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工业经济亮点频显 赶超步伐仍需加快

来源: 时间: 2011-11-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年初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富民强市”和优化经济环境作为邵阳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产业结构日显优化,工业生产的潜力得到较好发挥,工业生产亮点颇显。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总量达到681.5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0.0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完成263.97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完成230.72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完成237.52亿元,增长13.6 %。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86.82 亿元,同比增长21.4%。产品销售形势良好,实现销售产值631.75亿元,增长44.6%。

  一、主要特点

  (一)规模工业生产平稳运行。三季度,邵阳工业生产克服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需求减弱和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规模工业生产平稳发展。虽然比1-2月、1-3月和1-4月分别低4.5个、3.8个和2.8个

  百分点,但比1-5月、1-6月、1-7月、1-8月分别高0.3个、0.2个、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虽然有起伏,但仍处在平稳增长区间。36个中类行业中有33个种类行业全部实现平稳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累计超10亿元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分别为15.83亿元、13.19亿元、13.15亿元、12.88亿元、11.29亿元、11.12亿元、11.03亿元和10.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2%、17%、16 %、15.1%、46.7%、21%、11.7%和39.1%。446家重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0.7亿元、301家轻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为20.1%、23.3%。全市规模以上大中型、小型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6.2亿元和150.7亿元,分别增长17.3%和22.4%。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68.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90.3%,同比增长22.1%,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二)工业企业规模逐渐壮大。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增加,提升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水平,而且壮大了全市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有力地带动了邵阳市工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推动了邵阳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全市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工业企业个数总量逐步增多。目前,邵阳市全部工业企业的户数由“十一.五”的4682户增加到5894户,产值过亿的企业由15家增加到190多家。二是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增多。截止9月,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747个,比年初递增了2个。三是“大个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邵阳市以往只有1家大型企业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经过省对大中型企业划型,邵阳市的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四家升格为大型企业;有35家小型企业升格为中型企业,由以往的44家增加到79家。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年初以来,邵阳市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得到加快,加大了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八个优势产业的指导力度。9月底,八个优势产业共累计完成增加值98.8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2.9%。其中,高加工度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同比增长24.6%,比全市平均水平快3.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6.7%;高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9.9亿元,增长32.4%,比全市平均水平快1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3%;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3.2亿元,增长9.6%,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7.8%。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集中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扶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效应凸显,引进了三一湖汽、恒天九五重工、维克液压、恒远资江水电、汽附一厂、大地机械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已经起步,引进雪峰种业、飞力格科技、富民色素等一批企业正在加快建设。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成效明显。1-9月,全市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2.1亿元,同比增长42.4%;实现利税46.1亿元,同比增长69.8%;实现利润21.9亿元,增长5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9.44,同比提高58.18个百分点。

  (四)产业园区条件的改善助推邵阳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园区基本实现了规划布局科学化、基础设施合理化、标准厂房规模化、管理服务体系化、招商引资秩序化,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趋增强,宝庆科技工业园条件的改善助推邵阳工业快速发展。2011年是园区的“招商引资年”,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传统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球十大制鞋企业之一的九兴控股已签合同,合隆国际、阳光发制品意向入园。九兴控股投资7000万美元,在园区内新建年产600万双耐克成品鞋及自主品牌鞋为主的产业园。截止9月份,邵阳市共对接项目100余个,新登记在册的客户180余人,确定意向入园企业16家,共引进恒天九五、九兴控股、维克液压等项目8个,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园区已有6条道路竣工通车、里程50公里,在建道路7条、里程60公里,“三横十纵”的主要交通路网陆续拉通,总投资2.018亿元管网覆盖园区。全市5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54家规模工业企业共实现增加值51.0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7.34%,增加值同比增长21.7 %,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发展能力有效提升,2011年9月,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1.69亿元,同比增长42.3%,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8%;实现利润总额5.48亿元,同比增长71.1%,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25%,实缴利税总额12.22亿元,增长73.5%,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6.5%。

  (五)人力资源激发邵阳经济增长的优势和潜力。邵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丰富,2010年底,邵阳人口 达793.97 万人,为湖南之最;非农人口总数127.39万人,农业人口总数666.58万人。据调查,邵阳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很难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民营工业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2005年到2010年底,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分别为97591人、101614人、109228人、120937人、130913人和133276人,截止2011年9月底,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12.7万多人,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人力资源不再是脱贫致富的负担,而是经济增长的现实优势和潜力所在。

