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 时间: 2012-08-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上升至国家级层面进行战略性研究;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确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71个县市作为特殊困难地区连片开发区,包括湖北省11个县市、湖南省37个县市、重庆市7个县市、贵州省16个县市。其中湖南省邵阳市有8个县市。探索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对于推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邵阳市武陵山片区的基本情况

  邵阳市武陵山片区包括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县、武冈市等8个县市(以下简称片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个,即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片区各县市汉族占94.06%,有39个少数民族。全市建有1个苗族自治县,25个民族乡。片区面积宽,人口多,以农业为主。

  (一)地形十分复杂,交通条件落后。邵阳市武陵山片各县市境内丘岗、平原各类地貌兼有,山地、丘岗占总面积的72%;山峦叠嶂,河谷纵横,喀斯特地形地貌密布。2/3的县市处在衡邵干旱走廊区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长期以来,该区交通设施基础较差,主干线拉动力不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对外联系少,信息较为闭塞,依然存在着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二)经济欠发达,贫困状况凸出。武陵山片区8个县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5个,是集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老、少、边、穷”地区。武陵山片区8个县市土地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4%;2011年,片区总人口599.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5.6%;地区生产总值545.58亿元,同比增长11%;总量占全市56.1%,增幅比全市低2.2个百分点。人均GDP10356元,比全市平均低2441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52.01亿元,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6.26亿元,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7%;财政总收入32.66亿元,仅占全市总收入的49.28%;人均农民纯收入3312元,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106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7.35亿元,仅占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60.3%。相对来说,片区8个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为落后。

  (三)自然资源富集,生态地位重要。武陵山片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水能、动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雪峰蜜桔、新宁脐橙、宝庆辣椒等久负盛名。迄今已经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锑、钨、金等74种;矿藏地644处,其中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33处。非金属矿石不仅藏量大,而且品位高,石膏矿探明储量达3.6亿吨,储量及产量均居全省之首,是全国八大石膏矿产地之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4.2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68.77万千瓦。崀山、南山、云山等旅游景区的迷人景观则令世人仰目。片区是湖南四大林区之一。境内现有高等植物2826种,分属245科,792属。片区资源开发潜能足,优势叠加互补性空间大。

  二、邵阳县与全市武陵山片区其他县市区之比较

  邵阳县作为武陵山连片开发区的县份,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二十一世纪以来,邵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到2011年末,按国家规定以2300元基数的标准,邵阳县贫困人口发生率仍然达19.48%;4540个自然村,有40%未通水泥路;23%的自然村未通电话;饮水困难农户占23%;石漠化面积3.8万公顷,病险塘库2.53万口。全县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一)邵阳市武陵山片区各县市资源状况比较。从主要资源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除石膏矿储量最为丰富外,邵阳县其他的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邵阳县水能资源4.6万千瓦,比隆回县少0.19万千瓦,比新邵县少6.85万千瓦,比洞口县少13.8万千瓦;比城步县少25.2万千瓦,比绥宁县少6.65万千瓦,仅比武冈市多0.3万千瓦。邵阳县人均耕地面积0.55亩,比新邵县少0.05亩,比洞口县少0.41亩,比武冈市少0.34亩,比新宁县少0.46亩,比城步县少0.35亩,比绥宁县少0.39亩,仅比隆回县多0.03亩。而邵阳县旅游资源更为匮乏,其他县市,如新宁县崀山、城步县南山、绥宁县黄桑以旅游经济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资源基础薄弱成为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邵阳市武陵山片区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邵阳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相对资源较少。在全市武陵山片区8个市县中,邵阳县人口众多,位居第二,但是人均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最少。邵阳县人口密度达519人/平方公里,比隆回县多100人/平方公里,比城步县多414人/平方公里;全县人均耕地只有0.70亩,其中水田面积0.48亩。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田间渠道不配套,水利用率低,稍遇干旱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足0.3亩。在自然资源方面,邵阳县石膏资源最为丰富,储量达3.4亿吨,发展潜力大;但是旅游资源缺乏,没有形成精品的旅游线路和景观,对第三产业拉动力不足。

  二是人均拥有GDP较少。邵阳县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拥有量较少。2011年邵阳县人均GDP8792元,比绥宁县少5502元,比洞口县少2886元,比新邵县少1335元,比新宁县少650元,比城步县少468元,比武冈市少1954元,仅比隆回县多283元。最为明显的“软肋”是二、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邵阳县2011年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6.4%,仅略高于城步县1.3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市武陵山片区8个县市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邵阳县2011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4.7%,但是营利性服务业总量不大,增速在全市靠后。特别是旅游、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服务业在GDP比重中所占比重仅为1.2%,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1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增速较低,且人均占有投资量少。2011年,邵阳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33.5%,低于全市片区0.78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投资量0.57亿元,低于片区人均投资量0.11亿元。

  四是市场规模缺乏,需求结构层次落后。2011年,邵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78亿元,人均享有消费额0.248亿元,比片区人平消费品零售额低0.046亿元。在全县52家限额以上商品和餐饮企业中,300万以上商业规模企业的仅占42%。无1家过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无1个四星级资质以上住宿餐饮宾馆、酒家。

  三、邵阳县后发赶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

  邵阳县作为人口大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应主动抓住武陵山特殊困难地区连片开发的良机,明确方向,加快步伐,后发赶超,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方向、目标

  1、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做强骨干工业;以油茶、烟叶、生猪为“拳头”,做大特色农业;以县城开发为先导,做优物流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2.3%以上,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2、生态环境改善,效益提高。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2%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80%以上,湘江和资江流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少能力显著增强,完善和提升预警、监测和处置机制和能力。

  3、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按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相对贫困人口为12.95万人,只占全县总人口的12.95%。

  (二)对策与措施

  一要加快扶贫步伐,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抓住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和武陵山连片开发区契机,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项目投入力度,降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缓解国贫县贫困程度拓展空间;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在发展二、三产业上想法子,闯路子,提升发展竞争力;坚持以民为本,做好改善民生民利文章,真正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二要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资源型经济增长为主导的观念,按区域、分产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为龙头,做强做大精品工业、特色农业,打造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洼地”,发挥出规模效益;着力招商“选资”,积极“筑巢引凤”,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三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利用国家政策性“输血”,管好用活项目资金。握紧拳头、打捆项目资金,重点打破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解决人流、物流困难。二是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水电、建材、油茶、医药、生猪、烤烟等优势产业,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引进战略投资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三是加强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林、长江流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矿山整治、生态移民等工程,保护好青山绿水。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好就业、上学、就医、养老等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