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来源: 时间: 2011-11-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能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培育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为抓手,在深度上花气力,在广度上下功夫,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化解中小企业隔着困难和矛盾,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非公制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作用不断凸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GDP。1-9月,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高于同期GDP增速0.4个百分点。在全市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重6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二)一二三产业携手平稳增长。1-9月,三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分别为95.17亿元、228.28亿元和146.55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4%、18.1%和11.8%。三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87%、86.48%和61.7%。

  1、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增长。1-9月,全市各地依托本地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做精做优”的基本思路,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虽然今年遇到旱季,全市上下加大了抗旱力度,夏粮喜获丰收,秋粮长势良好,果业品质、产量均好,确保了第一产业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同时受去年养殖业,特别是养猪行业亏损,部分养殖户退出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生猪存栏明显减少,虽然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扶持,但目前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落后于二、三产业。

  2、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1-9月,股份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21.4%,股份制企业依然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21.4%。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8.6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健康有序扩张,为邵阳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新宁崀山申遗成功一周年,崀山景区迎来游客高峰,众多的外来游客看中了邵阳丰富的资源优势,纷纷加大了邵阳工业的投资和入驻,实现与周边重要经济区域的无缝对接,给邵阳的工业发展空间带来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机,全市旅游、文化、住宿餐饮、零售贸易、交通等产业增势明显。截止10月底,国庆假期共接待旅客21.6万人次。邵阳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1%。邵阳旅游经济对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前三季度,全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其他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成为财税增收的重要来源。1-9月,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2.24%;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了68.87%。

  (四)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邵阳目前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很难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不但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持续增长,成为邵阳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1-9月,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12.7万多人、规模以下工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9.5万人、建筑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4.4万人,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五)城镇非公有投资快速增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非公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利支撑。1-9月,城镇非公有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32亿元,同比增长37.9%,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3%。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众多领域发展,并逐步扩展到交通运输、电力生产、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

  (六)配套型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扩张。邵阳市从强化领导,政策扶持,营造氛围等多方入手,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推动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已遍及邵阳社会各行各业,向族群化、集约化趋势发展,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已成为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以来,全市各地围绕大企业、大项目,依托全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配套工业经济,催生了一大批配套型非公有制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配套型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不仅使区域经济结构得到改善,而且还带动了地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企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凭借自己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把握,依托全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大企业和人才聚集的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创造了许多成绩。1-9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1.6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24%,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市专利授权量425项,同比增长35.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43.9%;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前三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看,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难度加大。一方面,今年以来受生产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因素影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邵阳市贫困县较多,工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一方面受资金限制,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受通货膨胀影响,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如钢板从最低每吨3000多元涨到每吨6000多元,铜由每吨27500元涨到了68000元,致使企业的毛利率由40%下降到25%。由此带来民营企业利息支出明显增大,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直接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资金紧缺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邵阳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成长型企业较少,而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同时存在着大量的 “微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潜力、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近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在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扩大,但企业资金紧缺成为全市大部分非公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规模小、实力弱。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以个体经营户居多,且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能进入全省前几位的企业少。个体经营户虽然在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多为夫妻店、小作坊,获利和纳税少,发展能力低,壮大速度慢。

  (四)区域分布不均衡,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由于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区域中心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各县市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目前,全市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产品更新缓慢,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融资渠道狭窄,直接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融资难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一方面由于民间借贷造成了许多经济纠纷,亲朋好友的钱越来越难借;另一方面银行逐步实行商业化运作,信贷越来越倾向于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对中小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则慎之又慎,融资难仍然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

  (六)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影响非公有制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是全省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多还停留在“家族式”模式中,企业管理随意、粗放,缺乏制度和规范。二是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引进、管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员工收入相对偏低,社会保障落实不够,留不住人才。另外,非公有制企业用人流动性很大,形成不了人才优势。

  三、对策及建议

  2011年是邵阳市“十二五”开局年,新的形势和任务给邵阳非公有制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仍存隐忧。邵阳非公有制企业要想在项目建设上取得较大突破,就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邵阳、效益邵阳”为主线,正确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全市各级应深刻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切实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在指导思想上,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在重要位置,抓住不放,抓出成效;在整体布局上,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调整结构中,应围绕政策,发挥本地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并举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二、三产业。

  二是要加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贷款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破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题。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分成”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贷款担保机构建设,努力实现财政、金融、企业的“共赢”格局。

  三是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相对较少。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要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要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根据企业规模和其发展潜力区别对待,简化贷款手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企业要提高信誉度,使银企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政府部门要积极争取并合理利用各项专项资金,多渠道多方式有效缓解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的经费投入,帮助企业主动申报立项创新项目和科技项目,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争取上级配套经费的支持,便于扶持和保护民企品牌,引导、鼓励民营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

  五是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名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走出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三是积极倡导非公有制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自觉维护劳动用工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实提供统计资料,鼓励企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