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邵阳实施“四化两型”的战略部署和“富民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后发赶超步伐,工业生产得到有效启动和扩大,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邵阳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一)工业经济贡献明显。2011 年,邵阳经济总量达到907.23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83亿元,同比增长20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4.48%,同比提高1.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94.13亿元,同比增长22.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企业增长势头强劲。2011年,685家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9.3亿元,同比增长29.2%,高出全市规模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总量最大且增速较高,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最大,完成增加值200.7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他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69.5亿元,同比增长2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8.9亿元,同比增长24.3%。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邵阳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6.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0.9%,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1个和18.9个百分点。建材、食品、机械、冶金、能源、医药化工、造纸、纺织八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其中,建材、食品和机械三大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54亿元、150亿元和130亿元。能源城、汽车城和美酒城初具规模,宝庆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发电,三一湖汽产业园一期工程部分竣工投产,湘窖酒业二期工程1万吨浓香型酿酒车间正式出酒,邵阳纺机退城入园整体搬迁正在抓紧进行,九兴鞋业落户科技工业园,南山风电一期工程竣工发电,立得皮革、湘中制药、玉新药业等企业新基地基本建成。企业改制平稳推进,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8家,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300多家。
(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8.8亿元,同比增长48.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347.8点,同比提升73.1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76.9亿元,同比增长66.5%。其中,利润36.1亿元,同比增长67.7%。规模工业资产利税率达24.1%。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 16.7亿元,同比增长25.3%。
(五)科技创新力度日显增强。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13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3家企业纳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6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全市共获专利授权590件,同比增长43.6%,“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103.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达35.2%;
(六)骨干企业社会贡献逐渐凸显。2011年,三一汽车、湘窖酒业、亚华乳业、宝庆联纸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解决全市城镇劳动就业、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增加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八)工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2011年,全市引进外资达到1.4亿美元,增长27.9%;利用内资达到422.9亿元,增长16.4%。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3.9亿美元,增长32.8%。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3家,为年计划的254%,新增境外投资企业数和境外投资企业总数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完成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3.48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各种有利条件助推邵阳经济发展
(一)矿产资源丰富。邵阳市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煤、铁、锰、钨、锑等74 种矿藏分布在县区境内。矿藏地有 644 处,其中大型矿床 23 处,中型矿床 33 处,小型矿床 61 处。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品位高。如石膏矿远景储量 4.4 亿吨,工业储量 1.229 亿吨,储量、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优质石灰岩矿、大理石矿为省内优势矿种;硫铁矿、冰洲石矿、优质白云岩矿在省内享有盛名。煤矿工业储量 1.417 亿吨,远景储量 1.447 亿吨。
(二)产品资源明显。邵阳有丰富的产品资源(高等植物产品有 245 科, 792 属, 2826 种)。长期盛产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产品,特别是松脂、玉兰片、白蜡、五倍子、山苍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产品行销省内外。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有江南有名的山地草原区,已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是全省的种畜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邵阳除盛产水稻、杂粮外,经济作物有宝庆苡米、陡岭烟叶、龙牙百合、武冈铜鹅、雪峰蜜桔、新宁脐橙、邵东黄花、隆回辣椒等久负盛名,蜚声省内外;传统土特产品种有茶叶、西瓜、黄豆、花生、生姜、大蒜、兰麻、蚕桑、甘蔗、药材等。柑桔、黄花菜、苡米等作物产量为全省之冠;烤烟产量居全省第二位。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区位优势独特。邵阳属国家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战略覆盖区,也是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心区域。近年来,邵阳交通条件快速改善,境内有洛湛、湘黔、娄邵 3 条铁路, 320 、 207 国道横贯全境,省道 217 线已全线改建为高等级公路,上瑞高速穿境而过,洞新、娄新、邵安、邵坪、包茂5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已发展成为湘中腹地新的交通枢纽,并跨入全国第二批交通枢纽城市。
(四)园区优势凸显。邵阳有邵东、新邵、武冈、洞口和北塔五个省级工业园区。五大园区初具规模,一批养殖、化工、矿产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部分传统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和建设步伐,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和聚集带。
三、制约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邵阳工业发展虽然平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大,但仍处于困难时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亏损较多。邵阳工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工业企业融资受到限制,做大做强难度较大。此外,受通货膨胀影响,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一些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停产。2011年,74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26家亏损,其中中型企业亏损6家,小型企业亏损20家。
(二)大中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市749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4户,占全省大型企业的2.7%;中型企业79户,占全省中型企业的5.7%;而小型企业有666户。邵阳大型企业远比长沙(36家)、株洲(21家)、湘潭(17家)等市州少。企业规模过小、大中型企业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难以形成以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三)县、市、区差距明显。邵阳现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163家)、邵东县(137家)、新邵(85家)、隆回(82家)、洞口(74家)和绥宁(60家),分别占全市的21.8%、18.3%、11.3%、10.9%、9.9%和8%;而城步县(12家)、新宁县(30家)企业数相对较少,分别只占全市的1.6%和4%。从规模工业总产值来看,城步、新宁和武冈三县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仅为2%、3%和4%。
(四)园区建设有待发展。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园区建设,是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而邵阳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与兄弟市州相比,差距大。2011年底,兄弟市州的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较大,长沙、株洲、益阳、湘潭、永州、郴州、岳阳和衡阳分别达到63.99%、52.75%、46.4%、44.41%、36.19%、34.65%、31.32%和30.2%;而邵阳园区工业的增加值累计实现79.8亿元,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7.1%,居全省第9位。
四、促进邵阳工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立足资源优势构建工业大发展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尽快实现出口创汇。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产业聚集发展,构建邵阳市新型工业格局。
(二)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衔接,对项目的审批、建设、投产等事项,做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向各大企业、相关部门及有关专业人士通报全市工业发展情况,研究全市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帮办制度,全力服务好重点企业和项目,努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三)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推进慢是邵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投资不足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要打破固定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融资,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步伐,抓好大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依托大型企业或项目来拉动邵阳工业经济发展。
(四)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企业发展的主心骨,是发展地方经济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要充分尊重和切实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着力造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努力创造企业家发挥才能、企业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企业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平台,真正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切实做到你投资我支持,你创业我服务,你困难我帮助,真正让企业家放心、放手、放胆发展,尽显身手、尽展才华。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继续坚持依靠外力求发展的思路,切实把招商引资真正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开展产业嫁接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加快邵阳传统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连带效应,真正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六)积极推进资源优化配置。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优质企业倾斜和集中,实现低成本扩张,高效率集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处理好资源开发与集约利用的关系,按照“优化配置、域内加工增值”的原则,扶持引导现有企业采取合作、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市内优势企业集中,切实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工业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好“企业经理人”培训。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赵景文 杨佳国 罗向阳 米凤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