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邵阳正处在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历史时期。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力推后发赶超,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邵阳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正在稳健推进。
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监测结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监测指标组成,是各监测指标实际值除以标准值(逆指标是标准值除以监测指标实际值,区间指标是在规定范围内均为达标),然后再经加权综合而得的。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从2011年的统计监测结果显示:
(一)总体程度稳健上升,全省比较仍有差距
2011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达到74.8%,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但离实现全面小康相差25.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的84.3%差9.5个百分点,比全省11年间每年提高2.4个百分点慢0.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排第十一位,仅高于怀化、湘西州和娄底,分别高1个点、5.4个点和6个点,比最高的长沙市低21.4个百分点。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二)各项指标发展不一,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从监测的六大方面看,2011年“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已接近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92.2%和94.3%和93.8%;“生活质量”、“文化教育”两个方面的指标实现程度为79.3%和73.2% “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差,只有54.2%,拖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13.3个百分点。与2010年比较,“社会和谐”,提高11.2个百分点,其次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分别提高7.6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再次是“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分别提高4个和2.8个百分点,最后是“生活质量”,仅提高2.2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实现程度比,“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 “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分别少14.9、3.8、7.7、2.1和14.6个百分点,唯有“资源环境”比全省高6.9个百分点。
从23个细指标分析,“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耕地面积指数”等5项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单位GDP能耗”、和“环境质量指数”等7项指标达到90%以上,接近全面小康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耕地面积指数”等8项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环境质量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8项指标在90%以上,接近全面小康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恩格尔系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6项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60%-80%之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个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较落后,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40.8%,比全省61.1%慢20.3个百分点,仅高于湘西州, 排13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27.2%,比全省47.4%慢20.2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为56.9%,比全省75.2%慢18.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14位,比居13位的湘西州低3.2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康实现程度为45.2%,在全省居第十位,这四个指标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未来邵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最近,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要求,做出了湖南要在2017年前率先在中部省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心很大。 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更趋和谐、生活水平提高、民主法制加强、文化事业繁荣和资源环境改善的显著成效,但与全省发展水平比还存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差距的前提下,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加快邵阳经济发展,从而达到2017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分析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差距中明确发展目标
邵阳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差,只有54.2%,离目标值尚差45.8个百分点,拖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13.3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由2000年的2939元增加到2011年的12797元,11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3.2%,但实现程度只有40.8%,影响了小康进程7.1个百分点;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66%提高到2011年的0.68%,实现程度仅27.2%,影响经济发展进程2.91个百分点;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0%,比2000年还回落了0.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72.0%,影响经济发展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4.13%,比2000年提高10.99个百分点,只有实现程度仅56.9%,拖了经济发展后腿2.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5个指标中只有城镇失业率已控制在6%以下,为4.4%,实现程度达到了100%。邵阳市2017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任重而道远。加快邵阳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关键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经济。这几年邵阳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7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31400元,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在这今后的6年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6.1%,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年提高4.31个百分点。
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达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年需增长10.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87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失业率必须控制在6%以下,才能确保全面小康指标中经济发展的全面达标。
(二)重视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但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全面生活质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资源环境的改善也不容忽视。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六大方面指标除经济发展差距最大外;其次是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73.2%,影响全面实现小康3.75个百分点; 再次生活质量,2011年实现程度为79.3%,影响全面实现小康3.93个百分点,到2017年达标有一定难度; 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和资源环境三大方面只要坚持常抓不懈,到2017年完全可以顺利达标。值得关注的是这五大方面中,有6个指标差距较大,分别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9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3%、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1.0%、平均受教育年限8.42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74.35%和恩格尔系数50.0%,这6个指标2011年实现程度分别为45.2%、67.6%、68.8%、80.2%、82.6%和80.0%,到2017年实现全面达标难度较大,需要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抢抓机遇,加快西部各县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从各县市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来看,发展很不平衡。
到2011年,东部县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远远快于西部各县市,其中大祥区最高,达到了86.2%,其他依次是北塔区85.7%、邵东县84.7%、双清区81.9%;其他8个县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都在80%以下,其中隆回县最低,仅66.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6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大祥区低20个百分点,武冈市在西部各县市实现程度最高,达到76.1%,高出全市1.3个百分点,较好地发挥了西部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到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全市每年需提高4.2个百分点,最好的大祥区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最差的隆回县每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任务相当艰巨; 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全市每年也需提高2.8个百分点,最好的大祥区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最差的隆回县每年提高3.8个百分点,完成任务也不容乐观。
各县市区要想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不到60%,只有54.2%,拉了全面小康实现13.3个百分点的后腿,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除了双清(79.6%)、大祥(77.2)、北塔(68.7%)和邵东(64.7%)外,其他各县市都未达到50%,其中邵阳县最差,仅42.6%。因此,加快邵阳经济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邵阳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攻坚克难, 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邵阳在2017年,最迟不超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做到与全国、全省同步。必须根据邵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大力发展经济仍是邵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作为加快邵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立足邵阳市情,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着力招大引强,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联动。要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全面增加,确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快速提升。要努力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全社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在着力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使全面小康建设成果普惠于民。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邓红专]
[审稿:陈思]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