作用,挖掘出社会融资的潜能,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活力。通过对2008年以来全县社会融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效益分析与比较,凸现出四大亮点。

  (一)金融业存款与经济同步增长。

  2008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呈阶梯状递增,与经济发展齐头迸进,稳步增长。2008年至2010年,全县银行存款余额分别为515238万元、616926万元、736160万元,年均增长19.53%。其中存款额增长速度最快是县工商银行,从2008年的72118万元,激增到2010年的111163万元,年均24.15%;存款额总量增长最大的是县信用联社,从2008年的170099万元,猛增到2010年的242642万元,3年间净增72543万元。2010年,全县各专业银行存款出现递增加速的良好局面。全县各专业银行共有各项存款736162万元,比年初净增121902万元,增长20%,其中:信用联社242642万元,比年初净增42972万元;工商银行111163万元,比年初增长17534万元,农业银行172069万元,比年初增长24855万元,建设银行50883万元,比年初增长8031万元,邮储银行151330万元,比年初增长28775万元,农发行8075万元,比年初减少265万元。公存款162681万元,占存款总额的22.1%,其中:信用联社39498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24.3%,工行53968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33.2%,农行32372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19.9%,建行17362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10.7%,邮储银行11406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7%,农发行8075万元,占公存款总额的4.9%。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县域经济良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08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08年至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471882万元跃至652602万元,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2.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8%。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优化,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6:29:38,2010年三次产业调整为27.9:36.7:35.4。第一产业下降了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二)银行扶持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大。

  经济发展需要借力融资,产业化项目需要金融扶持。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强化协调,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机制,拓展金融市场,出台了《邵阳县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暂行办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是贷款总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要主要金融机构贷款123997万元,2010年贷款达169698万元,年均增长17%。其中2010年各专业银行的贷款净增额合计为人民币4.5亿元,其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5亿元,工商银行1亿元,农业银行0.8亿元,建设银行0.5亿元,邮政储蓄银行0.4亿元,农业发展银行0.3亿元。各专业银行对工业企业、农业和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给力产业转型升级。全县主要专业银行2008年对工业企业贷款5100万元,其中对县“小巨人工程”企业贷款500万元,2010年工业贷款7158万元,对“小巨人工程”企业贷款1138万元,分别年均增长18.3%、50.86%。2008年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贷款4300万元,2010年15128万元,年均增长87.6%;2008年对住房贷款2082万元,2010年4813万元,年均增长52%;2008年对农业贷款55586万元,对烟叶生产贷款108万元,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1180万元,对油茶生产贷款634万元,对牲猪生产贷款1845万元,2010年分别为83300万元,425万元,2157万元,1014万元,250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2.4%、98.5%、35.2%、26.4%、16.4%。

  二是架通银企合作桥梁。近年来,邵阳县积极与银信部门沟通,加大协调力度。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每年举办一次银企洽谈会,举办“金融与企业共谋发展沙龙”,邀请市、县银信部门与县内重点企业老板一起座谈和签约。2010年3月,在银企洽谈会上,共签约31个,金额10.2亿元。正式履约的项目18个,金额59300万元。其中农业银行48600万元,农业发展银行3100万元,信用联社2700万元,邮政银行1900万元,工商银行1500万元,建设银行1500万元。银信部门的鼎力支持,既为企业的发展“雪中送炭”,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锦上添花”。

  金融是“助力器”和“催化剂”。社会融资的“魔力”是无穷的,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邵阳县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主攻方向,想千方尽百计,破解社会融资难题,依托国家资金扶持、金融机构支持和民间资金相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被列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县,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94.68万亩,总产量40013.89万公斤,今年有望突破100万亩。2008年国家林业部确定我县为全国油茶基地建设示范县,2009年邵阳县被冠名“中国茶油之都”,以21个乡镇连片发展的油茶林面积至今达49.6万亩,其中低改8.1万亩,新造4.4万亩。以年出栏500头以上的416个规模养殖场为骨干的生猪生产,早在2007年出栏生猪就达97.6万头,2010出栏达101.2万头,被列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以河伯、塘田市、金称市、白仓等6个乡镇为重点的烤烟生产,2009年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烟叶销售达10.2万担,实现上交税收1380万元。2009年,投资13亿元、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的南方水泥集团谷洲水泥厂正式点火生产,填补了邵阳县无大工业的“空白”。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

