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是邵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更是邵阳人民的强烈要求,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何发挥邵阳独特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战略是摆在邵阳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邵阳市紧紧《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邵阳经济后发赶超》这个课题,结合2011年邵阳市工业化发展状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仅供各级领导参考。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增长的良好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贡献明显、效益逐步提升、发展方式继续优化、创新能力增强、增长后劲较足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在全省考核评比中邵阳市排名第十一位,处于第三方阵,邵东县进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
一、邵阳2011年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共分十二大类,27个分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包涵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四个指标。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4.48%,得2.51分,全省排12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为1.78,得4.81分,居全省第11位;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为294.13亿元,得2.03分,居全省第11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2%,居全省第二,落后长沙0.5个百分点,得6.57分。
二是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及其增长率。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为166996万元,得 0.96分,居全省第12位,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同比增长25.3%,得5.93分,居全省第6位。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减百分点。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减百分点为73.5,得7.5分,居全省第三。
四是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011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12%,得3.5分,居全省第9位。
五是资源节约。这个指标包涵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建设用地供地率和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三个指标。其中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9098%,得10.36分,居全省第7位;建设用地供地率为26.36%,得1.96分,居全省第9位;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1%,得1.07分,居全省末位。
六是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包括:SO2、COD、氮氧化物、氨氮、铅)。这个指标包涵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其中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得0.9分,居全省第11位;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分4.84分,居全省第5位.
七是科技创新。这个指标包涵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和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其中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0.24%,得1.14分,居全省第10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5.15%,得3.17分,居全省第4位;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为43.6%,得满分3分,居全省第一。
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包涵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率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率。其中,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得1.75分,居全省第8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率为18.2%,得1.98分,居全省第13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率为15.2%,得0.77分,居全省末位。
九是工业招商引资。这个指标包涵工业招商引资总额和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2011 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总额达90.21亿元,得 1.58分,居全省第9位;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为13.6%,得2.54分,居全省10位。
十是信息化水平。这个指标包涵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其中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41%、得3.32分,居全省第9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为0.16,得2.11分,居全省第8位。
十一是人力资源利用。这个指标包涵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和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例。其中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为11.3%,得1.89分,居全省第8位;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为12.57%,得2.07分,居全省第7位。
十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指标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23%,得2.44分,居全省第9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4.5%,得5.55分,居全省第4位。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不足
应该清醒看到邵阳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看,将受到较强“倒逼机制”冲击。当前,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落实力度,环境制约、要素供应、增长空间都将面临更大压力。从需求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长仍显乏力。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中东等地区政局动荡,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等,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难度较大;而国家宏观调控整体偏紧,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短期内难以健全,快速提振和释放国内需求的难度同样很大。从要素保障看,适度偏紧转向短缺将成为常态。能源供应紧张最为突出,而土地供给、资金供应、人力支撑等方面的保障难度也越来越大。
另外,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从2007年至今,邵阳的新型工业化历年考核均居全省8名以后。从2011年年度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情况来看:一是工业总量太小,短期内难以改变。如2011年底,邵阳的GDP只有907.23亿元,占全省19635.19亿元的4.6%;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只有294.13亿元,占全省8122.76亿元的3.6%;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66996万元,占全省3094236万元的5.4%。二是有部分相对指标已在全省排位靠前,提升空间不大。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减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三是还有大多数考核指标仍然在全省处在接近中下水平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邵阳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三、就如何加快邵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尽管邵阳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形势,但更多改革发展积累的有利因因素日益增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特别是邵阳又纳入了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范围,同时还进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下面就如何发展邵阳新型工业化,如何科学发展邵阳经济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要加强对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的分析研究。2011年,邵阳市新型工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兄弟市州相比差距甚远。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诸多单项指标进展不均衡,在27个考核指标中排名靠前五位的有6个指标,分别是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居全省第2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减百分点,居全省第3名;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居全省第5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居全省第4名;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居全省第1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居全省第4名。而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率、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率和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10个指标排位均在10位以后,这些落后的指标严重制约了邵阳新型工业化考核成绩。为此,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对考核指标的分析研究,找出差距,想法设法谋划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下步的新型工业化工作尽快走出困境,往前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继续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战略影响全局,战略的合理与否关系全市工业化发展的大势。实践证明,邵阳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地区,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6年多时间里,工业取得了综合素质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向好、经济贡献提高的明显成绩,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符合邵阳工业发展实际。加快工业化进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巩固共识,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条件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是邵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内涵,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更要求发展质量,更注重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更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和执行力,紧跟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到政策不走样、执行不打折。
三是要狠抓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着力点。结合邵阳实际,要通过抓着力点来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有抓有放、着眼长远的原则,找准重点,有的放矢。一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要尽快做大做强,生物、信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要做精做专。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严格限制“两高”行业规模扩张和产能提升,要因势利导,促进“两高”行业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加快发展。四是要推动先进的适用性技术及装备的广泛运用,提升食品、纺织、冶炼等传统型产业的升级改造。
四是要优化工业园区建设布局。目前,邵阳已经有邵东、新邵、武冈、洞口和北塔五个省级园区。宝庆科技工业园作为邵阳市“两型社会”示范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先导区,各级要继续加大宝庆科技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进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构建 “综合配套区”和“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要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建设布局,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发展平台。要突出县市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发展重点,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城镇建设的亮点。要加大工业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园区设施有新变化、园区功能有新提高。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项目引进、土地审批、园区发展等政策措施,强化土地供应、项目融资、设施建设服务,促进园区发展。要引进一批具有上市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园区项目有突破、园区产业有新特色、园区发展有新支撑。
五是要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促进邵阳财政增收。有好的工业发展,就有好的财政增收。从2011年邵阳的产业结构上来说,特征非常明显。2011年邵阳GDP为907.23亿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4%,全省是13.9%,比全省高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0%,全省是47.5%,比全省的低7.5个百分点,邵阳工业增加值占GDP34.5%,全省是41.2%,比全省低6.7个百分点,邵阳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7%,全省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低6.4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来看,邵阳的财政总收入为66.27亿元,居全省第11位;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16.7亿元,居全省第12位,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邵阳为25.2%,全省为39.6%,比全省低14.4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贡献低于全省水平。因此,各级要提高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力度,加大邵阳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步伐,实现以工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促进邵阳的财政增收,实现富民强市和后发赶超的目标。
六是要加快工业企业的嬗变步伐。没有大企业就没有邵阳工业的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工业企业的嬗变步伐。一是要立足现实做大现有骨干企业。各级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快工业的升级步伐和产业聚集,构建邵阳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要继续以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打造年产值过100亿元的特大型集团企业。以恒天九五邵阳纺机、绥宁县宝庆联纸有限公司、湖南亚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邵东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新龙矿业等企业为骨干,努力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大型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宝庆电厂、南山风电,以现有规模工业企业为基础,形成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的企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大企业。要继续坚持依靠外力求发展的思路,切实把招商引资真正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开展产业嫁接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加快邵阳传统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连带效应,真正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结合起来,在三到五年之内,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培育新的一批产值过10亿、100亿的企业。三是要做强重点新兴产业。要对接国家和省里有关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帮扶我市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医药化工、造纸、建材、能源八大重点行业。以现代科研技术更新现有工艺流程,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产业迅速扩张;依托农产品、矿产、林木、水电、风力等资源优势,借助招商引资项目优势,形成合力,集聚爆发力,实现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把八大行业培育成产值过500亿元,甚至达到1000亿元的重点行业。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赵景文 杨佳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