  (六)旅游经济给邵阳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邵阳有着丰富的旅游圣地:有国家级自然遗产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洞、法相岩、云山、虎形山、花瑶、黄桑、南山,国家地质公园崀山、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武冈、国家森林公园龙山、舜华山、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等名胜古迹。2006年至2010年期间,市财政共投入旅游发展资金180万元,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经费40万元,共完成旅游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进外资11.7亿元。目前,邵阳市共有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4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崀山为4A级景区,高洲温泉、武冈云山为3A级景区,白水洞为2A级景区;旅游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3星级9家;旅行社3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红色旅游景点12处,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随着新宁崀山申遗成功一周年,崀山景区迎来游客高峰,国庆假期共接待旅客21.6万人次。邵阳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1%。众多的外来游客看中了邵阳丰富的资源优势,纷纷加大了邵阳工业的投资和入驻,实现与周边重要经济区域的无缝对接,给邵阳的工业发展空间带来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机,力促机械、冶金、食品、纺织、医化、建材、造纸、能源等优势产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全国500强企业中有三一重工、国电集团、大唐发电、华泽集团等20余家落户邵阳。

  二、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困难与挑战

  尽管当前邵阳规模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生产仍有起伏。邵阳长期以来形成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企业的产品多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利润空间狭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前邵阳规模工业发展虽然平稳,但随着国际大环境和市场产品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邵阳规模工业生产增长起伏不断,年初至今,邵阳规模工业的增速都在20%至25%之间呈波浪式起伏,工业发展赶超步伐还需加快。

  (二)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邵阳市工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由于受到地方财力限制,致使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非常有限。现有工业企业多数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信用程度低,升级转型能力弱,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由于银企关系不顺,银行利息提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有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级扶贫县3个、省级扶贫县2个。近几年的存货比一直居全省最低,存贷款比率还比较低,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虽然,银行多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但很多企业感到银行调息后,信贷控制更严了,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了,致使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使生产举步维艰,运转面临较大压力。

  (三)工业经济影响力难以扩大。纵向对比,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扩张,但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全市工业经济影响力还较小。全省有大中型企业1526家,其中全省大型工业企业147家,中型工业企业1379家。邵阳大中型企业只有83家,仅占全省的5.4%,邵阳大型企业四家,仅占全省的2.7%,分别比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娄底、常德、郴州、益阳少32家、17家、13家、10家、7家、6家、5家、5家和2家,与湘西持平,比永州、怀化分别只多1家;邵阳中型企业79家,仅占全省的5.7%,数量和工业化发展水平方面在全省仍不占优势,远落后于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娄底等市州同行业企业。除了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湖汽)、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外,产值在1-10亿的规模工业企业有188家。由于邵阳工业企业发展不均衡,管理粗放,部分企业仍然用家族管理的模式,缺乏谋划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导致有557家规模工业企业的产值均在亿元以下;“十二五”期间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工业生产投入引进大项目,邵阳工业经济就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对外的经济影响力就难以扩大。

  (四)制约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邵阳市工业人才不足,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工业企业,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工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工、熟练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管理、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开发能力更是落伍。所以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快速成长,进而会影响邵阳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原材料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三是对外来投资者吸引力还不强。据反映,偏高的土地价格已成为目前最制约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致使很多企业因征地成本高而舍弃,落户到外地,明显的差距严重削弱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四是工业集聚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目前,虽然产业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到位,个别还存在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招商引资和项目的入驻受到极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一些已入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谋求邵阳工业经济赶超步伐的思路与建议

  由于当前工业企业投资成本上升、物价高位运行、企业用工紧缺和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导致生产运行明显乏力,虽然目前工业生产一直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后几个月的工业生产的阻力依然存在,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各级应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进一步调整健全优化经济环境相应机构,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水平,加快邵阳赶超步伐,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各级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坚定工业发展强市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要充分认识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把邵阳由农业大市发展为工业大市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狠抓工业企业生产,加快发展步伐,使企业多出品牌精品,推动全市工业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把加快城区工业发展尽快纳入议事日程,结合邵阳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尽快制定和出台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来促进邵阳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布局的调控。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化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全市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切实把工业布局的调控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努力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布局的管理。要加强对工业进行综合协调和统筹规划,把对工业布局的管理和调控,作为一项重要职能确定下来。二是要调整工业布局。要针对一些企业的特点,该搬迁要搬迁,该改造的要改造。对可能搬迁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企业做好选址工作和搬迁改造方案的设计,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尽快实施搬迁改造;对可能转产的企业,要用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工业转型。其次要合理规划,有效整合,使“区属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劣势互补、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经济体。

  (三)要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步伐。要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良好的群聚效应,壮大产业规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经济发展的协同度、融合度。要对工业集聚区进行统一的规划,通盘考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加快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完善道路、水、电、气、暖和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按照“工业向集聚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聚、企业向集聚区集结”的原则要求,充分利用好省、市鼓励扶持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围绕全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建设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集聚区,并做好物流等配套项目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强化大项目引进力度。要敢于牺牲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制定和落实激励工业大项目引进的具有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项目的组织和策划,选好和包装好工业项目,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积极热情地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做到引进一个大项目,成长一户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产业集聚;要制定优惠政策,突出抓好现有骨干企业的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

  (五)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中小型企业不单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重要的政治工作。各级要加大科技兴市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近几年来,邵阳市中小型企业在加快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事关邵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事关就业等民生的大事,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各级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继续实施名牌发展战略,通过物质奖励和政策倾斜,大力扶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米风彪]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