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规模工业企业用工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2-06-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属大湘西地区,处湘、资、沅水、西江的河源段和资水上游。全市辖3区、8县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20830平方公里,总人口797.52万。年初以来,随着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增多,用工需求增加,企业用工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部分企业难以招到急需的工人,企业由于“缺工”无法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仍有大量劳动力外流,甚至部分劳动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邵阳规模工业企业用工状况,从2中旬至4月,我们先后对696家规模工业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绥宁、大祥、邵东、洞口等县市区的部分企业调研时发现,邵阳规模工业企业与沿海城市及周边市州相比,市内企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企业很难留住务工者,劳务市场签约率不高,农民工受创业条件的影响不愿外出打工,大部分年轻务工者倾向于沿海或者工资高的发达城市务工,致使一些企业很难留住一线务工者,导致邵阳规模工业企业存在着用工难、招工难的困境。

  一、邵阳规模工业企业用工难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据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邵阳户籍人口797.52万人,常住人口共有710.72万人,常住人口中,男性373.81万人,女性336.91万人。从户籍登记来看,城镇户口242.57万人,农村户口468.15万人。邵阳人力资源丰富,是为湖南人口最多的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全市15-59周岁的劳动力资源人口共计454.7万人,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资源人口趋向年轻化;15-29周岁的有158.4万人,占34.8%, 30-39周岁的有101万人,占22.2 %;40-49周岁的有116.4万人,占25.6%;50-59周岁的有78.9万人,占17.4%。

  (二)企业用工分布情况。调查的696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共有从业人员120516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25712人、技术工30447人、一线工人64357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1.3%、25.3%和53.4%。企业从业人员超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邵东28313人、新邵14632人、隆回11592人;5000人到10000人的县市区有洞口9435人、邵阳县9034人、武冈8822人、双清区6669人、新宁6323人、北塔区6262人、绥宁6164人;企业从业人员城步不到3000人。从被问卷调查的企业情况来看,企业用工分布非常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由于邵阳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很难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规模工业企业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规模工业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企业用工缺口相对较大。市内企业用工缺口普遍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业企业尤为显现。调查的企业中,共有333家工业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占全部样本的47.8%;其中企业管理人员缺1363人,占抽查企业的管理人员的5.3%;技术工人缺5583人,占抽查企业的技术工人的18.3%;一线普通工人是用工缺口的主体,缺14306人,占22.2%。全市12个县市区都存在着严重缺管理人员、技术工业和一线工人现象。其中,邵东有109家工业企业严重缺少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一线工人,其他的县市区都有20家以上的企业缺乏用工,全市所有工业企业的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工的需要。

  (四)企业用工难问题困难重重。据调查,邵阳市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较为严重的是食品加工、制鞋、纺织服装、制造加工和其他制造业等行业。

  一是企业很难招到符合条件的工人。面对如此之多的缺工人员,大部分县市区举办了多次人力资源招聘会,参会企业虽多,但招工情况不理想。由于劳动成本上升,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到内地后,不但劳动成本没有减轻,而劳动力的素质不能满足要求。一批制鞋、玩具、打火机厂相继落户邵阳。开工后普遍反映招工难,主要原因: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返回邵阳,沿海经济逐渐恢复后,工资高于内地,工人大多选择重新返回沿海企业打工。如邵东县的打火机、小五金、服装、皮具厂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特别是东亿电气还需工人2700人,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招工措施,协助骨干企业招工,县总工会、县经信局联合协助企业举办了用工招聘会,应聘人员由于不能接受企业开出的工资待遇,很多技术工都愿意外出创业,而许多企业想从外地招聘但工资成本过高,企业难以承担,导致有的企业有多条生产线较长时间闲置未用。武冈市工业园去年至今,多次召开大型招聘会,结果不理想,在园区内十多家企业只招到20个符合条件的工人。由于招工难,部分企业不能开足马力正常生产。

  二是企业很难留住有用的合格人才。调查的696家企业每月都有很多员工流失,待遇差一点的企业员工纷纷向往待遇好的企业,干一段时间后就主动离岗,部分企业员工技术熟练后,为了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往往很快跳槽外流。由于人员跳槽频繁,员工队伍难稳定,加大了招工频率,企业用工出现恶性循环。高级技术工人、熟练工更是稀缺难以留住。中小企业开出的薪酬条件不如大型企业,技术工人不愿来,加之本地技术工人数量少,自己培养一名熟练技术工至少需一到两年时间;工厂附近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当工人,自由散漫,不愿加班,不适应工厂化管理,留守农民工年龄偏大素质低。20-40岁的年纪轻,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向往沿海大城市,留守在家的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人,企业即使招到一些员工,还要花很大的成本和精力来培训。

