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12-11-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它营利性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近年来,邵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整体效益较好的产业群体,在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邵阳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与其他兄弟市州相比发展还较缓慢。2011年邵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9%,而湘西为43.79%,怀化为42.76%,长沙41.96%,常德为35.28%,邵阳比重较低。本文通过对邵阳市第三产业总体现状及内部结构特点予以剖析,对如何进一步加快邵阳市第三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 邵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量持续增加,比重上升,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邵阳市的第三产业在最近的30多年来发展迅猛,201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6.54.亿元,是1978年的129.06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8%增加到2011年的35.99%。其中2005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更是占到了国内生成总值的42.49%19782011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87%,比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2.6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增长率。可以说,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邵阳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2011年,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819.4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11.53亿元,第三产业的贡献达38.79 %1990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9.74%,总体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增长趋势,其中2003年是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最高的一年,达到85.63%,远超第一、二产业。

  (三)第三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1、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产业结构趋向协调。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邵阳市三产业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1978年的53.1:30.1;16.8,调整为2011年的25.1:38.9:36.0。以上数据表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则一直呈稳步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中产业内在的变化规律,即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2、内部行业结构得到积极调整。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随着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优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邵阳市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据统计,2011年邵阳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83亿元,同比增长14.9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92%,居三产各行业之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9.23亿元,增长11.06%,占8.95%。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分别实现增加值14.29亿元、39.4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38%12.09%。此外,文教卫生体育保健业、科技服务业等社会、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步提高,增长速度加快。从从业人员总数和结构比重方面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加强,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底,邵阳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56.8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37.4万人,比同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多71.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27.51%提高到32.01%,提高了4.5个百分点,比同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出14.66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为4.34%,比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2.38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效应。

  (五)个体经济蓬勃发展。近年来,邵阳市第三产业个体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邵阳市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户数为15.26万户,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了2.59万户,增长20.45%

  二、 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不足、占GDP的比重偏低、发展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邵阳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总量及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从整体上看,邵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总量不大,与先进地区差距仍很大。2011年邵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排全省第五,增长13.1%,总量仅长沙市的14.68%、常德市的54.37%,全省排名第十。结构上,从2006年起,邵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滞后于GDP的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1年比重仅为35.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4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低,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区间发展不平衡。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行业比重偏小。目前邵阳市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2011年两大行业增加值之和占第三产业的31.87%,比2008年提高了3.61个百分点。符合时代特征、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水平、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房地产业、计算机应用服务、旅游业、租赁服务、居民服务等新兴行业却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低水平、低效益、低服务状态,2011年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12.09%,比2008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业占第三产业的13.06%,比2008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第三产业的3.33%,比2008年下降了2.15个百分点,在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中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共294家法人单位,网吧就占了229家,高科技、高知识的企业无一家。其次,县区间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看,各县(市、区)差异较大,发展很不平衡。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市、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介于4050%的有3个县(市、区),介于3040%的有5个县(市、区),而在30%以下的就有4个,比重最低的绥宁县仅占26.24%

  (三)行业潜力开发不够,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仍落后。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开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又可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开发的还不够。1991年以来,邵阳市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1991-2010年,邵阳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达189.27亿元,年均增长37.33%2011年邵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高于全省的29.1%增长速度。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正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依托“山水、人文、古城”的自然禀赋和历史传承,邵阳市旅游业正致力构建以邵阳市区为中心、多层次、呈辐射状、集自然景观、文化名胜、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网,打造世界遗产崀山品牌,共同构筑崀山、南山、云山、黄桑、花瑶、魏源故里生态旅游圈。但相对来说,还是缺乏积极的大开发意识和系统规划,发展落后。2011年邵阳市接待旅游总人数8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亿元,均在全省排最后于一名,旅游外汇收入353.82万美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数据口径来自《湖南省2012年年鉴》19-60 旅游业基本情况(2011年)表)。