  近年来,邵阳县委县政府根据《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决议》的规定,按照“健全机构、落实考核、着力征集、培育资信、着眼应用、大力宣传”的思路,重点抓好“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信用示范县、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清收不良贷款。2010年在全县范围内加大对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信、财政、房改、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到逾期欠款的清收力度。全年共收回逾期借款136笔,本金1113728元,利息276242,合计1389970元,其中:信用联社86笔,金额960622元,农业银行18笔,金额93238元,建设银行1笔,金额198000元,邮政储蓄银行3笔,金额34000元,工商银行2笔,金额13226元,住房中心26笔,金额90884元。二是维护经济金融安全运行。为查清非法集资现状,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邵阳县一直握紧拳头不放松,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牵头开展全县非法集资风险排查。不断规范社会融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不受侵害,减少社会资本市场风险。

  三、社会融资的难题与症结剖析

  一是信贷规模小,存贷比过低,不良资产率高。2010年全年新增贷款只有28404万元,其中:工业、基建、重点项目贷款中,上千万的贷款只有7笔。全县六个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均低,平均存量存贷比为23.1%,增量存贷比为22.6%,与行业标准允许值70%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全县不良资产高达31207万元,不良率达18.4%。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全县只要两家银行有贷款审批权(信用联社900万,农业银行200万),其他商业银行无贷款权,发放贷款需要层层审批,贷款周期较长。银企信息不对称也是主要因素,企业对银行的贷款政策了解极其有限,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以及信用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银企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现象。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亟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尚有相当一部分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存在着“敢借、敢用、敢不还”的赖债思想。特别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欠款,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强调“新官不理旧事”,给这部分贷款的清收、对账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还有一些长期外出不在家的借款人,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催贷经常找不到对象,处于失管状况,多年落实不了债权,已失去诉讼时效。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各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惜贷、怕贷的思想,银行之间揽储和信贷方面存在无序竞争,各种信息未能实现有效共享。

  四是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只有县信用联社在各乡镇设立办事机构,却承担着涉农、社保,民政、农合等资金的发放,工作难度大。银行转型业务快,部分银行的员工业务能力和业务处理能急需提高;部分银行业务人员没有树立“客户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建议与对策

  1、继续鼓励社会融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融资的活力,确保银行贷款营销和企业融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充分发挥专业银行信用部门的主体作用,找准银行信用部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促动银行信用部门主动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定好位,当好主角,唱好经济发展主旋律。二要落实激励机制。按业绩评功过,谁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就重奖谁。鼓励银行信用部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大局高度,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要加快民间资本跟进。坚持依法管理原则,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力。

  2、全面启动农商行组建改革工作。当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旋律。站在县域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在年底挂牌开业,真正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和作用。

  3、继续加强诚信教育,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加大非银行信息征集力度,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系统的内容;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为每个有贷农户建立起信用档案;推进公务员个人信用信息建设,将公务员个人信用信息录入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系统;全面征集企业信用信息。第二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加大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的使用力度;加大负面信息披露力度;引导市场主体积极使用信用信息防范信用风险;引导商业企业运用信用信息扩大信用销售,防范信用风险。第三加大信用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征信知识进农户、进校园活动;开展企业征信宣传月活动;在公务员培训课程中加入信用知识内容;在金融行业开展征信知识普及考试,推广征信短信提醒工作。第四,大力清收不良贷款。2011年应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加大对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信、财政、房改、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到逾期欠款的清收力度。

  4、扩大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和吸引各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民营和权力银行。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不正当竞争调查处理机制。争取人民银行支持,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县支行。为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统一管理和服务协调,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应加大县金融办工作职能。县金融办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进落实我县有关金融工作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拟定我县金融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建议;引进金融机构和人才,协调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协调推进我县重要公共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工作;协助配合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行业自律。

  5、加强网点建设,完善和提高服务功能,满足市场需求。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环境、客户资源、目前网点布局等具体情况,狠抓网点建设和资源整合,特别是农村网点建设,强化渠道分流能力,提升服务品位,延伸营销平台,加快网点调整建设和经营发展步伐。通过加快网点扩容提质改造、调整优化布局,着力提升网点核心竞争能力,努力将网点建成一流银行,以达到不断提高网点对金融客户的管理能力和整体营销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渠道竞争能力,稳步提高金融业务的经营效益。

  6、大力提高存贷比例。以行业标准允许值70%为参照,结合本县实际情况,2011年,存贷比例应达35%。

  7、大力推广保险品种,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各保险机构要按照“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思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拓宽保险覆盖率,加快农村保险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扎实推进全县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刘扬]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