  三是企业季节性用工矛盾日益增多。市内企业中的工人大多数是“半工半农”的当地农民工,他们农闲时到企业做工,农忙时回家务农,造成企业季节性用工短缺。城步湖南雪峰果业、湖南科源生物制品及一些县市区的食品加工厂,都属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旺季的时候工资还可以,淡季的时候订单少,企业的效益就不好,企业员工的工资就只有1200元左右的低工资,员工就跳槽到效益好工资高的企业务工,一旦订单满了,企业员工大大减少,很多企业在此时却无法生产,只得望“单”兴叹。隆回凯宥鞋业有限公司为耐克公司来料加工,需要1000余名素质高年纪轻的员工,只招到300多人。隆回福鸿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需要800名员工,现在仍然只招到400余名,50%的订单不能接,生产不能满负荷。

  四是企业严重缺乏合格一线工人。问卷调查显示,全市12个县市区的规模工业企业都严重缺乏一线工人。全市共缺一线工人14306人,其中邵东6905人,占全市缺工总数的48.3%;隆回2684人,占18.8%;绥宁1397人,占9.8%;武冈770人,占5.4%。其他县市区工业企业缺乏一线工业人都在是150人左右。从当前招工情况来看,容易招工的企业都是交通便利,企业工资待遇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招工困难的都是一些地处偏僻,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一些企业反映,去年以来企业用工难进一步加剧,企业普遍感到一线操作工紧缺,难以及时足额招到人,不得不将招工常态化,企业当前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用工不足,企业所需生产工人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二、工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调查,目前企业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招工难”和流失现象较为突出,而且这种现象在其它部分企业也存在普遍现象,形势不容乐观。

  (一)企业薪酬难以满足企业员工。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企业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有了更高要求,而多数属微利经营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满足高薪酬的期望,薪酬问题也自然成为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困难的最主要因素。如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反映,一些技术工人月薪开价是5000-8000元,一线生产工月薪开价就是2000-5000元。一些企业老板说,他们看中的就是邵阳的丰富人力资源才在邵阳办企业的,这样的工资,企业老板坦言难以承受。2012年3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77.82亿元,全省倒数第三,利税总额15.55亿元,全省倒数第四。可见邵阳大部分规模工业企业效益远落后于周边市州。所以大幅提高职工薪酬水平对当前的企业而言一时难以实现。

  (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据调查,今年许多企业反映技术工人比普通工人难招,员工整体素质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如城步新鼎盛电子科技、武冈市新晖源电子科技、新邵新龙矿业、洞口佳和建材、隆回凯宥鞋业、绥宁海云木业和绥宁宝庆联纸等企业认为,企业所需的普通员工好招,但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难招,即使有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附加条件也是相当高的。

  (三)企业地理环境难以吸引年轻员工。全市绥宁、城步、隆回、新邵等县区较多企业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等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相对滞后,致使到山区企业务工人员不多。据调查,当前员工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对就业预期较高,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都愿意在工作生活环境好的外地就业,认为在外地就业发展前途大,都希望出门闯一闯,就业目光也锁定在沿海地理位置发达的城市及周边发到地区,即使本地企业待遇好,也不愿在本地就业,他们的择业观更倾向于大中城市,不愿意到偏远小城镇发展,地处偏远的企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据一些山区企业反映,由于企业处在山区地方偏,员工跳槽频繁,用工非常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也难到山区企业就业,本地年轻人吃苦精神差,都盲目地走出邵阳到外地就业,这是全市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四)员工工作生活环境难以得到及时改善。一是工资待遇不高,生活环境等方面与沿海等发达地区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工作时间较长,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工厂劳动强度较大,生活及工作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优,同时经济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员工衣食住行、子女入学、就医需求;四是劳动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用工企业对务工人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随意性较大;五是企业用工需求量增多与劳动力市场适应程度不协调;六是大多数企业还没形成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激励制度,员工缺乏积极性,更是导致员工流失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企业如果想要留住新生代员工就必须具有良好福利待遇、食宿条件、生产环境、用工管理和企业文化,并能为员工提供学习发展机会。

