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2012年7月23日洞口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瞄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目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大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旅游新县、地方文化名县、城镇扩容快县、山区发展富县”六大建设。其中山区发展富县就是要把洞口建设成为山川秀美、文明开放、幸福安康的新洞口,让洞口老百姓成为民富、民安、民乐的排头兵,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力图围绕这一目标,分析洞口县在武陵山片区中基本县情的特点,比较洞口县与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找准洞口的优势和差距,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研究扶贫攻坚的对策措施。
一、洞口县与武陵山片区县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比较
(一)、与四省市中71个县市比
就贫困发生率而言,2010年片区总贫困人口(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人口)301.8万人,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1.2%。2009年洞口农民纯收入地方点抽样调查总人数385人,其中年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45人,占总人口的11.7%,即贫困发生率为11.7 %,比片区平均贫困发生率11.2%高出0.5个百分点。2010年武陵山片区总人口3645万人,洞口为84.5万人,占总人口的2.3 %,而洞口贫困人口8.4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8 %。
就速度指标而言,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村居民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片区平均分别增长3.6倍、3.7倍、2.4倍、5.9倍、3.6倍,洞口县分别增长3.1倍、3.0倍、1.9倍、5.7倍、3.3倍。洞口增长倍数均低于片区平均增长倍数,尤其是收入指标差距更大。
就社会发展指标而言,2010年片区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成人文盲率、建立了村级卫生室的比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为97.7%、2.2%、77.7%、89.7%,洞口分别为99.5%、1.0%、89.2%、90.5%。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有医护人员数、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分别为133.6人、10.2人、12.9张,洞口分别为197.3人、14.9人、17.3张。以上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洞口均高于或好于片区平均水平。
(二)、与省内37个片区县比
省内片区县37个,其中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31个,因受资料收集限制,只与31个县比较。
投资、城镇居民收入总量和增速指标高于片区平均,财政收入、农民收入总量和增速低于片区平均。2011年片区平均常住人口51.6万人,洞口常住人口77.2万人,受人口数量影响,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高于片区平均,均量低于片区平均。
(三)、与市内8个片区县比
说明:增速指标及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因计算不出片区8县数据,只能用全市12个县、市、区平均值代替。
与市内片区县比总量指标多数高于全市平均,受基数影响增速指标多数低于全市平均。
二、洞口在片区县中的优势和差距
1、自然资源基础优势。洞口地阜物丰,资源富饶,全县拥有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和81.4万亩的耕地面积。人均占有土地面积3.84亩,耕地面积0.95亩。全县森林总蓄积量8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76%。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20多种,储量排前3名的分别是铁矿28846万吨,煤矿4980万吨,锰矿780万吨。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7万千瓦,可开发量18.4万千瓦,2011年水电装机容量8.95万千瓦,水力发电量2.4亿千瓦。境内旅游资源主要有蔡锷故里宗祠文化旅游区,洞口休闲度假旅游区,罗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雪峰抗战文化旅游区4大旅游区。罗溪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成功,龙眼洞景区已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2、经济发展传统优势。从第一部分5个表格可以看出,洞口与市内8县比,多数指标总量靠前,与省内37县和4省市71个县比,比较靠前的指标有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投资、城镇居民收入总量和增速指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指标。洞口经济发展最大的特色在农业,洞口长期以来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产量大县、油料大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综合实力跨入全省5强、全国50强。近几年重点打造了万亩水产养殖示范片、万亩柑桔种植示范片、万亩油茶种植示范片、万亩紫薯种植示范片、双孢菇发展示范片5个产业示范片。形成了粮食加工、罐装食品加工、生猪加工、竹木加工、茶叶加工、红薯粉丝加工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了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2个。
3、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优势。交通方面,境内有大小公路76条864公里,320国道贯穿全境,s221、s219穿越县境,上瑞高速境内全长60.1公里。形成了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上瑞高速为主线,县乡公路为干线,乡村公路为支线,东西纵横、南北交错的交通网络。怀邵衡铁路将穿境而过,武冈机场已经启动。城镇建设方面,按照“东延、南拓、北开发”的县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县城一塔、双洲的独特景观,打造秀美山水园林洲城。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9.2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2%以上。
4、扶贫攻坚政策优势。近5年来,洞口县成功争取了“湘西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比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特别是2011年7月,我县纳入了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之一,标志着洞口已经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性政策扶持范围。这些含金量高的政策性帽子,形成了洞口建县以来最大的政策性优势,为今后争取一大批事关长远、增强发展后劲的众多项目支持,创造了十分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洞口的差距,洞口是集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老、少、边、穷”地区。洞口县与武陵山片区县比较,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表现在:1、如第一部分所述,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均量落后,财政收入、农民收入总量和增速落后,人均财政收入低。2、在经济发展质量上,一产业比重过高,GDP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3、在贫困程度方面,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4、在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目前全县仍有1062个村民组未通公路,27.8万群众常年饮水困难,237个村电力线网严重老化,238个村未通广播有线电视,2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79个村没有村卫生室,402个村未建村级活动场所,13个社区无办公场所,8个乡镇敬老院需新建或改造,39175户群众住房困难。
三、2020年前洞口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规划和目标
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所设定的规划目标与县人大决定批准的《洞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比照,在分析2010 年、2011年数据的基础上看“十.二五”期间洞口各项指标与片区总体水平的趋势变化,然后对202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实施项目及具体目标进行科学规划。
说明:1、洞口“十.三五规划”尚未做出。2、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十二.五”规划中未列入,为预测数据。3、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将突破规划,预计到2015年分别达到160亿元 、18000元、 1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突破规划,从2013年起实行一体化,预计2015年达到11000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洞口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与片区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仍然是农民收入和财政收支水平的落后,因此洞口目前一段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点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特色产业发展,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按照《洞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所确定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前把洞口建设成为“一个枢纽”、“二个中心”、“三个重点”、“四大基地”。“一个枢纽”即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二个中心”即邵阳市次中心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三个重点”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工业经济更加壮大,民生民利更加改善;“四大基地”即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具体项目和目标见下表:
四、洞口实施扶贫攻坚规划的主要措施
1、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重点区域扶贫攻坚。一是充分利用目前洞口扶贫攻坚的政策优势,努力争取国家在财税、金融政策,投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帮扶政策上向县内倾斜,努力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二是在县内以整村推进贫困村为重点,通过“水、路、电、房、教、卫、文、就、保”全面治理,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基本形成特色增收产业,使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三是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项目投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加大信贷投入、抓好招商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2、依托洞口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围绕优质稻、果茶、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引进示范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新项目,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重点扶持优质稻、红薯、柑桔、生猪、水产、茶叶、油茶、药材、蔬菜、双孢菇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重点发展肉食加工,果蔬加工,粮食加工,茶叶加工,竹木加工,打造主营收入过30亿元的食品工业集群,重点扶强扶优三可、雪峰贡米、肉食冷冻、辣妹子等省市龙头企业。适度开发煤、锰、铅、锌等地方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加工能力。三是依托洞口县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打造蔡锷故里游、宗祠文化游、生态休闲游、抗战遗址游、长征遗迹游、瑶族风情游等知名品牌,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面貌。一是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强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二是改善洞口交通条件,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行政村100%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打通与长沙、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等中心城市快速对接的交通网络,加强以高速公路为核心,铁路、水运、站场同步进行的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县域1小时经济圈。三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
4、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劳动力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人共享。一是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把二、三产业作为拓宽农村就业的主要方向,延伸农产品生产基地链头,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制企业,扩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力就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二是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供稿:洞口县统计局 杨国荣 张居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