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农村居民消费对策

来源: 时间: 2012-04-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邵阳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据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3.11元,比上年增加613.20元,增长16.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8.18元,比上年增加605.81元,增长20.59%。

  一、生活消费:“六增二减”,有喜有忧

  (一)2011年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和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和通讯等六项消费支出继续增加。食品消费支出1861.29元,增加335.99元,增长22.03%。其中:食品消费品支出1736.46元,增加373.73元,增长27.43%。衣着消费支出159.67元,增加36.07元,增长29.18%。其中,购买服装支出112.78元,增长31.93%;购买鞋类支出39.97元,增长22.5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79.845元,增加45.20元,增长19.2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用品支出87.37元,增长24.2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88.53元,增加41.22元,增长27.98%。其中,家庭设备用品人均支出182.44元,增长29.87%。居住消费支出529.91元,增加213.22元,增长67.33%。其中,居住消费服务性支出165.40元,增长61.13%,居住消费品支出364.51元,增长70.3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63.90元,增加20.86元,增长8.58%。其中:交通和通讯用品支出122.80元,增加13.33元,增长12.17%。

  (二)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性消费支出减少。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93.29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0.74元,下将29.46%。主要原因是受惠于减免义务教育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农民人均学杂费开支90.11元,减少85.30元;同比下降48.63%。而同期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则增长143.5%。其他商品和服务性消费支出71.75元,同比减少6.01元,下将7.73%。

  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持续改善

  邵阳农村居民在整体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11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52.46%,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等现代化的消费成为农民消费的新亮点,消费空间逐步从物质消费领域向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精神消费领域拓展,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饮食消费更加注重营养健康。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72.14公斤,下降10.96%;消费水果14.33公斤,增长20.63%;其他肉禽及制品消费29.11公斤,增长4.03%;水产品4.17公斤,增长15.97%。

  (二)穿着方面日趋时尚化,购买新颖、时尚的成衣服装消费支出日益增大。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服装和鞋类消费支出分别为112.78元和39.97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7.29元和7.36元,增长31.93%和22.56%。

  (三)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1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31平方米,增长8.68%。其中钢混结构住房面积人均14.86平方米,增长31.30%。在房型方面也有较大改观,楼房面积人均为20.32平方米,增长44.56%。

  (四)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较快。随着农村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更加便利。同时新时代农民追求新生活,淡出土地融入城市的步伐加快,也拉动交通和通讯服务性消费支出较快增长。2011年,农民交通和通讯人均支出263.9元,增长8.58%。其中购买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用燃料消费人均支出分别是22.20元和32.10元,分别增长72.44%和96.16%。

  (五)主要耐用品数量增加,生活更加现代化。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耐用消费品中低档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寻常农家。2011年农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188.53元,增长27.98%。百户耐用品拥有洗衣机51台,增长21.42%;电冰箱55台,增长71.88%;空调2台,增长100%;热水器10台,增长42.86%,同时,摄像机、手机、电脑、家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走进少数高收入农民家庭。

  (六)文化娱乐消费呈多样化。在彩电、影碟机、组合音响等家庭自娱设备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休闲消费逐步走入都市农家。2011年,农村居民用于休闲旅游消费人均4.43元,增长156.01%。购买文教、娱乐机电设备消费品人均支出24.01元,增长43.53%。

  (七)医疗保健及其他商品消费大幅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普及完善,农民开始注重生存质量的改善,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11年,邵阳市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及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279.8元,增长19.3%;其中在美容美发和购买化妆品上人均消费分别是1.76元和0.94元。

  三、消费问题:收入不高,体制不顺

  邵阳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消费的增长滞后、物价不稳定、货币政策失效等。  

  (一)农民收入低,消费支撑不强。邵阳市农民收入增幅较慢,且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从2009—2011年邵阳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3511元上升到4373元,年均增幅为10.15 %。而且城乡差距不缩反而扩大,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是3.04:1,到2011年扩大到3.11:1。各县市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9年邵阳市农民最高双清9230元,最低的隆回县2657元,双清是隆回的3.47倍。邵阳市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从2011年的农民人均总收入来看,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为2834.87元,占总收入的45.71%。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3367.1元,占总收入的54.29%。可见农业收入仍为河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走出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二)农民负担重,收入预期不稳。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税费支出急剧下降,负担减轻。但近几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加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消费倾向。

  (三)消费环境差,消费需求不足。第一邵阳市农村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网、通讯、水利等设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乡镇仍存在未执行和城市电价等同、有线电视信号仍未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问题,从而使一些商品在农村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买得起不能用的窘境。其次,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农民购买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度弱,农村市场普遍充斥着假货和劣质品,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社会保障缺,即期消费不旺。由于邵阳市农村乡镇多,分布广,农村人口多,目前来看社保体系难以覆盖全部农村,而且社保体系本身也不健全,这就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民即使有点钱,也要留着防老、防病不敢消费。虽然医疗有新农合作保障,大病能报销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费和没有报销的部分仍是个大窟窿,导致部分地区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现实消费能力的提升,使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

  除此之外,农民消费习惯保守落后,消费不科学,金融意识不强,厂家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  

  四、消费走向:健全保障,提升水平

  2011年,邵阳市农民收入增幅虽创近几年之最,但在全省的地位还很低,农民纯收入与最高的长沙相差9027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差2194元,农民收入的增幅比最高的株州低5.5个百分点,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2011年,邵阳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3548元,增长21%,生活消费支出与最高的长沙相差5028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差808元,农民收入的增幅比最高的娄底相差14.9个百分点。针对目前邵阳市农民收入及农民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邵阳市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关键是如何打造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种、养、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邵阳市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瓶颈问题。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收簢,可将农民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入。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价、合理收费,解决农民消费难的瓶颈问题。

  (三)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农民负担重,有后顾之忧,自然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要降低农民的储蓄倾向,鼓励消费,就必须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当前还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河南农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以此来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提高现实消费。

  (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保证商品进入市场渠道畅通。要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新型流通体系,方便农民购买,提高流通效率。比如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到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适当调整销售方式,如通过实行赊销、分期付款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刺激其购买积极性,扩大商品销量。

  (五)更新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水平。邵阳市农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0.7%,即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消费层次和消费观念都比较落后。应大力推广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农民对信贷的认识,让农民能够利用信贷享受新的消费形式,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此外,提高农民素质,转变落后的消费观念,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整体消费能力,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档次;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增加消费信贷品种等都是提高农民消费的途径。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张青]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