  (五)企业招工用工宣传力度不强。一是对企业的优势、用工环境、用工量、工作性质、劳动保障、劳动报酬等招工用工软硬环境宣传不够,没有真正将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缺乏长期性的宣传工作机制;二是没有真正帮助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算好家门口就业与外出就业这一利弊成本帐,不能有效地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和帮助他们消除舍近求远的打工观念;三是各行业、部门、用工企业,尤其是乡镇没有深入细致、广泛性地开展好企业招工用工的宣传,宣传口径单一、范围狭小、宣传深度和广度肤浅;四是没有建立好校企沟通机制。

  (六)复苏的沿海地区分流了大量劳动力。由于历史原因,早些年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到沿海地区务工。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沿海地区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进行裁员,造成许多农民工踏上返乡之路。但因为在外务工人员大多已习惯了都市生活,其生活、务工习惯也早已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加上现在国内经济开始复苏,原有外出务工人员90%以上都陆续回到外地企业上班,客观上分流了大量劳动力。

  (七)部分企业用工及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部分企业只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发展观念,不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不重视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存在用工不规范现象,造成了员工流失。据调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女职工月平均工资在1200元左右,男职工一般也在1800元以上,与外地企业相比不算太低,但许多企业社保不全,大部分企业只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而基本养老、失业保险等缴交面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生产环境不佳,特别是矿产行业,粉尘或污染较为严重,员工担心自身的健康受到影响,而不愿到这些企业务工。

  三、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破解回归企业“用工难”问题,需要从政府部门、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建立健全适合全市企业健康发展的招工用工机制,形成多赢的合作局面。

  (一)充分挖掘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力度还需加强。据六次普查得知,邵阳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转移就业。对这些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引势利导,促其尽快转移就业。如辍学在家的社会青年,文化程度不够高,却在就业岗位上相对“挑剔”,既不愿意从事企业的一线生产,又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技术岗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引导,努力转变其择业观念,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从一线做起,逐步发展;针对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其就业能力;针对因家庭拖累,想去企业务工又无法远离家门的农村妇女等,可以鼓励其到本村或附近的企业上班,增加家庭收入。

  (二)企业招工用工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一是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为企业招工提供帮助,要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推介和引导有转移愿望的劳动力进入企业;继续推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奖励机制,调动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招工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各级劳动部门要健全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跟踪一条龙服务;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招工用工信息的资源共享,分门别类地为企业提供普通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三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增强招工主体意识,从增加工资、改善劳保、规范用工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解决面临的招工困难。一方面各企业要积极主动宣传自己企业,扩大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并深入乡、村,积极寻求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协助,招收更多符合需要的城乡劳动力到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各企业要加强与职业学校的合作,通过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广泛吸纳技术工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各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在岗员工的作用,采取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在职员工介绍亲朋好友到企业务工。

  (三)发展跨地区的劳务合作的力度还需加大。与境外劳动就业部门开展劳务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联系,带领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走出去”招工,建立起本市稳定的用工输入基地。同时,积极做好外来工就业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把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民工组织起来,实行“以工带工”,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来本地区就业,缓解境内劳动力不足矛盾。

  (四)促进就业扶持政策还需全面落实。对企业招收城镇下岗失业、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低保户、农村二女户、独生子女户对象达到一定人数的,可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或按比例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达到促进就业,缓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目的。

  (五)关怀企业员工的手段还需加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解决工人工资普遍偏低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是依靠市场自主调节,只有企业提高薪资标准,用待遇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才能改变招工难这一现状。企业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把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措施来落实,用人性化管理的手段来留人。只要我企业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注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缺工问题就不难解决。

  一是充分尊重员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注重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待遇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待遇。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并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为员工缴纳社保,真正用感情留人,用福利留人;

  二是切实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努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劳动安全防护,从员工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方面提供方便,妥善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员工必须的物质、精神文化等需求;双清三一湖汽和新邵新龙矿业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表率,非常重视职工的待遇和感受。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提升空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是重视员工意见,保护员工利益。企业领导定时与员工面对面对话,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登记,及时解决和解释;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合适的要采纳,没有被采纳的要进行了必要的解释。针对员工普遍关心的月工资考核,工厂每月都应张榜公布,对弄虚作假的现象,员工可以举报。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