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邵阳优化工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2-04-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优化工业结构是邵阳摆脱资源依赖,增强发展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是邵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击经济风险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结构变动是紧密联系的,它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2011年,邵阳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工业经济贡献明显,邵阳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6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290亿元。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对邵阳的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也要看到,与周边市州的经济相比,邵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工业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及水平仍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当前。邵阳已进入“十二五”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应抓住省市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契机,发挥自身区域、资源等优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一、邵阳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支柱作用越来越明显。2011年邵阳的产业结构上来说,工业支柱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1年邵阳GDP907.23亿元,GDP总量比2010年的730.33亿元增加176.9亿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4%,总量217.61亿元,比2010年的173.71亿元增加43.9亿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总量363.08亿元,比2010年的278.02亿元增加了85.06亿元,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邵阳工业增加值占GDP34.5%,总量312.83亿元,比2010年的237.85亿元增加了74.98亿元,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2011年,邵阳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7%,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来看,邵阳的财政总收入为66.27亿元,比2010年的51.85亿元增加了14.42亿元,同比增长27.8%;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16.7亿元,比2010年的13.3亿元增加了3.4亿元,同比增长25.6%

  (二)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一、高加工度工业增长快,增加值增长26.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0.9%,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1个和18.9个百分点;第二、建材、食品、机械、冶金、能源、医药化工、造纸、纺织八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建材、食品和机械三大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54亿元、150亿元和130亿元。能源城、汽车城和美酒城初具规模;宝庆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发电,三一湖汽产业园一期工程部分竣工投产,湘窖酒业二期工程1万吨浓香型酿酒车间正式出酒,邵阳纺机退城入园整体搬迁正在抓紧进行,九兴鞋业落户科技工业园,南山风电一期工程竣工发电,立得皮革、湘中制药、玉新药业等企业新基地基本建成。第三、制造业成为主导行业。2011年,邵阳有611个工业制造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48.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5%,涵盖29了个行业,占制造业全部行业的81%。其中有11个行业的增加值总量超10亿元,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3.5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21.99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19.2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54亿元、金属品制造业16.76亿元、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6.31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01亿元、食品制造业12.7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7亿元、医药制造业10.62亿元和通用设备制造业10.56亿元。而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3.11亿元和12.46亿元,其比重只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26%4.24%

  (三)轻重工业并驾齐驱。2011年,邵阳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煤炭、有色、黑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以及冶炼和电力等工业,轻重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重工业增加值为172.75亿元,同比增长19.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7%;轻工业增加值为121.38亿元,同比增长25.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3%,比重工业占比低17.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并驾齐驱已经成为拉动邵阳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股份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邵阳工业企业从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对邵阳的经济发展中助推作用非常强劲,发展势头良好, 2011年,以私营经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经济等为主体的非公有制工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9.6%,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2.2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2%。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0.65亿元,同比增长23.7%,总量占规模工业增加值68.2%;国有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2.84亿元,同比增长6.1%,总量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集体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7%;股份合作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0.11亿元,同比增长25.4%,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0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8.94亿元,同比增长24.3%,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9.55亿元,同比增长21.1%,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3.6%

  (五)中小工业企业增势强劲。2011年,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749家,其中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79家、小型企业666家,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0.5%10.5%88.9%2011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2 %;全市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0.6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7.2%,而小型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9.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1.6% ,目前,邵阳市工业生产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更要发挥大型企业的各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型企业尽快地发展壮大。 

  、存在的问题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较高比重。2011年,全市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为主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9.5%,其工业增加值分别为0.88亿元、12.17亿元、17.54亿元、6.59亿元、9.06亿元和11.01亿元。

  (二)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仍不尽合理。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飞跃。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少工业企业股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对资本市场的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同时,大型工业企业数量少,目前只有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恒天九五邵阳纺机四家,其增加值总量比重也相对较低,四家大型企业的增加值只有22.7亿元,只占全市的9.1%,中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26.43亿元,占全市的90.9%

  (三)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档次低。全市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现代新型工业所占比重很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6.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1.7%,在开发的新产品中也缺少高质量、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二是资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重大。邵阳市是资源大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资源消耗型工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有的县(市、区)的企业主要依赖资源生存,这种“掠夺”性的工业,严重影响了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工业发展的外向度低。邵阳市工业不仅实际利用外资少,而且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很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6.4亿元,只占销售产值的4.6%,工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资,产品也主要销往内地市场。五是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偏多。邵阳市有冶金企业28户、造纸企业多达45户、化工企业26户,这些企业一般能耗高,污染大,给邵阳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利因素。

  (四)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在邵阳所有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少,只占全省147家大型企业的2.7%;中型企业79户占全省1379家中型企业的5.7%。目前,邵阳过10亿企业少,还没有过20亿的企业,大多数都是5亿以下的企业。截止2011年,邵阳规模工业增加值虽然达到了294.13亿元,但总量只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8122.76亿元的3.6%,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略高于永州、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远低于其他兄弟市州。所以,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形成以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导致竞争力不强,在当今市场上难以与外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对抗。 

  三、对策和建议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应当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一)要建立推进优化工业结构升级的工作机制。政府应该要切实加强对优化工业结构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优化工业结构的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年度提出具体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把工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要制订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矛盾较多,牵动面广,涉及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订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将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竹木加工、纺织服装工业、造纸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针对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综合配套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产业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加快市县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邵阳支柱工业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要组织制定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重点推进一批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扶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引导消费,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强化工业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改特别要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存量。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技改的科技含量,引导和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依据中央、省市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导向政策,结合邵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实际,深入调研,超前谋划,开展项目包装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项目库,努力争取上级更多资金扶持。三是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通过鼓励企业开展认证和品牌建设等工作,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对外招商、资产重组、股份转让等形式,建立和完善法人结构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把邵阳的工业做强、产品做大、结构调优,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突出特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色是区域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要求,着力培育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区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邵阳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培育特色区域。要加快形成全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抢抓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密集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上实现优势优先发展。要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以农、林、矿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和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二要培育特色集群。要按照优势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要求,重点扶持有色、装备制造、锻铸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要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以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品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生产,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水平与规模效益水平。三要培育特色品牌。要坚持以品牌强市为目标,把加强品牌创建、培育特色名牌放在优先位置,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动作方式,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邵阳名牌、湖南品牌向中国名牌跃升。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