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邵阳市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富民强市”发展战略,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加大工业投入,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企业生产亮点纷呈,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企业生产成效可圈可点,实现了“十二五”工业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实现工业增加值294.13亿元,同比增长22.0%。
一、开局之年工业企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工业企业规模逐渐壮大。2011,市委市政府带领邵阳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变,工业企业生产亮点纷呈,“成绩单”足以让人精神振奋。一是工业企业个数增多。截止12月,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749个,比年初递增了4个。二是产值过亿规模企业增多。目前,产值过亿的企业有350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有6家,产值5亿元到10亿元的有15家,产值1亿元到5亿元的有329家。三是“大个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邵阳市以往只有1家大型企业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邵阳市的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和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三家升格为大型企业;有35家小型企业升格为中型企业,由以往的44家增加到79家。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增加,提升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壮大了全市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有力地带动了邵阳市工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邵阳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二)行业发展态势逐步提升。2011年,邵阳市在有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狠抓规模企业中的骨干行业,巩固了整体经济发展形势,保持了全市经济发展持续稳步提高。在邵阳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不同程度增长,超20亿元的有2个,超10亿的有13个,超5亿的有21个。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速度,增长速度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8.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6.2%)、非金属矿采选业(40.1%)。
(三)非公有制经济助推作用增强。2011年底,685家非公有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9.3亿元,同比增长29.2%,高出全市工业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依然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领头羊,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0.7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他类型经济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9.5亿元,同比增长2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9亿元,同比增长24.3%。股份制经济总量最大且增长速度较高,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最大。民营规模工业已经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全市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增长群体,非公有制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健康有序扩张,为邵阳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轻重工业生产并驾齐驱。邵阳市的轻重工业生产并驾齐驱,都较为快速增长,不同程度支撑邵阳工业经济的发展。下半年以来,轻工业发展速度一直在21%-25%,到12月份,轻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比重工业高出了5.7个百分点;重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总量占规模工业的58.7%,同比增长19.7%;累计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1.4亿元,总量占规模工业的41.3%,同比增长25.4%。
(五)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全市5个省级园区共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56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20.8%。全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9.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7.1%,同比增长26.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已成为邵阳市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六)龙头骨干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显增强。2011年,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湖南省邵东县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和新邵辰州锑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政府政策扶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成为邵阳龙头骨干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这些企业的社会地位逐渐凸现,在解决城镇劳动就业,安置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业经济对增加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后劲,保持了社会稳定,加快了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进程,对社会的贡献大,地位凸显。
(七)小型企业逐显强硬活力。2011年,一批小型企业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司经营形势转好。全市711家小型企业,占到全市规模工业94.9%。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39.9亿元,同比增长23.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小型企业是邵阳市规模工业最具活力的企业,小型企业生命力将蓬勃发展。
(八)技改力度的加大提升了工业经济整体水平。2011年,邵阳市在技改资金的引导下,各类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聚集,促进了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工业发展素质。近年来,邵阳市认真贯彻“保增长、抓项目、调结构、促和谐、强基础”方针,不断调整思路,坚持外抓项目,内驱技改,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大推动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改力度。截止2011年,工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18.2%。一些企业从不同地区、不同渠道引进了新项目,工业技术改造累计投资113.48亿元,同比增长15.2%,拓宽投资和就业渠道,提升了邵阳市的工业发展水平。
二、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企业亏损较多。从调查来看,邵阳市贫困县较多,工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一方面受资金限制,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受通货膨胀影响,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原材料上涨和资金周转难融资难等诸多因素,一些企业不得不关闭停产。2011年,74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26家亏损,其中中型企业亏损6家,小型企业亏损20家。
二是大、中型企业规模小而少。在749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4户,占全省147家大型企业的2.7%;中型企业79户占全省1379家中型企业的5.7%,而小型企业有666户。横向比,邵阳大型企业远比长沙36家、株洲21家、湘潭17家等市州少。纵向比,邵阳工业有了快速发展,2011年12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94.13亿元,总量只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8122.76亿元的3.6%,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略高于永州、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远低于其他兄弟市州。这与拥有全省1/9人口,1/10土地面积的邵阳来说极不相称。企业规模过小而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形成以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三是县(市区)差距明显。邵阳市现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163家(双清77家、大祥55家和北塔31家)、邵东县137家、新邵85家、隆回82家、洞口74家和绥宁60家。市区企业数占全市的21.8%、邵东为18.3%、新邵为11.3%、隆回为10.9%、洞口为9.9%和绥宁为8%;从县域企业来看,城步县12家、新宁县30家企业个数相对较少,分别占全市的1.6%和4%;从县域企业完成的规模工业总产值来看,城步、新宁和武冈三县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要低,分别为2%、3%和4%。市区企业数虽多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优势不强,本地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国内行业之间的竞争,根本谈不上在国际市场的行业竞争。县域规模工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和竹木加工为主,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偏小,标志性企业型希少。
四是企业资金周转面临困境。由于银企关系不顺,银行利息提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近几年的邵阳存货比一直居全省最低。目前,邵阳市存贷款比率还比较低,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虽然,银行多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但很多企业感到银行调息后,信贷控制更严了,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了,致使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使这些企业生产举步维艰,运转面临较大压力。
五是园区建设还有待发展。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园区建设,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而邵阳市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与兄弟市州相比,差距大。2011年底,园区工业的增加值累计实现79.8亿元,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7.1%。
三、建议与对策
一是要围绕战略部署营造好企业发展平台。2011年邵阳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市面貌有较大进步,企业生产蒸蒸日上。2012年,邵阳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紧中求活,好中求快,要贯彻落实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发展产业项目、基础项目和民生项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解加快工业发展的难题。继续制定有利于2012年企业发展生产的法规性政策文件,科学谋划好全年的工作,努力营造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和谐的内外环境和合理的竞争平台,全力以赴加快发展。
二是要切实制订并落实有关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矛盾较多,牵动面广,涉及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体制保证。各级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兴工强市”战略部署,将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竹木加工、纺织服装工业、造纸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七大行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把战略性新型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专门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综合配套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型产业和七大支柱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要多渠道的想方设法切实把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以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组建一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工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目前邵阳市企业小、散、弱,资源利用不合理,产品层次低,缺乏规模效益,竞争力及发展后劲不足的不利局面。要充分发挥邵阳现有四个大型企业在邵阳的发展优势,积极依托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湖南省邵东县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和新邵辰州锑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型骨干企业,鼓励小企业“傍大款”,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支柱工业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四是要全面提高工业园区项目的承载能力。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布局、综合配套、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细化功能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民间个人、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兴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不断改善园区基础条件,全面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在园区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落实节能、环评等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确保入驻项目质量。
五是要以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推进慢是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工业投资的不足就会导致邵阳市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各级要打破以往的固定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融资,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通过建立起企业、政府和银行之和谐,加快狠抓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的步伐,靠大型工业企业或工业项目来拉动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每年虽然有新增的企业,但基本是些很小规模的企业,对邵阳市工业经济根本形不成拉动作用。因此抓好大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是邵阳市工业经济走出当前困境,加快发展的关键。
六是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大招商推动大发展。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加大投入,靠国家项目资金太少,靠银行贷款太难,靠自身积累太慢,靠招商引资最好。要继续坚持依靠外力求发展的思路,切实把招商引资真正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开展产业嫁接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招商引资既要讲求资金的数量和规模,更要讲求引进项目的数量和效益,既要向外商推介项目,更要向投资者推介产业。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加快邵阳市传统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连带效应,真正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