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外贸、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的改变,这“三驾马车”在拉动经济上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消费的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邵阳市委、市政府紧跟国家政策,坚定不移的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努力实施“稳中快进”的方针,全市消费品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2年,邵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8.69亿元,增长30.8%。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特点
(一)全年走势呈“V”字形发展,增速高于全省。分季度来看,今年的一季度到三季度,社会消费品增速一路走低,到四季度有所反弹,呈现一个“V”字形的发展趋势,与全省发展趋势一致,但增速一直高于全省。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5.8%、15.6%、15.1%和15.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2、0.1、0.1和0.2个百分点。详见下图
图1 2012年分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二)城乡发展不均,城镇明显快于乡村。2012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49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119.35亿元,增长19.6%;而乡村实现零售额50.37亿元,增长9.8%。城乡间的差距(城镇与乡村之间)相比去年扩大了6.4个百分点。且绝对额相比去年,城镇占比提高了3.7个百分点,乡村占比有所降低。
(三)商品零售、餐饮消费市场齐发展,批发业增长最快。全市实现商品零售收入333.65亿元,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餐饮消费也较为活跃,实现零售额45.21亿元,增长14.6%。分四个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5.59亿元、307.78亿元、8.52亿元、36.97亿元,分别增长17.8%、15.5%、11.9%、15.3%,批发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
(四)限额以上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限额以下,占比逐步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148.69亿元,增长30.8%;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230.17亿元,增长7.5%。限额以上增长高于限额以下23.3个百分点,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明显。限额以上占比达到了39%,相比去年逐步提高,从2011年末至2012年四季度,提高了8.4个百分点。
图2 2011年末至2012年分季度限额以上占比情况
(五)吃、穿、用类商品齐增长,烧类商品大幅下降。2012年,限额以上企业吃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6.90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烟酒类都分别达到了36.2%、38.6%和41.3%的高增速。穿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47亿元,同比增长31.8%。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2.97亿元,增长36.3%。而烧类商品,主要是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大幅回落。今年以来,国内油价变动频繁、再加上一些刺激汽车消费优惠政策的退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明显放缓,全年实现零售额30.92亿元,增长14.7%,同比回落23.2个百分点。
另外,今年金银珠宝类,五金、电科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以及家具类和通讯器材类都实现了高位增长,分别增长了51.2%、77.1%、72.7%、39.1%、38.1%和39.9%。
二、支撑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2家、乡镇商贸中心7家、农家店360家,覆盖了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全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4.25万台(部),位居全省第四,占全省销售总量的9%,发放补贴资金4.09亿元,增长10%。
(二)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增强竞争,促销多。邵阳市积极培育、引进大型零售商贸企业,如2012年与长沙某大型零售企业合作,新开一大型零售商贸企业,新的品牌进入,增强了竞争性,各大大型商场争相搞促销活动,促销方式相比以前商家陈旧的让利方式,更加五花八门、灵活多变、也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此外,大力建设了城市商贸圈,商贸圈有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营、集中发展,推进中心商圈内空间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不断提高其经济承载、辐射、扩散等功能。这些,都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
(三)城乡居民收支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8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消费支出10278元,增长7.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36元,比上年增长17.4%;恩格尔系数48.3%,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也有所提升。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50.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7.39万人,增加1.07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2万人,增加0.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3.29万人,增加10.45万人。
居民收入的改善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使得居民有更多的钱去消费,也有更多的钱敢去消费,无疑带动整个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四)旅游经济带动消费市场发展。近几年来,旅游经济被认为是当下刺激内需、缓解消费不足、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总量主要从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导致旅游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诱发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诱发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崀山申遗成功,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成为带动邵阳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2012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接待国内旅游者1446万人次,增长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2.4亿元,增长28.9%。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对拉动消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人均消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六普”的人口数据来看,全市有常住人口707.17万人,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78.86亿元,每万人的消费额是0.54亿元;而全省“六普”时的人口数是6568.37万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7854.89亿元,每万人的消费额是1.20亿元。邵阳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零售额总量占全省比重过低,且限额以上占全市比重也低。从总量来看,邵阳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全省第七,占全省的比重只有4.8%,也只有长沙市的15.4%。限额以上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虽然相比去年有所上升,但还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8.6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9%;而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41.7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6%。与全省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本市农村市场有所发展,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元素仍较多: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2012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136元,只有城镇居民的33.2%,人均消费支出是3954元,只有城镇居民的38.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农村的基础设施相比城市落后许多,与生活相关的水、电、气、路比较落后,居民出行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这些无疑会影响消费。三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差。农民难买难卖、货难运,集市“乱、小、脏、散”问题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等,都影响了消费。四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不广,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五是农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方式不科学。全年乡村实现零售额50.37亿元,占全社会的比重只有13.3%,增速只有9.8%,低于城镇6.7个百分点。
(四)消费者对商家促销感应程度有所降低,网购影响现实消费。虽然邵阳市大型商贸企业、商圈有所增加,促销方式多,让消费者能够得到实惠。但是,近几年,商家利用各种节日搞促销活动,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感应程度有所降低。而近几年兴起的电视购物、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首先,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多,没有商店营业面积限制,它可以让消费者有机会买到在本地市场难觅的商品甚至是从没有见过的商品。其次,网络购物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作为网络商店,它可以24小时对客户开放,只要用户在需要的时间登陆网站,就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消费者大多都要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网上购物价格比实体店要低。网络购物的兴起,势必影响了现实消费。
四、进一步促进消费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解决城乡消费市场发展不均,促进农村市场发展。解决城乡消费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在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一是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二是要继续加快建设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三是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与习惯,优化消费结果。鼓励企业加大在农村的产品宣传,多设计推出一些满足农民需求的产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二)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能力就必须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同时构筑牢固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要逐步提高最低工作标准,尽快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
(三)要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也就是在社会保障方面要更多关注扩大社保的覆盖面,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条件和供给,切实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减少消费者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从而为消费者节约这方面的开支,使他有更多的消费能力用来购买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此外,还要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使老百姓未来的支出预期有所减少,才可以在消费方面更有信心;最后,要稳定物价。
(四)要引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倡导合理的消费、适度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比如过度奢侈甚至浪费、不文明的消费、野蛮的消费等等。这样就会使消费方式能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才能更长期地保持消费平稳快速增长。
(五)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恶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影响,消费能力自然会缩水。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的公平交易、透明交易等等,只有用完善的规则理顺消费秩序,用品质提升消费动力,营造有责任心、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谢芝]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