  (四)第三产业投资不足,是导致产业发展滞后的“硬伤”。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必须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这个道理已是老生常谈,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明显收效更需时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缺少资金扶植,更是寸步难行,服务业投资不足、营养不良,是导致产业发展滞后的“硬伤”。2011年在邵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216.88亿元,占全部投资38.59%,比2010年增长了5.55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2.16个百分点。同时,2011年的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的增长速度为11.36%,远远低于全省的25.7%增长速度。这一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优化经济结构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五)城市化水平低,阻碍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成正比例,目前来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50%左右,而2011年邵阳市城市化水平为34.13%,在全省排最后一位,水平还很低,而且475.89万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当年价)为3943/人,只有城镇居民的37.14%,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影响。

  三、 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

  当前,2011年邵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6.0%,低于全省的38.6%和全国的43.1%,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和我国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相比,邵阳市第三产业仍然落后。这是邵阳的差距,也是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

  1、第三产业是最有活力、最具多样性、受自然资源制约程度最低的产业,大有潜力可挖,第三产业涉及门类多,新兴行业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少于其他产业,且多为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更具发展潜力。第三产业投资少、回报快的特点,被广大的国内外投资商所看中,近年来,邵阳市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大量的资金纷纷进入邵阳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住宿餐饮、房地产、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业等。

  2、邵阳是一座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资江和邵水穿城而过,随着201010月崀山“申遗”成功以及邵阳各地交通道路的不断完善,再加上近年来邵阳市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力度,城市知名度在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为邵阳第三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邵阳市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城市化水平逐年上升, 2008年为29.85%2009年为30.43%2010年为32.84%2011年达到34.13%,以往制约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些制约因素逐步消除,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具有互动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解决民生,扩大就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第三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很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邵阳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为710.72万人,虽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2011年已占邵阳市从业人员总数的32.01%,但是就业压力还是较大,客观上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新思路。邵阳作为一个三类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初级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第三产业不可能取代第二产业的中心地位,针对邵阳市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展思路是: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二产、三产”双轮驱动发展,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就业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保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逐步确立以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达到一产做稳、比重不断下降,二产、三产不断做大、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目标。

  (二)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要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形成以年产值百亿元企业为龙头、五十亿元企业为重点、十亿元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为群体的“1511”新型工业化体系,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拉动和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只满足现有的城市居民需求是不够的,必须依托邵阳市475万农民这个大市场,加快推进人口、产业积极向城市中心区转移,做大城市人口规模,做强城市经济总量,扩大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邵阳市城市化水平,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载体,通过物流、房地产、金融、旅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城市功能,提升邵阳市的综合实力。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道路、医疗和教育等紧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支持力度,推进邵阳市第三产业以城带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目前,邵阳市经济规模小,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在三产各个行业均衡使力,应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具有自己特色或比较优势的行业。

  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抓住崀山成功申遗机遇,加速“两圈一带”建设,树立“神奇崀山、神韵南山、神秘花瑶”品牌,把“桂林-崀山-南山-花瑶-张家界-神农架”打造成国际旅游大通道,打造以隆回花瑶、洞口宗祠、武冈美食、城步苗俗和绥宁四八姑娘节等为基本点的民俗文化旅游区,让邵阳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和运作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市区为中心,在城西茶元头周边建设一个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在宝庆科技工业园建设一个与工业配套的物流园区、一个集农资和农产品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在新邵雀塘建设一个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资源加工物流园区,把市区打造成湖南中西部地区重要物资集散中心。抓好市区宝庆物流中心、市名优特新农产品超级市场、邵东星沙物流园、廉桥药都物流园和武冈商都物流园等一批物流项目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有辐射力和集聚能力的现代购物超市、配送中心和连锁企业,完善城乡物流网络。

  三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培植一批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骨干企业,推动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测绘和拍卖等行业有序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附加值高,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大。完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大力推行经纪、策划、代理代办、投资理财和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和咨询等服务业,不断培育房产、汽车和农副产品等专业会展,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业发展。

  (四)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应进一步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公开透明、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鼓励外地及民间投资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发展,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对所有投资者实行同等待遇。其次,政府应与时俱进,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政策。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众多,发展变化快,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密切关注产业内的新动态,使政策既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预见到产业的发展趋势并给予正确的指引。最后,应加大对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更加灵活招商方式扩大资本,力争在金融、保险、电信、信息、物流、旅游、房地产、批发零售等行业取得突破。通过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投资,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品种,发展现代服务业。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何海波 杨佳国]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